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崩岗侵蚀危害及防治对策

2014-01-30 14:56张利超谢颂华肖胜生喻荣岗邬江颖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9期
关键词:赣县水土保持江西省

张利超,谢颂华,肖胜生,喻荣岗,邬江颖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9)

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石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作用下分解、崩塌和堆积的侵蚀现象,是土壤侵蚀的极度形式和水土流失的极端状态[1]。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一种特殊的侵蚀类型[2],主要分布于江西、广东、湖南、福建、广西等地[3],尤其是江西省崩岗侵蚀较为严重。对崩岗进行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对崩岗治理极为重视,2009年水利部正式批复了《南方崩岗防治规划》(2008—2020年),将南方崩岗防治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确定的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优先实施项目。此外,加强崩岗防治对于保护和增加耕地资源、减少洪涝和干旱灾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江西省崩岗侵蚀现状与危害

1.1 崩岗侵蚀现状与分布情况

(1)崩岗侵蚀面积。据2005年江西省开展的崩岗调查,全省共有崩岗48 058座,总面积20 674.8 hm2,其中大型崩岗17 575座、面积166.72 km2,中型崩岗16 225座、面积32.94 km2,小型崩岗14 258座、面积7.09 km2;活动型崩岗40 423座、面积17 321.5 hm2,相对稳定型崩岗7 635座、面积3 353.3 hm2。目前,全省有4/5以上的崩岗处在活动状态,而活动型崩岗中又有约4/5为大型崩岗。

(2)崩岗侵蚀分布。江西省的崩岗主要分布在赣州市,其面积和数量分别占到全省崩岗总面积和总数量的68.53%和69.78%,在九江、抚州、宜春和吉安等市分布也较广泛,占全省的24.09%和24.93%。具体来说,崩岗分布涉及全省77个县(市、区)985个乡镇,分布面积最大的9个县(市)依次为寻乌县、修水县、赣县、于都县、龙南县、兴国县、石城县、南康市和上犹县,共计13 194.3 hm2,占全省崩岗总面积的63.82%;崩岗分布数量最多的9个县(市)依次为修水县、龙南县、赣县、于都县、兴国县、石城县、南康市、寻乌县和上犹县,共计30 350座,占全省崩岗总数量的63.15%。从分布流域看,全省崩岗主要集中分布在赣江流域、修河流域和抚河流域,分别占全省崩岗总面积和总数量的95.09%和95.08%,尤其是赣江流域崩岗面积最大,为165.59 km2[4]。

1.2 崩岗侵蚀危害

崩岗侵蚀具有发展速度快、突发性、长期性等特点,虽然江西省崩岗面积在水土流失总面积中仅占0.6%,但危害却十分严重:崩岗年均土壤侵蚀量0.26亿t,占全省年均土壤侵蚀总量(1.65亿t)的15.8%,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2.4万t/(km2·a),是土壤允许流失值的248倍。

(1)破坏土地资源,威胁生态安全。崩岗切沟强烈切割山体,尤其是在花岗岩母质区,比如在赣县田村和南康市龙回镇等地,大小冲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0%~40%,冲沟密度达6~10 km/km2。江西省崩岗发生年限长的有70~80 a,短的只有3~4 a。花岗岩地区沟头侵蚀导致的崩岗,无论是在形成时间、扩展规模还是在切沟沟头前进速度方面都相当惊人,如南康市龙回镇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4座面积超过0.067 hm2的崩岗,部分崩岗沟头溯源侵蚀速度达0.8~1.5 m/a,最快可超过6.0 m/a。崩岗侵蚀地表、切割山体、破坏地貌,将原来完整的坡面变成千沟万壑、沟谷纵横、陡坎遍布、崩壁林立的“烂山地貌”,使土地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威胁当地生态安全。

(2)毁坏基本农田,危及粮食安全。崩岗侵蚀造成的大量泥沙掩埋农田,变良田为沙砾裸露、寸草不生的沙碛地。崩岗侵蚀带来的黄泥水进到农田,沉积一层或沙或黏土的新覆盖层,使原来熟化的耕作层被淤埋,高产田变为低产田。崩岗侵蚀带来的土壤肥力损失,破坏了土地生产力,造成粮食大幅减产,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3)泥沙淤积严重,加剧旱涝灾害。在崩岗分布区域,一方面植被破坏、土体薄层化,导致地表径流强度增加、流速加快、流量加大,加剧了洪涝灾害;另一方面植被破坏、基岩裸露、淤积严重,导致山塘、水库蓄水调洪能力减小,土壤更易遭受干旱灾害的侵袭。崩岗的存在加剧了区域的水旱灾害。2003—2004年,赣县崩岗分布区共发生5次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469.76万元。在崩岗区,最松散易蚀的是最底层土壤,一旦侵蚀沟切透红土层、网纹层进入风化母质层,由于基底不稳,必然导致其上覆盖层的倾斜和倒塌。而崩岗发展势态的进一步恶化,将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河道,不断淤高河床,毁坏基础设施,危及河道防洪安全。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崩岗分布的“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流域及其支流都出现了河床淤高现象,如赣江上游各支流河床淤高0.5~2.1 m,南昌八一桥下淤高2.5~3.0 m,抚河下游最大淤高达4.57 m,信江下游淤高2.5 m,导致上述河段经常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的情况,对江河的健康生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5]。

(4)制约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恶劣。“兴国亡国,宁都迁都”“龙回千百家,家家米淘沙,一家不淘沙,就不成人家”,这些都是崩岗区“沙进、田毁、人退”的真实写照。崩岗造成大量泥沙下泄,使得山地变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大量泥沙流失,埋没村庄,直接威胁当地和下游群众的人居安全,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危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江西省因崩岗侵蚀造成沙压农田6.65万hm2,损坏交通道路11 715 km(包括乡村道路)、桥梁3 846座、水库798座、塘堰11 778座,损毁群众房屋166 000间,受灾人口207.58万人,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5.87亿元。崩岗侵蚀已成为南方丘陵山区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人居安全的主要威胁,是丘陵区发展生态经济、振兴农业的最大障碍,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6]。

2 江西省崩岗侵蚀治理成效及存在问题

2.1 崩岗侵蚀的治理成效

江西省在崩岗开发治理中充分利用崩岗区水热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依托当地种质资源优势,大力种植名优特新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调动农民治理崩岗的积极性。在崩岗治理中做到整治一片、开发一片、巩固一片,使群众从治理崩岗中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加快了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以赣县为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展了群众性崩岗治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20世纪50年代赣县三溪乡下浓村在治理崩岗方面获国务院“让沙洲变良田,叫崩岗长青树”的锦旗嘉奖[7]。此后,赣县在生态型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又探索出新的开发型治理模式,如白鹭乡桃溪村的钟恩伟一家靠开发利用崩岗致富还盖起了小康楼,在当地传为佳话。

2.2 崩岗侵蚀治理存在的问题

江西崩岗治理还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现象依然存在。人类的生产活动,特别是修路、开矿等开发建设活动使崩岗侵蚀呈加剧态势。二是治理任务重、难度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江西省崩岗分布范围广、侵蚀量大、治理难度高,同时崩岗发生区一般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财政困难、农民收入低,投资不足成为制约崩岗治理的主要因素。三是对崩岗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个别地方没有把崩岗治理工作放到生态安全的高度来抓,影响了崩岗治理工作进程。四是崩岗治理缺少技术指导。不少县(市、区)的崩岗治理工作起步晚,加之崩岗数量多、类型复杂,崩岗治理缺乏具有勘察设计、治理实施经验的专业队伍,尤其是缺少科学的治理技术指导。

3 江西省崩岗侵蚀防治对策

3.1 领导重视是做好崩岗防治工作的根本

崩岗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领导重视、部门间协作配合得好,哪里的崩岗防治工作就开展得有声有色。赣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乡两级崩岗综合治理领导小组[8],明确了崩岗治理中的政府职能,开展了崩岗综合治理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修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崩岗防治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件大事来抓,兴建了多座崩岗治理示范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崩岗治理步伐。

3.2 预防为主,及早治理

在崩岗侵蚀潜在危险地区实施预防保护,针对崩岗成因,做好预防转化工作,防止人为造成崩岗侵蚀。在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基础上,确定崩岗易发区,禁止在易发区内陡坡开荒、顺坡种植、滥伐林木、乱挖矿采石等,有计划地退耕还林,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发生,并在生产活动中尽可能地保护地貌和植被。对于集雨面积大、坡度陡、植被稀少的侵蚀区,修建坡面防护工程防止滑坡发生,一旦出现滑坡要及时进行整治,尽快恢复植被。

3.3 科学施策,保障投入

崩岗治理是一项高投入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防治资金。各地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采取租赁、拍卖、承包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治理开发崩岗,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在崩岗治理区积极推行产权确认,实行先治后买或先买后治等,形成完整的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清晰的治理机制。

江西省崩岗侵蚀区一般位于较偏远的乡村,工业用地价值不大,应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将崩岗侵蚀劣地发展为果业用地。同时,从国家、社会、个人多方筹集资金,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提高群众治理崩岗的积极性,地方财政对治理者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或贷款优惠,地方水土保持部门和农业技术部门(包括果业开发办等)要主动对接,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支持、果业开发的苗木补助和技术辅导,形成治理合力。

3.4 注重宣传,全面监督

加强宣传是做好崩岗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崩岗易发区一般都是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开发关系密切。因此,要预防崩岗的发生和治理崩岗,必须加大崩岗危害的宣传,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崩岗的影响。

要全面强化预防监督,依法严查乱砍滥伐现象。同时,要加强对崩岗防治设施的监督管护,落实预防监督人员,制定监督检查办法,定期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治理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3.5 优化配置措施,治理与开发并重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是做好崩岗防治工作的基础。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崩岗为中心,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长远利益与当年增收相结合、治山与治穷相结合,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江西崩岗侵蚀区一般是山区,地方经济实力较薄弱,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采取“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进行综合治理”的方针[9]。营造水土保持林是整治崩岗的主要措施之一,必须造一片成一片,并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结合发展果树和其他经济林木或作物,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另外,崩岗侵蚀区植被大都是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保持水土的能力较差,应通过封山育林、补植阔叶树和对针叶林中的阔叶树进行透光抚育等措施,采用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以发挥更大的水保效益。

3.6 搞好示范,加强培训,保证质量

各地水保部门要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各异的崩岗防治技术与综合治理示范点,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全区的崩岗防治,不断提高治理水平和效益。在各项水保措施的施工过程中,要有水保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保证施工质量;要认真做好对各级水保行政管理人员、监督执法人员、水保技术人员和崩岗侵蚀区群众的科技培训,提高崩岗综合治理的水平和标准,不断巩固和提高崩岗治理成果。

[参考文献]

[1] 巫南祥.梅县崩岗治理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1(1):24-26.

[2] 吴志峰,邓南荣,王继增.崩岗侵蚀地貌与侵蚀过程[J].中国水土保持,1999(4):10-12.

[3] 冯明汉,廖纯艳,李双喜,等.我国南方崩岗侵蚀现状调查[J].人民长江,2009,40(8):66-68,75.

[4] 谢颂华,张茨林,孟菁玲.GPS RTD技术在江西省崩岗侵蚀调查中的应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6(4):54-56.

[5] 管日顺.水土保持与江西省“四大安全”[J].中国水土保持,2005(1):6-8.

[6] 梁音,宁堆虎,潘贤章,等.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的特点与治理[J].中国水土保持,2009(1):31-34.

[7] 李小林.赣南崩岗治理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13(2):32-33.

[8] 汪清,邱欣珍.赣县崩岗综合治理经验评述[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3):38-40.

[9] 陈文彪.崩岗治理工程措施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1987(7):18-21.

[作者简介] 张利超(1983—),男,黑龙江佳木斯市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工作;通信作者谢颂华(1978—),男,江西赣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土保持管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赣县水土保持江西省
模拟成真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怀念钟和建蜂友
赣县区召开首届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蜂业创新大会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翰墨传承文化 特色谱写新篇赣州市赣县区城关第三小学办学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