拯救传统民间文学 还原初始文化记忆——浅论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发展现状

2013-12-12 18:44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非遗文化遗产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Robert Redfield)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较复杂的文明中存在着两个层次的文化传统,即所谓 “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 他所说的大传统指的是社会上层、精英或主流文化传统,而小传统则是指存在于乡民中的文化传统。大传统主要依赖于典籍记忆,尤其是文学经典所构造的记忆与想象而存在、延续。小传统主要以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等“非物质”性的、活的文化形态流传和延续。[1]根据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分类习惯以及学科传统,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若干大类,其中第一大门类即“民间文学”,对于该板块的认定标准中最重要的即是“传统”二字,是不是“传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是不是“非遗”,而这个传统其实就是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所说的“小传统”,即存在于乡土民间的活态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是在特定民族或区域的群体间世代相传的、体现该民族或该区域群体社会历史和文化生活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游戏、礼仪、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是一定思想或情感的表述。民间文学艺术以其特有的功能满足人们一种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以及与这种需求相伴而生的经济价值,开始走进人们的研究,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和开发引起人们的关注。[2]民间文学承载着道德教育、审美观念传播、价值信仰传递等功能,是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对民间文学进行挖掘与保护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群体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强优秀文化主体意识,有利于共建和谐社会。

本文将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民间文学的认识,一是通过精英文学与民间文学进行对比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以及民间文学在塑造民族性格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建构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二是探讨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问题;三是思考对保护民间文学应采取的措施。通过这些论述以期增加公众对民间文学的认知。

一、精英与草根的互涉——民间文学对经典文学的价值意义

一提起文学,最先涌入大众脑海之中的莫不是《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从古至今这些作品都是文人士大夫的必修科目。可以说,一个民族经典文学样式的发展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该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经典文学的原始源流是什么?它是从一出生就被冠上精英的名号还是经过一场痛苦分娩的挣扎才改变其生存环境的?我们以《诗经》为例,《诗三百》是最早被经典化的文学,很明显,它的最初存在场域是在民间,当《诗经》中收录的“国风”存在于自己的原始活动语境中时,无疑是各自地域中人们共享和认同的情感交流活动,这和今天仍然存在的所谓“原生态”民歌情况类似。但被辑录、阐释成“经”之后,那种原始身份逐渐被人们所忽视。自汉至清的两千年中,《诗经》成为一代代经学的典籍,从阐释中生成的“言志”、“比兴”等意义成为主流文化的思想传统,这一切被古典时代的精英阶层普遍接受,就像《论语》所言:“不读诗,无以言。”人们把《诗经》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道德性情培养的工具书了。不过,在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经典时,可以发现更多的原初人民的古朴生活。因此,草根文化是可以走入精英殿堂并对人们产生巨大的教化作用的。由此可以看到民间文学巨大的文化价值。

二、“小传统”的文化认同感——民间文学的保护现状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的人类文明的国家,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反映民间社会和老百姓情感与审美价值观的民间文学的资源也极其丰富。民间文学主要是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在我国古代传统社会中,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艺术,它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歌谣、民间叙事诗、说唱文学、谚语等。民间文学的特征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人民性等。民间文学因其有着自身独特而优越的艺术特点,而在民间得到广泛流行和传诵。恩格斯说:民间文学的使命是一个农民在经历艰苦的日间劳作后,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瘦脊田地变成美丽芬芳的花园。[3]由此可见民间文学在历史上的非凡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高新科技的迅猛冲击,我们所处的时代被一片嘈杂、喧嚣全面覆盖,人们的精神世界充斥的是现代高科技创造的文化商品,对传统、清新的民间文化越来越缺乏关注的自信了。

民间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前景不容乐观,甚至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因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明确将民间文学作为重点保护项目之一,以期引起当代人对文明退化的危机感,并树立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那么具体说来,民间文学就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空间范围的逐渐窄狭

民间文学产生于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为娱乐、情感抒发或生活需要经过口口相传而创造的文化产物。在今天,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民摇身一变,成为农民工,迅速汇入现代城市的文化氛围,科学技术发展神速,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生产环境、生产方式的急剧变迁,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娱乐形式的日新月异,都给民间文学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随着新型媒介,如电视、电脑、多媒体等的不断普及,使得人们对民间文学早已淡忘,更失去了相传的热情和信心,导致民间文学的传承空间越来越窄。

(二)民间文学遗产多已散佚

之前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民谣等已经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一方面由于人们劳动方式的改变,使得民间文学失去原有赖以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是传唱者的老龄化和去世,也是造成民间文学流传内容越来越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民间文学自身的局限性

传统民间文学内容、传唱方式单一,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节奏以及老百姓的接受方式,加之民间文学的模式性使得受众不愿意深入体会其深层的文化韵味。所以难以培养新一代的受众群体。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民间文学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适应当代民众对文化的审美需求,导致民间文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弃儿”。

三、拯救本民族的原始记忆——民间文学保护策略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下,如何加强民间文学的保护,使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我国文化部门的长期努力下,相当一部分宝贵的民间文学得到了有效保护,使得许多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但是,我们也同时意识到有太多的民间文学已经失传,而现存的也快散佚这一令人痛心疾首的现实。如今,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成为文化界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各项非遗保护政策及措施的先后出台后,我们深感民间文学的春天到来,它的传承有了希望。但是在特定时空产生的民间文学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一)完善民间文学体系

民间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化、文学艺术和民族历史的宝贵元素,完善民间文学体系,把各个地区的民间文学资料收集整理,编排出版,增强民间文学的学术价值。

(二)保护民间文学传承人的基本生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传承人至关重要,绝不可缺少。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许多工作流于形式,使得传承人的基本生活无法保证,无奈只好执著于物质生活的追求,那么我们民族的这些传统基因就将无人来接续,因此,非遗工作人员要对当地的民间艺人、传承人进行周密的调查摸底,建立传承人资料集,并拨专款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投入非遗保护工作中去。

(三)培养民众对民间文学的热情

民间文学需要广大老百姓的积极参与才能散发其巨大的生命力。在各个大中小学校中设立民间文学相关课程,培养青年一代对民族传统的亲近感。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多媒体等新兴科技媒介播放那些故事性强、趣味性高、群众喜闻乐见、传诵容易、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学,让广大的群众、学生从中感受民间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保护民间文学,其措施并不仅仅只有这些,我们必须要在“非遗”工作的具体开展中结合各地具体发展现状采取适宜的方式,更好地把我们老祖先的文化结晶传承下去,以便让当代人和后辈子孙们都可以感受原始集体的文化记忆。

四、结语

民间文学是民族的精神文化资源,其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抢救民间文学重大举措,可以唤起人们对民间文学的保护意识,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豪感,使人们从中认识到民间文学潜在的文化价值与朴实自然的艺术魅力,这样一来,民间文学定会散发出它清新迷人的芬芳气息,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高小康.非物质遗产与文学中的文化认同[J].文艺争鸣,2007(3).

[2]袁志政.民间文学艺术的表达及探析[J].作家杂志,2007(12).

[3]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J].曹葆华,译.民间文学,1961(1).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非遗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