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2013-12-31 06:35杜庆秀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9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环境

杜庆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在教学时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进而力求造就一批“创造之人”,有意识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创新因素。

一、激活创新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如果能由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表现为“我要学”“我有发现”。思维活了,才有可能创新。因此,品社学科的重点是要把创新思维融入教学中,才能使学生富有个性和创新。

“疑”是创造火花,“问”是求知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品德课上,我总留有一定的时间问学生:“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还想知道什么?”如《长江三峡》一文上完后,有同学问:“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长江三峡形成还有哪些原因呢?”提问的背后则是其活跃的思维;而我的一个问题:“你对三峡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为此编织了最好的梦:有的说,要多开发那儿的旅游资源,我们也可以人工建造,像杭州西湖那样;有的说,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我们的游泳馆可以建在这儿,让外国人一方面欣赏,另一方面回去帮我们宣传宣传,提高一下我们三峡的知名度……多好的设想,这不只是梦,这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此时,学生已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而想象则是创新的力量和源泉,学生由此而被激发的创造力是不可思议的。

二、努力创新育人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的每一件事都应当包含道德意义。这都给我们如何搞好品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能为人师表,另一方面还应重视环境建设,通过环境创新推进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入进行。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班风优良的班级对其成员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一场优秀的英模报告也能带给人们许多振奋和激情。有些人听过报告“激动一阵子”后,很快又回到原先的状态,不能不说与我们环境氛围营造得不够有关。因为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情感、意志、信念都是重要的因素,如果能经常性开展此类活动,不断激发人们的斗志,磨炼人们的意志,坚定人们的信念,其行为转化为习惯、品质的概率会大大增加,相反仅凭一两次报告就想解决问题,这就把思想教育过于简单化了。而我们过去常常只做这些简单的工作。实际上我们必须创设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不断强化其信念。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分,我们应当从营造小环境入手推进环境教育。就思想品德教育而言,作为思想品德课本身,应当尽可能在民主、科学、研究、讨论的氛围中进行教育,真正以理服人;作为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当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条件支持,甚至建设校内外德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升华理性认识;作为教职员工,要以育人为己任,以自身形象、自身人格魅力育人;而校园自然环境、文化氛围,也要有助于育德。总之要真正形成一切工作都包括德育含义的环境氛围,甚至使学校的墙壁都能蕴含德育意义。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学习新天地》一课中指出:现在电视和录像能增加学生的见闻;互联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那可以不要老师,可以不要学校。该生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现在教学模式,这在以往教学中,很少提及。这种畅所欲言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分析问题,要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支持学生对权威的质疑,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强调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才会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探索,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教六年级上册《从小学创造》这一单元时,笔者在教学前让学生收集关于创造发明的故事和资料,然后召开“资料收集交流会”,并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在此基础上提出“谁有本领让我们的教室变得更美”,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学到的本领、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布置教室这一活动是学生真实生活的体验,学生极感兴趣,课后学生们都想方设法让教室变得更美。窗台上的盆景玻璃上的美丽窗花,教室墙角上的彩结……这样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在兴趣中得到了提高。

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而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触角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

我们在组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即使没有丰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经验,依然可以在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应该积极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向学生学习,真正了解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想,作为品德课老师,担负着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而进行基础教育。面对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创新精神的要求,在学科基础教学中,应当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今后还要更好地、更积极地在学科基础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好扎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出有益的奉献!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环境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品德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