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粘剂中苯含量测定及其不确定度评价

2014-01-16 06:35杨沈艳戎玥玥沈忆华
世界橡胶工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苯胶粘剂容量瓶

杨沈艳, 戎玥玥, 沈忆华

(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 上海 200052)

胶粘剂中苯含量测定及其不确定度评价

杨沈艳, 戎玥玥, 沈忆华

(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 上海 200052)

依据GB/T 18583-200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使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胶粘剂中苯含量的测定,并对该过程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和评定。

气相色谱法;胶粘剂中苯含量;不确定度

0 前 言

检测实验室的主要工作是“测量”,测量的目的是获得被测量的“真值”。对于稳定的被测对象,通常其真值只有一个,但“不能确切地知道它”。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测量过程,即使重复测量同一个量,也会得到不同的、分散的测量值。所以通常取这种测量值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的“质量”规定用“测量”不确定度表征[1]。不确定度的定义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即,可以认为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正确性的可疑程度。

本文依据GB/T 18583-200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2],使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胶粘剂中苯含量的测定,并对测量结果的质量——“测量不确定度”作出分析与评定[4]。

1 苯含量的测量

1.1 方法原理

试样用适当的溶剂稀释后,直接用微量注射器将稀释后的试样溶液注入进样装置,并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在色谱柱内被分离成相应的组分,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并记录色谱图,用外标法计算试样溶液中苯的含量。

1.2 试剂和仪器

苯:色谱纯,上海安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乙酸乙酯:分析纯(纯度为99.5%±0.5%),上海普明化工有限公司;气相色谱仪:岛津GC-14B(3%);色谱柱:毛细管柱,SE-30,固定液为二甲基聚硅氧烷;记录装置:岛津数据处理机B-R8A;天平:AB 204-5 0.1mg~220g, 0.01% 。

1.3 测定条件

气化室温度:200℃,检测室温度:250℃。氮气:纯度大于99.99%;氧气:纯度大于99.99%;空气:硅胶除水。程序升温:初始温度35℃,保持时间25m in,升温速率8℃/m in,终止温度150℃,保持时间10min。

1.4 分析步骤

称取0.2g~0.3g(精确至0.1mg)试样,至于50m L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用微量注射器1μL,测其峰面积。若试样溶液的峰面积大于表1中最大浓度的峰面积,用移液管准确移取V体积的试样溶液于50m L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稀释至刻度,摇匀后再测。

称取0.1g(精确到0.1m g)苯,置于100m L的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稀释至刻度,摇匀。

按表1中所列苯标准溶液的体积,分列至6个25m L的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稀释至刻度,摇匀。

表1 系列标准溶液的体积与相应苯的质量浓度

开启气相色谱仪,对色谱条件进行设定,待基线稳定后,用微量注射器取1μL标准溶液进样,测定峰面积。每一标准溶液进样5次,取其平均值。

以峰面积A为横坐标,相应浓度C为纵坐标,得标准曲线(图1)。

图1 峰面积A-浓度C标准曲线

2 苯含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2.1 评定模型

式中,X—— 试样中苯含量(g/kg);

C——从标准曲线中读取的试样溶液中苯浓度(μg/m L);

V—— 试样溶液的体积(m L);

m—— 试样的质量(g);

f—— 稀释系数。

本实验中所用试剂均为色谱纯,使用的容量瓶均已清洗,使其对分析结果不产生影响。同时,本实验不进行稀释,所以对分析结果不产生影响,即稀释系数f=1[4]。根据此公式,以及标准曲线(图1)测得样品中苯含量平均值为4.06g/kg。

2.2 不确定度来源

根据评定模型,标准不确定度的来源有:

(1) 体积V的不确定度u(V);

(2) 质量m的不确定度u(m);

(3) 从工作曲线中查苯浓度的不确定度u(C);

(4) 样品回收率的不确定度u(frec)。

2.3 不确定度的评定

2.3.1 体积V的标准不确定度u(V)

体积V的标准不确定度u(V)来源:校准、重复性、温度影响。

校准:制造商给出50 m L容量瓶的允差为±0.05m L,假定其服从三角分布(k=61/2),u1(V)= 0.05/61/2=0.020 m L。

重复性:多次重复测量得到单次测量标准偏差为u2(V)= 0.005×50/31/2=0.15 m L。

温度影响:该50m L容量瓶在20℃校准,而实验室的温度在20℃±5℃变化;水的体积膨胀系数为(2.1×10-4)/℃。因此,由温度效应导致的试液体积变化为±(50×5×2.1×10-4)= ±0.052 m L。假定为矩形分布 (k= 31/2),u3(V)=0.052/31/2=0.030m L。

2.3.2 质量m的标准不确定度u(m)

天平计量证书表明天平的最大允差为0.1m g。天平制造商的不确定度评价采用矩形分布,将其最大允差分量为标准不确定度,所以天平的最大允差分量为0.1=0.058mg=0.000 058g。

因为上述分量必需计算两次,一次为空盘,一次为毛重,而且每一次称重均为独立的观测结果,两者的影响不相关,所以得到的质量m的标准不确定度u(m)的数值为:

2.3.3 试液中苯浓度的相对不确定度ur(C)

其中u1:峰面积的相对不确定度;u2:仪器读数的相对不确定度;

u3:标准苯溶液的相对不确定度;

u4:测量重复性相对不确定度。

根据表2按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建立工作曲线得:

表2 苯标准溶液浓度与测量峰面积

计算A的残差标准差SC/A

其中,Ai—仪器各点的响应值;Aj—回归直线的计算值;n— 样品测量的总次数。

经计算,u1=SC/A=21.72。又知,峰面积的平均值=15 435.527,峰面积的相对不确定度u1= 21.72/15 435.527=0.14%。

本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为岛津GC-14B气相色谱仪,经过国家计量部门检定,不确定度为3%(k=2),则u2=0.03/2=0.015。标准苯溶液来源于上海安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纯度为99.5%±0.5%,即其不确定度为0.5%,则u3=0.005/3=0.001 67。重复测量标准溶液10次,算出标准差σ,取六种溶液中测量数据的标准偏差最大值σ=0.003 29,对每种溶液测三次,则u4=σ/=0.001 9=0.19%。

2.3.4 样品回收率的不确定度ur(frec)

由实验经验数据可知,苯样品的回收率为88.2%~91.6%。则样品回收率的不确定度依据JJF 1059-1999[5]计算,=(α--α+)/2=(88.2+91.6)/2=89.9%,而其半宽α=(α--α+)/2=(91.6-88.2)/2=1.7%,假定为矩形分布,则回收率引入的标准不确定为:u(frec) =1.7/=0.98%;其相对不确定度ur(frec)=0.98/89.9=0.011%。

2.4 试液中苯含量的不确定度的计算结果

3 结果与报告

综上所述,依据GB/T 18583-200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胶粘剂中苯的含量为:(4.06±0.126)g/kg。

[1]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S] .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9.

[2] GB/T 18583-2008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 [S].

[3] EURACHEM/CITAC Guide: Quantifying Uncertainty in Analytic Measurement [M].

[4] 曹志军等, 测试实验室中测量不确定度评定[M]. 吉林:吉林科学出版社

[5] 李慎安 等, 测量不确定度表达百问 [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The Determ ination of Benzen Content in Adhesive and its Uncertainty

Yang Shenyan, Rong Yueyue, Shen Yihua (Shanghai Institute of Rubber Products,Shanghai 200052 )

According to GB/T 18583-2008, analyze the determ iantion of benzen content in adhesive b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evaluate the uncertainty of this expression.

Gas Chromatography, Benzen Content in Adhesive, Uncertainty

TQ 430.7+1

B

1671-8232(2014)01-0041-04

朱 胤]

2013-08-08

猜你喜欢
中苯胶粘剂容量瓶
高考化学实验专项检测题参考答案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米沙坦内服溶液中苯扎氯铵的含量
肉苁蓉炮制过程中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要点剖析
对容量瓶几个实验问题的探讨
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
聚乙烯醇胶粘剂在育秧纸钵中的应用
无醛胶粘剂人造板产业化应用状况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for induction of selective hepatic hypertrophy prior to major hepatectomy: rationale, techniques, outcom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木材胶粘剂中的生物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