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域下工科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4-01-26 22:19徐春放孙洪海何丹凤
关键词:教学模式

徐春放+孙洪海+何丹凤

摘 要:当前高校教学普遍存在人文缺失现象,导致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失衡。文章从人文视域审视工科化学教学,提出基于人文之道的“三性合一”理念构建工科化学教学模式;秉承“一承认、三尊重”原则,以“抓不变应变化”的方法运行教学模式,并指出该模式在课堂内外教学中的操作方法和程序。

关键词:人文视域;工科化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35-02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而是人文素质的缺失。有调查发现:73.53%的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功利;72.29% 的大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漠;60.08%的大学生陶醉网络文化、漠视中国传统文化;65.77% 的大学生思想消极、缺乏人生目标[1]。对此,温家宝在2007 年5 月14 日视察同济大学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观点:“大学的生命在于它的日新之德。”教育是为了育人,教育应定位在文化领域内[2]。目前基于人文视域下研究大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还不多见。为此,以工科化学教学为例进行探讨,旨在补高校教学人文缺失之偏,探索“大学生命日新之德”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一、人文视域下工科化学教学的实质

《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由此可理解人文包含“人化”和“化人”两方面的含义。前者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后者是指通过教化使人成为之所以为人的活动。“人化”和“化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人化”是体,“化人”是用,用是通过体与外界的联系而得以体现的。“人化”处在形而上“道”的层面,“化人”对应在形而下具体操作“器”的层面,正所谓道器不二,体用不二。

工科化学作为工科教学,在长期过分强调理性的科学主义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导致在形而下器的层面强调“去情感”、“去人化”、“去价值”的学科知识,使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双刃性日益突出。在人文视域下考察工科化学教学,如前辈所述“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3]。“教育的过程是知识的交流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对话的过程[4]。这就告诫我们要重视根植崇高道德的厚土,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之心,在“道”的层面指导工科化学教学这一“器”的运用,“化人”与“人化”同步,促进师生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使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完人”的园地[5]。

二、人文视域下“三性合一”工科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工科化学教学以知识、能力培养为器,实现培养“完人之道”,是人文视域下教学的崇高境界。实现这一境界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关键。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工科化学教学由科学的教育观转向人文的教育观,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新构。作为新构的模式,尤其要注意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二是从微观操作上要注意程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保证教学模式的顺利运行。下面就构建原则和构建方法进行探讨。

(一)教学模式构建的“一承认,三尊重”原则

1.“一承认”就是承认高等教育规律。高校教育规律是高校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根本上看,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高等教育中的矛盾都是由此派生出来,最终又复归到这两个基本规律中的。因此,承认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新构教学模式的基础。

2.“三尊重”是指尊重高校教育教学原则、尊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尊重教学大纲。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因此,违背教学原则来构建教学模式无有是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各课程的地位、作用。工科化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课程,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变化,其支持人才培养方案的本质是不变的,只有在尊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新构教学模式才有意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一旦确定,围绕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是支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课程内容的凝练,教学大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人才培养方案变化而变动,是与时俱进灵活优选教学内容的依据。只有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才能使课堂教学直指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目标。

(二)“三性合一”工科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教学模式的本质是在一定教育观指导下,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是将具体学科教学实践的普遍规律升华为一般概念。具有依赖于具体学科而生,而又不涉及具体学科的特点。教学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在具体学科中的实践。工科化学 “三性合一”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寻求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将普遍规律升华为一般概念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三性合一”工科化学教学模式指的是集工科化学的知识性、人文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本质在于科学处理变化中的不变与不变中的变化这对矛盾。抓住不变应对变化是构建该教学模式根本而简洁的方法。构成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要素有时间、空间、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每个要素中都包含变与不变两方面,不变的部分构成教学模式的框架,变化的部分构成活动程序。工科化学教学中不变的部分就是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和应用性的有机融合,即“三性合一”。课程的与时俱进性,是设计不同活动程序的依据,授课对象不同使得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的活动程序要有所调整,这就是模式的普适性。变化中的不变体现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指向“三性合一”这一目标,不变中的变化体现在使授课对象达成“三性合一”的过程,因时空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三性合一”工科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三性合一”工科化学教学模式既是模式的框架,又是模式作用的预期结果,具有指导活动程序设计、导向和调节功能。活动程序设计是该模式行之有效的关键。

(一)“三性合一”课堂教学外程序设计

成功的课堂教学源于课堂之外的充分准备。因此,深入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环节至关重要。从时间的轴向上看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有四个时间点,课首、课前、课间和课后,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不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此时间点学生的兴趣和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是人文性教育的最佳时间,是将化学与生活、与环境、与食品健康、与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及化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等人文元素融入其中的最佳时机,可采用课首一寄语、课前一启示、课间一视频、课后一光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行之有效。

(二)“三性合一”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三性合一”教学模式的原则,规定了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与应用性的特殊目标指向。模式中的知识性层面是教师的优势部分,教学实践中考虑的重点在于从“教会”到“会教”再到“善导”,这方面有成功的教学模式和诸多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不多冗述。

应用层面是教师相对薄弱的环节,弥补的重点在于吃透人才培养方案,深入了解专业、行业人才需求走向,特别是针对本地区就业急需人才培养,在设计有效的问题教学法、解决企业面临困境的调研法等教育方法时,充分考虑与身边人文元素的融合,是 “三性合一”教学模式生命力的保证。

工科化学课堂教学中人文性的实现,是教师急需弥补的部分。教师人文观念淡漠和人文素质缺失,是高校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人文缺失现象的要因。这是化人的根本,是必须要补的根本课程,有效的方法是,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言:“要寻根,要背靠五千多年,否则,势必自我埋葬;要开放,要坚持三个方向,否则,必遭时代淘汰。”只有这样才能长养教师的大爱之心,才能从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让师生同感共悟人文的情怀,进而达到教学 先“化己”后“化人”,使学生80%的非智力因素发挥正能量,实现大学的完人教育。

综上所述,人文视域下工科化学教学,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是前提,构建并有效运行“三性合一”教学模式是关键,“两个抓住”即抓住形而上之道指导形而下之器,抓住变化中的不变是“三性合一”工科化学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根本,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中提高人文素质,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国阳.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

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杨叔子,余东升.大学的生命:日新之德[J].高等教育研

究,2008,(5).

[3]杨叔子.人文与科学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J].

中国三峡,2011,(8).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6.

[5]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

版社,1998:48.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重叠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