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
——以《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为例*

2014-02-04 16:37■陈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刊物科技期刊药学

■陈 玲 邹 栩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市童家巷24号 210009,E-mail:wintertree5470@163.com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药学学术界享有盛誉的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连续六届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药学类核心期刊的排名由2008版的第9名跃升至2011版的第4名;2006、2008、2010年连续3届蝉联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2012年荣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众多的奖项和荣誉彰显了刊物在药学期刊界的学术影响力。《学报》创刊至今50多年,经过几代人对精品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为药学学科领域的“高、精、尖”期刊,实现内在高端的学术质量、科学规范的编排以及外在精美的装帧设计等的高度统一。本文以《学报》为例,从刊物“四化建设”的角度解析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与科技期刊的编辑同人共享。

1 品牌化

1.1 优质稿源保障学术品牌

刊物充分利用中国药科大学在药学学科领域的权威性地位,充分抓住本校实施国家“十二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契机,密切关注药学学科的发展动向,紧密追踪重大前沿课题,主动与一线科研工作者加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争取创新成果的首发权。对优质稿件,开通绿色通道,采用快审快发的运作方式。同时扩大组稿范围,有计划地向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或课题负责人邀约稿件。近年来获得了大量“重大新药创制”、“八六三”项目、“九七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资助课题产出论文。此外,编辑部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刊物、争取优质稿源。例如,在本校主办的各种学术会议上免费赠阅刊物;密切国内外学者到本校交流访问的信息动态,通过编委引荐,向与会报告的专家“毛遂自荐”,并邀约相关方面的论文。

1.2 特色栏目打造品牌影响

《学报》始终坚持严谨的办刊宗旨,秉承 “内容为王,质量为先”的办刊理念,坚持严肃、高端的学术品位,打造品牌的学术权威性、可读性以及内容前瞻性。2003年起,刊物与时俱进,倾力打造药学期刊“人无我有”的特色栏目——药学前沿。该栏目依托本校药学强势重点学科,凝聚编委会的集体智慧,向具备学术权威的编委兼各学科学术带头人邀约优质稿源。该栏目作者往往在自身研究经历和体会的基础上,探索某一热点研究前沿的趋势,同时作者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的信息有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且有一定的权威性,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深受读者喜爱。栏目创刊10余年,保持每期刊发2-3篇“重磅炸弹”型文章的频次,汇聚了药学领域具有前瞻性的优质综述性文章,成为学术权威分享研究经验、展示学术观点的重要窗口。在中国知网检索近5年《学报》论文下载情况,排名前十论文中8篇出自“药学前沿”栏目,表明读者关注度极高。2009年,在江苏省期刊协会组织江苏省期刊“明珠奖”特色栏目奖评选活动中,《学报》的“药学前沿”栏目荣获江苏省期刊“明珠奖”特色栏目奖。

面临同类期刊稿源竞争以及现行科研评价体系导向下优质稿源不断“外流”的内忧外患,编辑部不断思考新的办刊举措。例如,关注本校新设硕士/博士专业开设相应的栏目,扩大报道范围,抢占先机,形成特色栏目;充分依靠编委会的力量,挖掘海内外校友资源,为他们提供科研成果展示平台。

1.3 特色服务提升品牌价值

刊物在投稿、审稿、退修、发排前编修等编辑出版环节中均十分注重作者服务,实现作者友好[1]。研究生已然成为高校科研的生力军,是一支庞大的潜在作者群体,高校学报也是研究生作者学术“处女作”的重要发表园地。编辑部对首次投稿的研究生作者的来稿均认真对待,即使暂时达不到录用标准也从不简单退稿,常常是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改进实验设计,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或推荐更适合的其他刊物。执行主编王明时教授常常通过电话或面谈方式与作者沟通,有些文章经过补充数据、补做实验以及编辑部的编辑加工后更加完整,可读性和科学性更强。作者不仅就论文写作方面获益,常常能从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中获得进一步试验研究的方向和灵感。一个成长中的作者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情感上相依并信赖这样的期刊编辑部,成为他们今后发表科研成果论文的首选刊物。

除此之外,刊物还做到编辑出版过程之外的服务创新。例如,举办贴近作者的论文讲座、为毕业生作者免费开具录用证明、提前发排清样以便尽快拿到学位证书、为作者制作电子单行本/论文刊发证书等人性化的服务。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树立了良好的作者口碑,维护了一批稳定的优质作者群,同时也提升了刊物的品牌价值。

2 精品化

如果说期刊是一种特殊商品,《学报》编辑部不仅从源头上关注“原材料”(稿件内容)的精选(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对材料的“加工生产”(编辑)、“检验”(校对)、“包装”(封面装帧、彩页、印刷)、“推销”(传播、发行)等环节也都精益求精,力求从学术期刊价值链[2]角度,对刊物进行全方位经营和运作。

2.1 审稿质量:三审定稿

编辑部多年来坚持严格的三审制度: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外审及编委集体讨论定稿的终审制度。值得一提的是编辑部采用的学科组集体终审定稿的制度[3],保证刊物旺盛的生命力和学术影响力。

2.2 编校质量:粗“粮”细“作”

编辑部坚持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各项国家标准和规范,将编校质量作为“创名牌、出精品”的基础,精心做好每一篇文稿的编辑校对工作。对一些经常出现、又没有绝对标准的专业名词术语或物理量,编辑部集体商榷后制订最适合的著录规范,形成本刊的“质量标准”,不会因编辑人员的不同而不统一或不一致。科技期刊在持续提高论文学术质量的同时也应注意提高编校质量,才能打造出深厚内涵的精品期刊。《学报》对每一篇文章的加工都精益求精,每一篇稿件都需要三遍加工(发排前初加工、责任编辑精加工、编辑交叉加工)、主任终审通读把关以及作者自校等环节。每篇文章交叉校对三遍,力求将差错率控制在最低。2009年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举办的评比活动中,《学报》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除了“成其观点,美其风格”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追求,还着力“校是非”,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在编校阶段仔细甄别审稿专家可能疏漏而期刊审读不易发现的一些科学性问题,实现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完美结合。

2.3 传播质量:内容加工结合技术升级

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编辑部敏锐地意识到,读者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论文必须是在线的、互联的,才能确保内容可以在网络上被找到,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

2.3.1 可被找到性(accessibility)

根据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数字出版的新趋势,编辑部加快技术升级。2006年通过自建独立域名网站(http://zgykdxxb.cn)提高网络搜索排名,从而提高刊物的检索易得性。目前在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上搜索“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出现首位的即为本刊独立域名的网站。另外,编辑部还积极与数据库服务提供商独家合作,实现印刷版和网络版几乎同步发行,方便读者第一时间在数据库上检索到《学报》的论文,跟踪最新科研成果。

2.3.2 内容深加工

在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环境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高被发现、被检索的机会仅仅是提高了论文的显示度,论文是否引发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还需要编辑从技术角度,对标题、关键词、中英文摘要甚至参考文献等网络搜索节点进行深加工,提高读者获取全文的兴趣度,进而实现论文被下载和被引用[4]。

值得一提的是,《学报》对英文摘要的审查以及内容加工方面一以贯之的重视。在《投稿须知》中对摘要的撰写和字数进行限定;初审环节,内容尚可情况下即对中英文摘要进行审查,没有达到要求的立即退回重写;外审意见返回并退修时,均要求作者对中英文摘要进一步提炼和润色,力求言简意赅。除此之外,清样校对阶段,编辑部还采取药学专业英语教授和学科编委双重审校制。专门聘请一位本校教授药学英语的资深老师,对英文遣词造句和语法等方面进行规范;另外,每个学科挑选一名年富力强、有海外留学背景且热心编辑部工作的编委,负责各个学科论文摘要的审阅,弥补英文审校由于学科知识欠缺而造成的疏漏。双重保障极大提高了中英文摘要的表述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可读性。

众所周知,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对刊源条件的考察相当严格,尤其是英文摘要的字数、“质量”、规范表述均有要求。经过几年持续的努力,《学报》目前已被国内外许多权威检索数据库收录,截至2013年8月已顺利进入荷兰爱思唯尔SCOPUS、波兰《哥白尼索引》、日本科学技术社(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等10余家国际著名数据库,且综合评分位居前列。国际显示度的提升使刊物进入较好的良性循环。2012年《学报》荣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2.4 提升信息质量

目前刊物是双月刊,出版周期较长,每年刊载文章的数量十分有限,平均年刊登论文数目约125篇。编辑部为合理利用版面推陈出新,力求不断提高刊物的信息容量和质量,做到有白就补且不白补[5]。编辑部主任十分注重补白内容的收集和甄选。从医药相关的知名报刊和权威门户网站收集热点新闻或看点,例如医药研究领域最新动向、进展等重要科研信息;转载中国药科大学校园信息,及时向外界展示本校的科研成果、获奖成果/荣誉、学术交流活动等,体现刊物作为学校学术窗口的作用;报道刊物自身的动态信息(如最新影响因子、获奖信息、编委会等),达到刊物本身最佳“广告”的效果,多种方式发挥刊物学术信息载体的功能。同时,编辑部对转载的内容不是“拿来就用”,还从编辑规范以及可读性等方面进行编辑加工。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显示,2009年第1期的补白——“2009年国际抗肿瘤药物重点研发产品”——至今下载频次高达520次,大大超出杂志登载的论文。丰富的补白内容不仅充分利用了版面,优化了版式;拓展的药学信息也极大地丰富了版面,刊物的品牌形象日益凸现[6]。

3 数字化/网络化

泛媒体时代,受众接收到的信息远大于其所能吸收的,因此受众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同样地,创办杂志仅有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发读者的关注。期刊的评价是基于读者的关注度来体现,只有读者关注的期刊才有评价的影响力;导向功能也必须在读者关注下才能发挥作用[7]。数字化/网络化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无限的机遇,期刊社/编辑部应迅速适应新的形势,采取与“网”共舞的方式来顺应冲击,吸引受众(读者)。

3.1 建立独立门户网站:网聚人气

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首要前提就是建立网络出版平台。只有建立了独立域名的门户网站,才能实现期刊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和期刊论文的快速共享,扩大读者的阅读和征订范围,彰显期刊的品牌并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8]。2010年《学报》编辑部独立的期刊门户网站应运而生,网站设立了功能全面的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和信息发布平台。出版流程的数字化,使投稿、同行评议、内容编辑加工以及发行(传播)等一系列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完成,大大缩短了论文发表的时滞,也提高了编辑出版的效率以及为作者/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学报》网站界面友好,功能和内容并举。除了日常办公用的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还专门设立了特色栏目专辑、下载点击排行榜、摘要点击排行榜等板块,便于读者归类查阅。基于“马太效应”,优质论文的下载量不断攀升,传播更加高效。特设的“信息中心”板块,下设“新药研发”、“会讯”、“校园信息”子栏目,内容以印刷版的“补白”为主,定期同步更新,实现网刊统一。此外,还与本专业主流学科期刊和研究机构网站建立友情链接,作为会员期刊与各种期刊研究会/协会/学会的网站合作,互联互引,在帮助读者快捷地访问相关网站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网站的访问量,从而扩大了期刊的覆盖面,增强了期刊的影响力。网站建立至今,访问量高达2327745人次,日均访问量达到2125人次(截至2013年10月24日)。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组织的评选中,《学报》网站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

3.2 实现开放获取:服务读者

了解读者的需求,提供读者需要的内容,为读者服务才是内容出版的关键[7]。为满足读者阅读/消费数字化的需求和趋势,《学报》自2010年初开始实行开放获取(OA),由作者支付出版发行费用,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通过每篇文章注册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可直接链接到本刊网站上的免费全文,大大增加了读者访问《学报》网站的概率。期刊论文也因检索更方便,浏览量和下载量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网站2010年至今公开发布的300余篇论文已被累计下载达121000余次,部分论文下载达近3000次。

3.3 借力新媒体工具:与时俱进

信息化技术的更新换代,为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条件。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政务发布的新渠道[9],期刊信息传播也正悄然发生着新变革。《学报》正采取积极举措开通微博以及微信公众账号,期望利用新媒体的实时和互动功能,及时、便捷地与读者(潜在的作者)互动交流。未来,各期刊社/编辑部应积极探索读者的偏好和需求[10],将个性化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推送到读者面前,真正提高内容发布实效。当然,移动终端新媒体只是新的技术和平台,更重要的是好的内容与好的阅读体验,内容力和传播力才是真正的“王道”。

4 团队协作化

4.1 规范化制度建设

创刊50多年来,《学报》编辑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例如,来稿登记制度、三审定稿制度、编辑工作职责、校对工作职责、广告审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网站及远程稿件管理制度、每月一次的主题例会制度等。通过长效可行的制度管理机制,使编辑部所有成员有章可循,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制度来约束人,拒绝人情稿,净化学术空气,避免各种类型的学术不端,保证了办刊质量。

4.2 高绩效的编辑团队

刊物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有创造力又有高质量、高效率的编辑团队。《学报》编辑部多年来一直紧密加强编委会(主编、副主编和若干编辑委员组成)建设,充分发挥编委会保障期刊学术水平和内在质量的作用。主编高屋建瓴,把握办刊主旨和方针;执行主编和编委会承担了稿件大部分的审理工作,为论文的学术质量把关;编辑严格编校,做好每期期刊的统筹及发行传播工作。维护编辑部正常运转的核心还在于编辑部队伍。编辑部紧密围绕编委会,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就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行业发展中应注意把握的方向等群策群议;号召编委每年达到“三个一”指标(组稿1篇、撰稿1篇、审稿1篇),切实履行编委职责,为刊物发展发挥编委应尽的义务。《学报》编辑队伍是一支由老中青组成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高效编辑团队。在工作中,老编辑言传身教,青年编辑认真学习,在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编辑部平等、民主、自由、活跃的文化和传统也得到传承;不同专长、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分工的编辑之间密切合作、及时沟通,做到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共享。编辑部因为共同的目标形成团队合力,近年来多次获“优秀团队奖”,促进刊物得到快速发展。

1 陈玲,邹栩.信息网络化时代科技期刊基于作者友好的编辑作为.编辑学报,2012,24(5):486-488

2 杨志华.学术期刊价值链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45-649

3 陈玲,邹栩.严格审稿制度 提高刊物学术质量——《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终审会的实践与体会.编辑学报,2010,22(1):177-179

4 杜秀杰,赵大良,葛赵青等.数字出版时代如何提高科技论文的显示度.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26-128

5 宫福满.科技学术期刊的补白不能“白补”.编辑学报,2007,19(2):147

6 陈玲,邹栩,顾凯.强化质量 注重外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内外兼修”的办刊之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1028-1030

7 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1121564359965/?suggestedreading

8 李彩,王晴,杜冰等.《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的数字化出版实践.编辑学报,2013,25(1):73-75

9 国办:让微博微信成政务发布新渠道[EB/OL].(2013-10-16)[2013-10-28].http://www.chinaxwcb.com/2013-10/16/content_278520.htm

10 没有社交的移动阅读注定失败[EB/OL].(2013-10-16)[2013-10-28].http://www.chinaxwcb.com/2013-10/16/content_278582.htm

猜你喜欢
刊物科技期刊药学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刊物贺词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系列刊物介绍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