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都市圈“成长”路径

2014-02-04 08:28柳博隽
浙江经济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都市圈成长都市

柳博隽

都市圈从初级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空间结构由“简单”变“复杂”,即通过不同层次中心的“布网”,使原来单向式的“中心-边缘”结构,逐步演变为网络化的“中心+圈层”结构

国际经验显示,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效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城镇空间组织形式。而都市圈的“成长”,一般要经历“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五个阶段。

从浙江情况看,杭、甬、温、金-义四大中心的极核作用越来越突出,城镇组群化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全省四大板块的空间格局越来越清晰。也就是说,“强核”阶段仍在延续,“外溢”作用已十分显著,“布网”则刚刚开始,都市圈的雏形正在形成。

众所周知,都市圈要从初级走向成熟,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空间结构由“简单”变“复杂”,即通过不同层次中心的“布网”,使原来单向式的“中心-边缘”结构,逐步演变为网络化的“中心+圈层”结构。这是都市圈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其走向成熟的关键之举。具体到浙江,探寻都市圈的成长路径,重点可从“布网”三个层次的中心入手。

第一层次:做优四大中心城市(区),构建都市圈的中心。做优杭、甬、温和金-义四大中心城市(区),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功能布局和城市品质。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集聚高端要素,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形成中心城市(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就是要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尤其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驱动功能,并在空间功能布局上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生产性功能要向周边城镇疏散。优化城市品质就是要加快城市病治理,采取城市有机更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方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通过做优四大中心城市“区”,进一步增强中心的核心带动能力,加快构建全省四大都市圈的中心。

第二层次:做强七个综合性中心城市,构建都市圈的副中心。按照综合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做强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七个设区市,包括增强集聚能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功能。增强集聚能力是指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按照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增强经济实力是指加快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能力。增强综合功能是指加快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特别是带有行政指向的教育、卫生、文化及社会管理功能,带动周边市县一体化发展。通过做强综合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这些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各大都市圈的副中心。

第三层次:做大若干专业性中心城市,构建都市圈的次中心。在做优、做强以上中心城市的基础上,还要选择若干个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好、城市功能完备的县级市,努力培育成为专业性中心城市,作为都市圈的次中心。这些中心城市的培育思路是“做大”,包括扩大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城市功能的专业化影响力。扩大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影响力,就是依托原有的块状经济,加快培育发展成为现代产业集群,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该优势特色产业的行业集中度。扩大专业市场的专业化影响力,就是要加快传统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推进网上网下市场协同发展,拓展专业市场的辐射和影响范围。扩大城市功能的专业化影响力,就是围绕产业集群或专业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的设施配套,积极培育城市的特色功能,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引导城市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通过做大专业性中心城市,并深化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带动周边城镇一体化发展,扩大这些城市的专业化影响力,加快构建各大都市圈的次中心。

这样,全省四大都市圈中心、副中心、次中心的“布网”,并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等物质性网络,以及各种市场要素流动而形成的非物质性网络,将更多中小城市、小城镇乃至广大农村地区,不同层次地“卷入”都市圈,使都市圈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地域覆盖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自然而然地都市圈也就成长起来了。

供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猜你喜欢
大都市圈成长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空间布局战略体系
为何推动新型城镇化是“长短皆宜”的政策必选项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对上海大都市圈的启示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