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是我写的

2014-01-16 01:46_
读者·原创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神雕侠侣小伙伴同学

文 _ 曾 颖

《神雕侠侣》是我写的

文 _ 曾 颖

所有的青春,没什么不同,每一代的轨迹其实都有相似之处。只是隔着岁月的两端,我们觉得不一样了。

那是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变了。其实,爸爸妈妈的青春和孩子的没什么不一样。

故事提供者:武文雷(金融从业者)

讲述背景:全家人在大理旅行,在洱海边的夜色里,大家聊起自己小时候丢脸的事,女儿和妻子讲的都与虚荣有关,于是激发了这次糗事兜底大放送。关于虚荣,青春期的人们都有故事。

在人的天性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认同,这种认同包括对自身优点的喜爱和宣扬,以及对那些于自我形象不太有利的缺点的掩饰。就像树林中那些乐于展示自己美丽羽毛的小鸟一样,人的天性也是乐于将自己光鲜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过分了,就会惹出麻烦。

我年少时,就干过这样的蠢事,而且还不止一次。

我上小学之前,去乡下亲戚家串门,我发现那时乡下的孩子特别崇拜抗日英雄。在他们的口语中,凡是好的,都用“中国”来表达;凡是坏的,都用“日本”。我这个城里来的孩子,在他们眼中本来是很“中国”的,我正宗的军用挎包,以及包里装着的小人书和崭新的扑克牌,都为我增色不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人书看过了,扑克牌也不再新鲜,而我在游泳、爬树、捉小鸟等方面的劣势渐渐凸显出来,我开始受到冷落,甚至偶尔还会被乡下孩子嘲笑。

为了扭转局面,我决定提升一下自己的形象,让孩子们对我刮目相看。我原本想把自己吹成小兵张嘎那样的小英雄,但害怕经不住面对面的盘问,而且,我也不确定小兵张嘎的出生年月跟我的是否吻合。于是,我选择了一个被戳穿风险更小的——我向他们吹嘘我爸爸是抗日英雄,而且还杀死了日本军官,夺了他的指挥刀,刀就在我家柜子里,下次进城拿给他们看!

几句神乎其神的谎言,加上从抗日电影里看来的各种桥段,瞬间把我那在建筑工地当木匠的父亲包装成为李向阳、罗金宝式的传奇英雄。我也因此沾光,重新获得了小伙伴们的尊重与敬仰,没有人再拿爬树、游泳之类的事情来嘲笑我了。

但这种美好场景并没维持多久,当孩子们各自回家,把我的“传奇身世”向大人们吹嘘时,知道底细的大人们鼻子都笑歪了。

这只是我丢人的往事“之一”,而不是“唯一”。此后的很多年,我还因我的虚荣心干出过更多的荒唐事,为别人增添了更多的笑料,为自己累积了更多的耻辱。我曾经因为吹嘘自己家有亲戚在电影院守门,可以带人去看免费电影,而把存了几个月的零花钱拿来买了电影票,请人去看电影;我曾经因为向同学们吹嘘我家有双卡录音机,而不得不背着一大堆磁带,顶着白眼和冷语去亲戚家帮同学翻录歌曲……

以上谎言,有的被当场揭穿,有的一直没被揭穿,却令我纠结了很久。这些都算是我为自己的虚荣心付出的小小代价。之所以说是“小小代价”,是因为之后还有一件更奇葩的事情发生。

那时流行看武侠小说。最早一轮武侠热,源自当时的一本武术杂志《武林》,这本杂志连载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每月一期,每期刊登两三章。这等于是用火腿肠喂狮子,除了更吊胃口之外,便再无其他用处。于是,我们疯狂地四处寻找能一次看完并过足瘾的方法。书店的老板娘发现了这一商机,托人从外地找来一本梁羽生的新派武侠小说《萍踪侠影》,将它拆成了一章一本,重新装订成册,化整为零地以三分钱一小册出租,赚足了我们的钞票。我至今还记得一大群同学在光线幽暗的小书店里,挤坐在矮小的条凳上,贪婪地读着那些惊险刺激的武侠故事的场景。那种如饥似渴又幸福无比的感觉,充盈在我整个青春时代的记忆里。

也许是那种感觉太美妙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那些日子,我被武侠小说引领着,飘飘然穿行于想象的世界中,上天入地,飞檐走壁,快意恩仇,行侠仗义。那些文字,使我在远离童话的年纪里,重新找回了阅读童话的感觉,而且无须承担“幼稚”的自责,任自己被那些奇幻缥缈的文字引领,在想象的世界里飞行。

书店女老板寻找新书的能力与我口袋里零钱的数量都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满足我对武侠小说的需求。这个时候,我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开始了“创作”,但事实上,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需要不简单的想象力,以及历史、武术等知识和写作技巧来支撑,这对于一个初二学生来说太勉为其难了。在“创作”了三天之后,我发现没有灵感的写作比便秘还令人难受。但可悲的是,我一向膨胀过头的虚荣心,已让我向众人宣布了我即将写一部长篇武侠小说,让大家不花钱也过一把瘾。大家脸上半是期待半是怀疑的神情,让我有了坚持写下去的决心。我不希望他们的怀疑变成嘲笑。

想写下去和能写下去其实是两回事。就在这个时候,我在上海工作的大姨父出差路过我家,临走时留下他在火车上用来打发时间的几本盗版书,其中有破案的,有历史解密的,还有一本是武侠小说。这些一看就是在乡间印刷厂印制出来的粗糙产品,让我眼前一亮——我的“创作”从那天起进入高速发展期。

我以每天三四千字的速度,向同学们发布最新的创作成果。那本封面已不存在的武侠小说虽然错漏百出,但内容还算惊险神奇,讲的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射雕英雄传》的后续——杨康和郭靖的儿女们的故事。古墓中的美女,刻骨铭心的仇恨,奇绝的武功,浪漫的爱情……让我在抄写的过程中,激动得浑身如过电一般充满了酥麻的感觉。这本书其实就是后来风靡一时的《神雕侠侣》,但因为装帧和印刷的粗糙,让我误以为它是某位乡间同好的作品。我还侥幸地想,从上海带来的东西,想必我这些连省城都没去过的小伙伴们难以识破。于是,我向他们宣布:这是我写的!

这个谎言让我收获了无数钦佩和赞叹。小伙伴们如饥似渴地读着我抄写在作业本上的文字,并给我带来小礼物作为回报和鼓励。大家众星捧月一般围绕着我,让我有史以来最大限度地感到虚荣心被满足的快乐。有的同学甚至也开始写起武侠小说来,但收获的却是讽刺与嘲笑。看着他们在人们的嘲讽中苦恼的样子,我心中的得意难以言表。

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一直持续了半年,直到金庸的《神雕侠侣》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们县……

图/黄煜博

曾颖,职业网络工作者、资深媒体人、业余文学爱好者。常以“不务正业”的形象混迹于江湖,写专栏、泡论坛、发博客、玩微博,精通各种雕虫小技,以小说和杂文写作为主,出版多部作品集,在国内多家媒体开设专栏。现居成都。

猜你喜欢
神雕侠侣小伙伴同学
要拍《神雕侠侣》?徐克方面澄清
取名为“掩耳”
“小伙伴”等十七则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一壹传媒集团支持IP创作
《神雕侠侣》以郭襄视角再度翻拍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河里的小伙伴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致远方小伙伴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