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心理学研究文献计量学

2014-01-26 10:25李逢战王大华李晓彤彭华茂张明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00875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学论文心理健康

李逢战 王大华 李晓彤 彭华茂 张明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00875)

老年心理学主要研究成年以后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的特点、过程和规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老年心理学隶属于发展心理学,但由于老人的特殊性,老年心理的研究涉及老年人的生理、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等问题〔1〕。早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关于老化的描述〔2〕。1922年,霍尔出版了《衰老:人生的后一半》一书,此书可以看作老年心理学的开始;但该书的出版并未引起心理学界的兴趣和广泛关注。1945年,内森·肖克(Nathan Shock)在美国巴尔的摩进行了生理老化的研究;1947年,詹姆斯·比伦(James Birren)和杰克·博特威尼克(Jack Botwinick)开始对老年人进行大范围的心理学研究;同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成人发展与老化的分支〔2〕。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老年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真正的确立应该是二战之后,其研究的正式投入和迅速兴起也是二战之后才开始〔3〕。在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大思想家孔子就曾谈到与老年心理有关的话题,他指出,从少年期至老年期,人的认知功能和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变化特点〔4〕。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老年心理学才开始有系统的研究〔4~6〕。本研究拟总结中国现有老年心理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对象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中文文献检索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以“老年人、老人、老年、年老化、老化、年老、老年化、寿命、长寿、毕生发展、生命全程、老龄化、衰老”为检索词,分别在题目和关键词(摘要)两个检索项中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1981~2010年。英文文献检索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平台,在“ISI Web of Knowledge”中进行检索。同时以“across life、lifespan、life span、life-span、late life、later life、gerontism、gerontology、gerontal、gerontic、geratic、senile、senium、senility、senior、ageing、olderly、age、ageing、old、older、elder、elderly”和“Chinese、China”作为标题关键词;学科类别限定在PSYCHOLOGY、GERIATRICS、GERONTOLOGY和 PSYCHIATRY等领域;时间跨度为1981~2010年。对检索到的所有文献摘要进行人工查阅,按照以下几个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①剔除会议摘要;②文章以数量化指标反映了研究结果或为某一主题的综述研究;③文章源自国内外公开的正式期刊。最终筛选出761篇中文和203篇英文老年心理的研究。

1.2 分析类目 在参考国内有代表性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7,8〕,并考虑到英文文献的数量较少,最终确定了8个分析类目,分别是:①研究主题;②文献来源;③研究方式及作者文献数量;④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⑤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⑥文献发表年代;⑦研究方法;⑧英文文献特征。

2 结果

2.1 研究主题分析 参考国内代表性著作〔2〕,将研究主题分为心理健康、社会生活、认知、生理变化、情绪发展、智力、个性、生命终结、言语、宏观层面及其他方面等12个类目进行分析。其中,心理健康方面包括心理状况、抑郁、焦虑、痴呆、孤独、精神疾病、睡眠障碍和成功老龄化等内容;社会生活方面主要讨论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生活状况、养老、家庭和离退休等问题;生理方面的研究涉及老化、疾病和长寿等方面;而认知方面的研究涵盖的内容则较广,包括认知干预、认知功能、认知损伤、记忆、心理理论等多个方面。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最多,有193篇(25.4%);其次是社会生活、认知和生理变化方面的研究,分别为164篇(21.6%)、144篇(18.9%)和107篇(14.1%);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3〕。情绪、智力、个性、生命终结及言语方面的研究分别有60、38、17、13和4篇。此外,有9篇老年心理学宏观层面的研究,所探讨的是不同时期老年心理学的进展状况,30年来有9次总结,可见,国内学者对老年心理学的研究状况与特点是比较重视的。其他方面研究12篇。

对心理健康方面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关于心理状况的研究最多,有81篇(42.0%);其次是抑郁和痴呆分别有51、30篇,分别占26.4%和15.5%;而关于焦虑、孤独、精神疾病以及睡眠障碍研究分别为6、6、5、3篇。值得注意的是,有7篇关于成功老龄化的研究,说明研究者对老年心理积极层面的研究也有一定重视。其他方面4篇。

2.2 文献来源分析 关于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来源较广。其中,《中国老年学杂志》发表的文献最多,共有229篇(30.1%),其次是《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科学》、《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和《心理学报》,分别有136篇(17.9%)、94篇(12.4%)、83 篇(10.9%)、70 篇(9.2%)和 48篇(6.3%)。《心理科学进展》、《社会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的文献分别为32、12、10、9、8、5、4 篇,其他21 篇。

2.3 研究方式及作者文献数量分析 近30年的老年心理学文献中,独著论文的有123篇(16.2%)。在合著论文中,2人合著的论文占21.6%,3人合著论文占23.5%,4人合著论文占17.7%,5人合著论文占9.6%,6人及以上合著论文占11.4%。由此可见,合作研究已经成为老年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其中,尤以2~4人的合作研究方式最为明显。

此外,以第一作者为准,对作者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发现李德明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有27篇(3.5%),其次是许淑莲、吴振云、张卫东、郭起浩、王大华、彭华茂、李川云、申继亮、陈天勇等。若设某领域存在科学精英组,则其中低产作者论文总数相当于少量精英组(即高产作者)的论文总数。761篇论文中共有539名第一作者(科学家),其平方根约为23,即应该有23人撰写了总论文数的50%,而实际上高产的前23名研究者一共撰写了171篇论文,占总论文数的22.5%。由此可见,老年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力量并未形成。撰写论文最多的3名研究者(李德明、许淑莲和吴振云)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这说明,与其他研究机构相比,该机构的研究力量相对较强。

2.4 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 机构合作、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医院是老年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分别为187篇(24.6%)、169篇(22.2%)和134篇(17.6%)。此外,师范院校80篇(10.5%)、医学院校68篇(8.9%)及综合大学62篇(8.1%)的研究力量也相对较强。其他普通高校33篇(4.3%),而养老机构及其他单位的研究力量则非常薄弱〔分别为3篇(0.4%)和25篇(3.3%)〕。总的来看,研究力量的机构种类较多样化。

2.5 研究力量的地区分布 北京市230篇(30.2%)、上海79篇(10.4%)、湖南省42篇(5.5%),跨区域73篇(9.6%);这与合著人数及机构合作的分析结果相一致,说明合作研究已在老年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山东34篇(4.5%)、浙江28篇(3.7%)、江苏27篇(3.5%)、广东25篇(3.3%)、湖北23篇(3.0%)、辽宁21篇(2.8%)、天津20篇(2.6%)、吉林19篇(2.5%)、河北18篇(2.4%)、四川17篇(2.2%)、安徽和陕西各13篇(1.7%)、重庆10篇(1.3%)、河南、江西、广西各9篇(1.2%)、贵州8篇(1.1%)、山西7篇(0.9%)、福建、香港、云南各4篇(0.5%)、澳门、新疆各3篇(0.4%)、内蒙古 2篇(0.3%)、宁夏1篇(0.1%)。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境外学者的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有6篇(0.8%)。

2.6 文献发表年代分析 1981~1985年10篇(1.3%)、1986~1990年49篇(6.4%)、1991~1995年78篇(10.2%)、1996~2000年 153篇(20.1%)、2001~2005年 182篇(23.9%)、2006~2010年289篇(38.0%)。

2.7 文献研究方法分析 理论研究方法120篇(15.8%)、描述研究方法57篇(7.5%)、实证相关研究方法319篇(41.9%)和实验研究方法265篇(34.8%)。非发展类研究564篇(74.1%),发展类研究仅有197篇,其中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分别有145和52篇。

2.8 英文文献特征分析

2.8.1 研究类型分析 港澳台的研究116篇(58.1%);大陆76篇(41.9%)。香港 112篇(96.6%)。而大陆研究仅占37.4%。已有中国与国外老人的对比研究(4.4%),且有2篇研究关注中国移民老人的心理状况。

2.8.2 发表年代分析 港澳台1996~2000年8篇,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各54篇。大陆1995年以前3篇,1996~2000年5篇,2001~2005年13篇,2006~2010年55篇。由此可知,不管是港澳台研究的英文文献,还是大陆研究的英文文献,数量都呈增长趋势。虽然总体看来,港澳台方面的研究比大陆方面的研究较多,且2006年之前,大陆方面的英文文献远远低于港澳台的英文文献数量,但2006年以后的5年中,两者的研究数量相当。

2.8.3 研究主题分析 港澳台心理健康、社会生活、生理变化及认知研究分别有 46、25、13和 11篇,占 39.7%、21.6%、11.2%、9.5%;而关于情绪发展、生命终结和个性分别有9、4和3篇,其他5篇。大陆心理健康、生理变化、社会生活及认知分别有 19、18、12和 11篇,占 25.0%、23.7%、15.8% 和14.5%;而关于生命终结、情绪发展和个性,分别有8、5和1篇,其他2篇。

3 讨论

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有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关注度在提高,专业性在增强。研究主题分析、研究方式分析、研究力量地区分布及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不平衡性。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的研究多于其他主题。并且,英文文献的主题分析的结果与此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反映了当代老年人的需求情况及研究者对老年人的关注状况。同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层面属于应用科学而其他诸如智力、言语等主题属于基础科学有关,因为,相对而言,应用科学较基础科学操作起来更容易些。基础科学将与应用科学相结合,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国的老年心理学也将体现这一特点〔9〕。合作研究显然已成为老年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式,这可能体现了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理论或思辨的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对心理现象或规律提出新的见解;第二类是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称为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观察、案例分析、访谈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证据)以表明或证明关于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看法;第三类是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测量、评定、实验等方式获得变量的数据材料以证明有关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看法,因此,需要进行统计检验等;实证研究根据所研究的关系的性质,可以分为相关关系的研究与因果关系的研究,所谓因果关系的研究就是心理学的实验研究〔10〕。

根据研究是否关注个体心理特征随年龄的发展变化,将研究分为发展类研究和非发展类研究。其中,发展类研究关注个体心理特征随年龄发展变化的特点,包括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非发展类研究不关注心理特征随年龄发展变化的特点。虽然多数研究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但相关研究要多于实验研究。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方面还有所欠缺。

按照普赖斯定律,撰写了总论文数的50%的科学家可以称为“科学精英组”〔11〕,但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力量并未形成。因此,未来的研究应:①继续加强合作的同时,在多种研究机构中开展;②各地区平衡发展,并巩固研究力量,早日形成核心队伍;③继续保持数量上的增长,多进行一些国内外对比研究,多引进外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提升;④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同时,多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从而使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加充实、丰硕。

1 吴振云.我国老年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6;16(5):266-8.

2 许淑莲,申继亮.成人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97-8.

3 许淑莲.我国老年心理学研究进展〔J〕.老年学杂志,1989;9(6):378-80.

4 吴振云.我国的老年心理学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5;15(5):305-8.

5 林崇德,陈英和.中国发展心理学30年的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8-46.

6 缪小春.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J〕.心理科学,2001;24(1):71-7.

7 姚本先,汪海彬,王道阳.1987~2008年我国安全感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9;29(4):93-6.

8 余益兵,葛明贵.世纪之交中的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计量学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4):79-83.

9 吴振云.21世纪我国的老年心理学〔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19(6):371-2.

10 莫 雷,王瑞明,陈彩琦,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与体系重构〔J〕.心理科学,2006;29(5):1026-30.

11 D·普赖斯,张季娅.洛特卡定津与普赖斯定律〔J〕.科学和科学技术管理,1984;(9):17-22.

猜你喜欢
心理学论文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