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打开金融改革“窗口”

2013-12-20 05:21
中国报道 2013年1期
关键词:离岸伦敦国际化

近段时间,人民币国际化捷报频传。2012年12月4日,中韩达成货币互换协议,鼓励在双边贸易中使用两国本币。韩国企划财政部和韩国央行发表联合声明称,中韩央行于12月开始通过银行向贸易企业贷出人民币和韩元,以用于贸易票据的结算。同日,香港、伦敦两地私营金融机构组成的人民币小组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会议,双方同意继续改善和扩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而首笔涉及人民币的证券回购交易已于12月3日完成。

韩国、香港及伦敦等离岸市场传来的好消息,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的进展不错。参加前述香港—伦敦会议的渣打香港行政总裁洪丕正表示,会议内成员不但讨论要增加外地企业使用人民币贸易,也要令不同地方的人民币资金融合。结合此次会议的结果看,在离岸人民币市场上,香港—伦敦轴心正逐渐成形。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香港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RTGS)每日平均处理2500亿元人民币交易额。RTGS自5月底延长运作至15小时后,延长时段更额外增加了每日20亿元的交易。洪丕正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中有12%的贸易量使用人民币,较上年增加了两个百分点,预计至2015年、2016年可提升至近20%。未来一方面要继续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通过贸易增加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另一方面也要增加跨货币的回购方法,壮大资金池。

海外机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热情显然超出了中国金融决策层的预期。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其新著《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中表示,中国需要借鉴日本,设立本币输出机构,使人民币“走出去”有路可走。就现在的形势来说,渣打等离岸市场上的私营金融机构非常乐于承担输出人民币的职责。

目前来看,相比于离岸市场的盛意拳拳,人民币国际化的困境主要还是在内部。当前,离岸市场上的私营金融机构已经在考虑市场融合的问题,希望把香港与伦敦的人民币资金池打通。若将人民币的国际化视为人民币在全球的大型循环系统,目前来看,体外循环的部分搞得有声有色,但在至关重要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方面则显得十分滞后。长此以往,将使得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成为无根之水,渐渐失去活力。

这样的情形颇有些吊诡。在其他货币的国际化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并非本国的保守,而是海外市场上对于该种货币的接受程度不高,难以流通。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日元。日元在上世纪80年代实现了国际化,并从21世纪初起,因长期维持零利率,成为国际套利交易中的主要融资货币。这样的国际化显然并非中国所乐见,投机性大于交易性,难以为本国实体经济添砖加瓦。

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避免上述情形,其中的关键是,要让流出去的人民币能够重新流回,打通体内外循环的隔阂,形成循环往复的资金流动。归根结底,全球最大的人民币市场在中国内地,最大的人民币直接投资接受地也在中国内地。离岸人民币投资中国市场时所存在的障碍,终将影响到整个人民币“走出去”的宏图。

未来几年应当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全球经济不景气,传统国际货币的力量有所削弱;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金融体系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也有助于控制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人民币国际化只待在关键政策上取得突破。

猜你喜欢
离岸伦敦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稳步前行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当下与未来:对离岸人民币期货市场发展的思考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去往伦敦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离岸社团”治理:综合施策 依法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