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马与丝绸之路

2014-02-06 08:38
中国艺术时空 2014年4期
关键词:摄影家摄影交流

影像:马与丝绸之路

李树峰

一、当代马的多元形象

马与人类在地球上共同进化,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但最终与人类走在了一起,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马做出了难以估计的牺牲和贡献,它们是被作为动力工具、速度工具和食品来使用的。就一般而言,力气大的马用来耕作和负重拉车,速度快的马用来做通信和战斗,还有的马专门养来食用。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正好把马的这三种功能都用到了极致。

在后工业化时代,特别到了当下,马作为工具正在退出人类生产和生活领域,逐步演化成为特殊的观赏和体验对象。我们在马戏、旅游点可以看到马,在山区、农区马越来越少见了,而原来的军马场也不断转产,保留下来的在全国也很少了。

马的文艺形象多而丰富,白龙马、黑骏马、赤兔马,都是老少皆知的形象;而《白马飞飞》、《战马》等等是中外当代电影的精品。在杜甫的笔下:“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在徐悲鸿的笔下,八骏齐腾,所向披靡。在当代摄影艺术中,众多摄影家把马当作重要表现对象,在各地寻找马的存在,在马的客观现状与摄影家的主观理念碰撞中,塑造了马的形象,如陈宝生1987年拍摄的影像,将烈马扬鬃与马群结合在一个画面里,体现出东方意味的力度;陈志峰拍摄的汗血马俊逸英武,如横空出世;李刚拍摄坝上雪原中自在的马,阿音把草原的广阔与马的孤寂和独立结合,李忠的马与天象融为一体,等等。英国摄影家蒂姆·弗拉克拍出了纯粹而陌生的马。可以说,在当代摄影家的镜头里,马有无穷多种的意象,显示了摄影家的个性和马的精神气质的不同侧面。

曾几何时,当我凝视着这些马的意象时,怅然若失,如果站在马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会是怎样呢?马语者又是怎样的言说者呢?

二、影像化的丝绸之路

1. 丝绸之路是无比丰富的摄影之路

丝绸之路有无比丰富的地理和地貌,有地球上独有的地质特点,巡回在这条路上,能给人无穷的知识,同时也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

这条古人走出的丝绸之路,沿线布满人文遗迹,需要用影像系统、深入地调查和记录;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影像化;丝绸之路沿线的现实社会生活需要关注和深入反映;野生动物和环境的保护需要用摄影去特别关注;各个民族的环境肖像需要系统拍摄。摄影的交流是拍摄者与被摄者的交流,是摄影者之间的交流,是影像读者的交流,其具有直接、可见、便捷和鲜活的特点,摄影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要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服务,打造影像化的丝绸之路。

人类真正的利益是共同的,文明和进步的原因不是自私和孤立的,而是交融的、普遍的和包容一切的。我们应该把这一理念融入感觉、视觉思维中,体现在摄影发现和呈现的创造里。

影像化的丝绸之路,从现实的大唐西市出发,伸向了大漠和雪山,也伸向厚重而悠久的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这是一条深入观看现实的路,也是开创未来的路;是经济发展之路,也是文化创新之路!

猜你喜欢
摄影家摄影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摄影家杨荣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陈建(摄影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民政摄影家 初春晨渔
动物摄影家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