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乳头状瘤伴胆总管结石一例

2014-01-21 20:03宋建忠苏秉忠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胆管炎乳头状胆总管

宋建忠 苏秉忠

患者男,58岁。间断上腹痛伴腹胀5年,门诊以“胆总管扩张”收住入院。患者5年前因胆结石切除胆囊,术后间断出现上腹痛伴腹胀,疼痛呈钝痛,变换体位无明显缓解,给予止痛药物可缓解,与饮食无明显关系。无发热,小便颜色无明显改变。体检:全身皮肤和巩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头颅五官正常,心肺未及异常,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全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腹部彩超提示胆囊切除术后,肝囊肿,胆总管扩张。MRCP提示胆总管结石,肝囊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8 g/L,ALT 44.5 U/L,AST 32.5 U/L,GGT 68.9 U/L,TBil 9 μmol/L,DBil 4.7 μmol/L,总蛋白 55.8 g/L,白蛋白 34.7 g/L。肾功、凝血功能、血糖均未见异常。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ERCP检查见十二指肠乳头形态正常,开口呈孔状,可见鲜血自开口处自发流出,考虑存在胆管出血,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放置鼻胆管引流后退镜。待鼻胆引流管引流出黄绿色胆汁后再次行ERCP,术中胆管造影见胆总管多发充盈缺损,取石网篮探查,取出一块结石和较多软组织,质地脆,送病理。导丝引导下放置胆管塑料支架。术后病理提示胆管乳头状瘤,建议患者手术治疗,但家属及患者均不同意。半年后取胆总管塑料支架,再次取出软组织,病理提示胆管乳头状瘤,建议患者手术治疗。征得患者同意后手术,术中发现胆总管中下段见一约3 cm×2 cm带蒂菜花状肿物,病理提示胆管乳头状瘤,切除胆总管行肝总管与肠吻合。目前患者还在密切随访中。

讨论胆管乳头状瘤(biliary papillomatosis,BP)是一种以胆管上皮细胞乳头状增生性的疾病。过去一直认为BP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疾病。结合最近的文献分析其恶变率大约为41%,现认为BP是具有较高恶性潜能的处于临界状态的肿瘤。此病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各种文献报道的病因大多为探讨性观点,主要包括:(1)胆道结石和炎症的慢性刺激;(2)Caroli′s病引起的上皮增生。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和胆管炎,多表现为腹痛、发热、皮肤黄染和肝肿大等。晚期可表现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本病术前诊断有一定困难,影像学检查(如 PTC、ERCP、MRI、MRCP、CT等)常提示胆管扩张,易被误诊为胆管结石或恶性肿瘤、胆管炎所致胆管梗阻。

本例患者主要表现腹痛、腹胀,无明显胆管炎表现,ERCP检查时发现鲜血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自流,取石过程中取出多块软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胆管乳头状瘤。该患者入院血常规、血红蛋白在参考值范围,凝血功能正常,因此胆道出血除考虑胆管癌外,也要想到少见病胆管乳头状瘤。术后放置胆管支架,防止患者出现胆管炎的临床表现。

相关文献报道,胆管乳头状瘤具有多发性、双侧性和广泛累及胆管树的特征。本病的治疗较为困难。由于术前大多不能确诊,有时即使术中确诊,但由于病灶多发,术中难以决定是否可行根治性手术。外科手术仍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肿瘤局部切除或刮除加上胆道引流虽然可缓解症状但不久就会复发。如果能确定病灶局限于某一肝段或肝叶,或局限于半肝,相对应地行肝段、肝叶或半肝切除,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大有帮助。有人试用激光治疗本病,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另外,肝脏移植可以作为本病的最终治疗手段。

本例患者的胆管乳头状瘤位于胆总管中下段。笔者认为病灶在肝外胆管,单发,可行胆道镜下电凝或者电切,如多发且广泛,有一定恶性倾向,电凝或电切很难切除。

猜你喜欢
胆管炎乳头状胆总管
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及预后研究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肝脏CD4、CD8及CD68表达与Kasai术后胆管炎的关系研究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胎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