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的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动态评价与比较

2014-01-12 11:21琳,吴
华东经济管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梯队省市协同

李 琳,吴 珊

基于DEA的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动态评价与比较

李 琳,吴 珊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文章运用扩展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特征和变化趋势。首先,简析协同发展的内涵,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表现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确定评价标准;然后,运用扩展的DEA方法对我国不同空间尺度2002-2011年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总体处于中级水平,东、中、西部梯级差异明显;十年间,东部与西部协同发展水平呈缩小趋势,而东部与中部间呈扩大之势。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DEA;动态评价

一、引言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更高级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在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下的一种新型区域发展模式,该模式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概括而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理论;二是区域内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由赫尔曼·哈肯系统论述的协同学。协同学是研究开放系统由内部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形成有序结构机理和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1]。国内学者借用协同学理论内核,对区域协同发展内涵、影响因素及对策等进行探讨[2-7]。实证方面,相关文献集中于对同一区域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穆东运用DEA方法对矿业城市系统的矿业、经济、环境、人口及社会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度进行研究[8]。徐婕运用改进的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进行评价[9]。刘海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DEA方法评价福建省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和九地市间的效率[10]。涂智寿、吕青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重庆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11-12]。鞠雷、王新华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县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13-14]。郑红玲运用回归分析研究1990-2008年河北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15]。毛汉英,张晓东,张伯瑞等分别基于县域、省域及全国空间尺度对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进行研究[16-19]。

综上可知,现有研究集中于同一区域内各个子系统的协同状况进行评估,鲜有对不同区域之间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探讨,对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评估就更少了。本文从阐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入手,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表现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确定评价标准;然后,运用扩展的DEA方法对我国不同空间尺度2002-2011年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与比较分析,以揭示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特征与凸显问题,并得出政策启示。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内涵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指各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经济组分之间的协同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实现区域与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区域的经济组分之间“一体化”运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协同发展的所有区域有着统一的合作发展目标和规划,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商品和要素按照比较优势在区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区域之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与协调发展强调区域差距必须保持在一定的“度”内相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更强调区域差距逐渐缩小的动态过程与趋势。在协同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差距有可能超过这个“度”,随着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使得差距缩小,达到高级阶段时区域差距保持在适度范围内。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强调大区域的整体高效益高有序发展,而不是局部区域的异军突起。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判断标准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表征指标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前者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产出指标,后者为投入指标。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表征指标可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联系水平两个方面分析。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两个方面:①区域经济总体水平(人均GDP),是从量的角度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人均GDP低即区域经济总体水平低,意味着区域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样的区域较封闭,其合作意愿、合作能力及合作效率水平较低,难以与其他区域良好协作,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低。②区域经济总体效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从质的角度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社会劳动生产率低意味着该地区经济总体效率低,难以与高效率地区展开合作,长久以往将拉大低效率地区与高效率地区差距,不利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其次,区域经济联系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联系越紧密,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区域间要素和商品流动的阻力越小。一般来说,区域经济联系水平越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越高,区域经济联系水平用区域经济联系度衡量。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考虑区域比较优势度和省际贸易依存度两方面;①区域比较优势度。区域比较优势影响区域分工从而影响资源的配置,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区域比较优势度考察资本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分别由区域资本运用效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衡量。②省际贸易依存度。行政性地区分割造成的市场分割对区域间的合作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阻碍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制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省际贸易依存度反映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一般省市间合作越深入,其贸易依存度越高,从而区域间协同发展水平也越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表征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依托,相互影响的。

因此,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设置如下:产出指标为区域经济总体水平(人均GDP)、区域经济总体效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区域经济联系水平(区域经济联系度);投入指标为区域资本运用效率、区域比较劳动生产率、省际贸易依存度。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估

数据包络分析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本文运用扩展DEA方法从协同和发展两方面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一)评估方法:基于扩展的DEA方法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效评价分为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综合有效和系统之间综合有效,本文主要讨论系统间的协同发展有效。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协同发展综合有效程度反映不同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状况。由于子系统之间的组合方式有多种,有某一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综合有效程度,也有两个系统之间或多个系统之间的综合有效程度。基于本文是研究某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现状,故只涉及两个子系统间的组合情况[20-21]。

(1)子系统A对子系统B协同发展的综合有效程度计算。若he(A B)表示子系统A对子系统B的协同有效程度,fe(A B)表示子系统A对子系统B的发展有效程度,则A对B的协同发展综合有效程度zhe的计算公式为:

(2)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的综合有效程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二)数据来源及评估

研究对象为我国31个省市,数据来源于2003-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局网站及中国公路信息服务网等。主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1)社会劳动生产率(Social Labor Productivity,SLP)。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劳动者(从业人员)的劳动效率,计算公式为:

GDPi表示i地区的生产总值,Labori表示i地区社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社会劳动生产率高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

(2)区域经济联系度(Regional Economic Relation Inten⁃sity,RERI)。区域经济联系度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该指标的表达式为:

RERIij为i、j地区的经济联系强度;Pi、Pj为i、j地区的人口数量;Gi、Gj为i、j地区的生产总值;Dij为i,j两地区省会城市基于道路网路最短路径的距离。

(3)区域资本运用效率(Regio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Operations,RECO)。区域资本运用效率是区域增量资本产出比的倒数。增量资本产出比是指一个部门的投资增加量同该部门产出增加量的比率,公式如下:

ICORit表示i地区t年的增量资本产出比;Capitalit表示i地区t年的投资量,Capitali(t-1)表示i地区t-1年的投资量;GDPit表示i地区t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i(t-1)表示i地区t-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资本运用效率越高,区域比较优势越大。

(4)区域比较劳动生产率(Regional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RCLP)。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产值的比重同该部门劳动力比重的比率,一般用来衡量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但鉴于本文是研究我国31省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只需要细化到各个区域,故对该指标进行变形处理,公式如下:

GDPi表示i地区的生产总值,GDP表示所有地区生产总值之和,Labori表示i地区总就业人数,Labor表示所有地区就业人数之和。区域比较劳动生产率高表明该区域就业人员的生产率较高,区域比较优势也较大。

(5)省际(国内)贸易依存度(Domestic Trade Depen⁃dence,DTD)。根据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中的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不仅包括本地区对外贸易进出口和与国外的非贸易往来部分,还包括地区间货物和服务的流入与流出,即省际贸易。省际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Br表示省际贸易,N表示货物和劳务的净出口,Bi表示国际贸易差额。本文需衡量的是区域间的合作水平,因而对数值进行绝对值处理,数值越大表明区域间合作水平越高。

本文获取各指标数据,采用扩展的DEA方法对我国31省市、三大地区及其内部2002-2011年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见表1。

表1 我国31省市代表年份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及排名

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比较

(一)31省市协同发展水平的比较

(1)从全国整体近十年协同发展综合效度的均值及其变化趋势看。31省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近十年平均值达0.679,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尚未达到DEA有效,具有较大改善空间。全国整体近十年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均值呈上升态势,2011、2006年较2002年分别提高3.28%、0.90%,表明我国整体协同发展水平在逐步改善。

(2)从31省市近十年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均值排名看。十年均值排在前十位的省市为第一梯队,排名最后十位的省市是第三梯队,其他省市为第二梯队。因此,第一梯队的省市包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新疆和内蒙古;第二梯队:北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宁夏;第三梯队: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和青海。

(3)从31省市近十年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变化看。十年均值方面,北京、吉林、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和甘肃有所降低,其余19省市都有所提高。排名方面,内蒙古、辽宁、福建、北京、吉林、河南、广西和重庆变化较大,内蒙古、辽宁和福建由2002年第三梯队上升到2011年第一梯队,北京由2002年第一梯队下滑到2011年第三梯队,吉林与河南由2002年第一梯队下降至2011年第二梯队,广西和重庆则由2002年第二梯队滑至2011年第三梯队,江苏、山东、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和西藏排名非常稳定。

(4)从31省市近十年协同发展综合效度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距看。近十年均值最高和最低的省份为江苏和贵州,其相对差距是1.581(均值比,下同),近十年的相对差距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总体来说上升了10.698%。

(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协同发展水平的比较

(1)从三大地区近十年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均值及变化趋势看。东、中、西部近十年均值分别为0.749、0.653和0.631,东部领先于中西部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三大地区总体变化趋势,中部地区最为平稳变化最小,东部和西部上升明显,但西部2011年较2006年小幅下降。具体而言,东、中、西部近十年分别提高5.258%、0.562%和3.072%,并且东部提升的幅度大于全国均值提高的幅度。

(2)东部有八个省市处于第一梯队,中部所有省份处于第二梯队,西部有九个省份处于第三梯队,说明东、中、西部梯级差异明显。

(3)从三大地区近十年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均值的差距看。近十年西部与东中部的相对差距缩小,东部和中部的相对差距有所扩大,但自2009年东中部之间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三)东中西地区内部协同发展水平的比较

(1)东部内部11省市近十年协同发展水平。近十年东部有6省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上升,5省市下降,其中江苏省稳定排前,福建提高了33.77%,由2002年第三梯队晋升至2011年第一梯队,北京下降了21.98%,由2002年第一梯队下滑至2011年第三梯队。东部内部近十年均值最高和最低的省份是江苏和海南,相对差距为1.541,它们的相对差距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2)中部8省市近十年协同发展水平。近十年中部有5省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上升,3省市下降,其中湖北排名稳定靠前,黑龙江提高了7.991%,吉林下降了6.327%,由2002年第一梯队下滑至2011年第二梯队。中部内部近十年最高和最低的省份是湖北和山西,其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3)西部12省市近十年协同发展水平。近十年西部有7省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上升,5省市下降,其中新疆稳定排前,内蒙古提高了22.774%,由2002年第三二梯队上升至2011年第一梯队,广西下降了5.514%。西部内部近十年最高和最低的省份是新疆和贵州,其相对差距有扩大趋势。

五、结论与启示

根据以上评估及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结论

(1)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水平,31省市可分成三个不同梯队,东中西部呈现出明显的梯级差异。东部有八省市处于第一梯队,中部所有省份处于第二梯队,西部有九省市处于第三梯队。31省市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差距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

(2)东部协同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尽管处于第三梯队,但近十年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西部与中部的协同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但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有所扩大。东、中部内部省市之间协同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西部内部省市差距有扩大趋势。

(3)近十年中,协同发展综合水平较稳定的省市有江苏、山东、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和西藏;上升明显的省市有福建、黑龙江和内蒙古,下降显著的省市有北京、吉林和广西。

(二)简要政策启示

(1)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东、中、西部具有明显梯级差异的结论表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是以东部为中心的增长极模式,即东部为中心都市圈,中西部为广大腹地,是中心都市与腹地之间的协同发展,因此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部内部较高水平的协同发展,而中西部协同发展水平较低。鉴于此,政府应加快市场体制改革,着重解决不同行政区分割导致的地方保护和贸易壁垒问题,使三大地区乃至31省市的生产要素得以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自由流动,实现我国区域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大区域的整体高效益高有序发展。

(2)我国东、西部协同发展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的结论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其扩散效应对中西部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为促进东、中、西部协同发展,东部应调整产业结构、避免重复建设,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中西部应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以自身比较优势为基础发展区域经济和寻求区域合作,同时中西部应通过政府的引导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共同推进大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3)近十年东、中部内部协同发展水平差距缩小而西部内部差距扩大的结论表明,东部和中部内部省市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从而发展更为均衡,西部内部省市合作较为缺乏,这是由地理位置、民族文化和政府干预等多重因素造成的。要破除非均衡发展战略造成的长期积累效应,除了需要建立和完善跨行政区协调机制,制定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推进各区域协调互动从而打破市场分割,还需针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有效推动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4)近十年稳居第一梯队的江苏和山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稳处第二梯队,说明四省虽然发展较为稳定,但缺乏上升的劲头,长此以往难保今日成绩,需要采取措施破除这种平衡状态,从而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贵州、云南和西藏稳处第三梯队,说明此三省十年间经济的协同发展水平很低,其经济发展有可能陷入不良循环,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北京、吉林和广西的协同发展综合效度下降明显,极有可能面临经济发展的瓶颈,现有产业缺乏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急需对现有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福建、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协同发展综合效度上升明显,说明它们利用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且重视区域间的合作,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注释:

①东部地区包括: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福建、辽宁、河北、海南;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江西、河南、安徽、山西、吉林、湖南、黑龙江;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四川、宁夏、陕西、青海、贵州、广西、甘肃、新疆、西藏、云南。

[1]Haken H.Synergetics-An introduction[M].Berlin:Springer,1977.

[2]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4):51-55.

[3]冷志明.中国省级毗邻地区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7(25):25-29.

[4]陈栋生.东西部协力联动推进西部大开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7-8.

[5]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J].决策与信息,2004(12):12-14.

[6]徐现祥,李郇.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2005(12):57-67.

[7]田野,马庆国.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现状与协同发展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8(26):962-969.

[8]穆东,杜志平.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106-113.

[9]徐婕,张丽珩,吴季松.我国各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282-287.

[10]刘海明.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11]涂智寿.重庆邮政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4):26-29.

[12]吕青,唐秋生.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水运工程,2012(4):67-70.

[13]鞠雷,李宇兵.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我国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8-74.

[14]王新华,李堂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模型与实证研究[C]. 2007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进展,2007.

[15]郑红玲,鲁丽丽.关于河北省物流业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0(27):124-125.

[16]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4):385-395.

[17]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4):506-515.

[18]张晓东,朱德海.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J].资源科学,2003(2):1-6.

[19]张佰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科学,2007(9):90-93.

[20]杜志平,穆东.系统协同发展的DEA评价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5,14(1):75-81.

[21]崔晓迪.区域物流供需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责任编辑:张青]

A Study on Dynamic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Regional Economic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LI Lin,WU Sh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9,China)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synergistic development(RESD)in China with extending DEA approach,aiming to discove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RESD in China.Firstly,this paper introduces briefly the connotation of RESD and explains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from two aspects: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Secondly,the extending DEA is used to analyz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D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during 2002-2011.After the dynamic evalu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 is on the medium-level of RESD and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he gap of RESD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has been narrowed whilst the gap between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has been en⁃larged in the last ten years.Finally,some police enlightenments have been proposed.

regional economy;synergistic development;DEA;dynamic evaluation

F061.5

A

11007-5097(2014)01-0065-04

10.3969/j.issn.1007-5097.2014.01.014

2013-04-1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12);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2ZDB33)

李琳(1965-),女,湖南涟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吴珊(1989-),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协同,区域创新。

猜你喜欢
梯队省市协同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李代数sl(m+1,R)的多分量扰动AKNS孤子梯队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龙腾东方航空情 战鹰守护中国梦——9·3大阅兵空中梯队巡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