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3-12-31 06:35张诗富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9期
关键词:长方形思维能力

张诗富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长期以来侧重于集中思维教育,学生大都是按照常规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这造成了学生思维模式单一、僵化。新课程理念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带来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逐渐成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1、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1.1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

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一旦学生提出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礼物,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课堂中还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勇于争辩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发言,敢于提问,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敢于大胆提问,积极主动地学习。

1.2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要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是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将学生置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0的境地,就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

1.3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教师要在关键处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练习、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有思维价值。

2、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1导入时设疑,诱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想急于求得解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数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时采用了猜数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开始上课,我要求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再量出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由学生分别报出自己所量的这个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猜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我一一猜中,这时恰当设疑:“我是怎样猜出来的呢? 你们也想掌握这个本领吗?”这样就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所在,从而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2.2新授时直观释疑,引导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根据这一思维特点,我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利用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情趣,自我发现规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进行释疑,先将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打开拉直让学生思考:拉直的这段铁丝的长是长方形的什么? 长方形的周长是几条边长度的和? 应怎样计算? 然后,我又取出另一相同的长方形铁丝圈,从一组相对的顶点处剪开,并问大家:这时长方形的周长分成了几部分? 每部分怎样求,周长怎样计算? 然后请大家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在计算上更简便? 第二种方法中括号里求出来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乘以 2?通过这样演示、议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把学生的感性知识转化为了理性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3开展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培养的主要前提,是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对于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也就是求异式的思维模式。小学生由于其生理条件的限制,一般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发散性思维容易受到干扰。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贯穿其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逻辑思维能力。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孤立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同时也对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思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数学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4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慢慢学会质疑。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教学的: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材料袋(1分米长的毛线、1张正方形纸、4个小方块、6根小棒、10粒围棋子)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个分数,并在小组里交流。在每个小组充分交流之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和得到的分数,其他同学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一份是1/4,另外3份是多少”“5粒围棋子为什么是1/2呢”“2根小棒是2/6也可说是1/3”……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很高,提的问题也很深刻、很有价值。

3、总结

总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变被动质疑为主动质疑,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思维,使其在多方面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长方形思维能力
小长方形找朋友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巧替换,妙解答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寻找图形中的比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