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医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02-06 07:17杨庆华田大光冯英凯
重庆医学 2014年34期
关键词:类别重庆市医疗机构

杨庆华,闫 建,田大光,冯英凯

(1.重庆公共管理学院 400041;2.中国药房杂志社 400042;3.重庆市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 400015;4.重庆市中医院道门口院部呼吸科 400011)

中医药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西医的引进和发展,对中医造成了很大冲击。在国内,甚至在中医界,普遍存在重西医、轻中医,中改西的怪相[1],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存在诸多问题[2]。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多向长足发展和人类身心回归自然世界潮流的涌动,传统中医重放异彩。中医中药及中医技术在养生保健[3-4],祛病延年,攻克绝症、危症、难症、奇病中的突出效果,展示了中医的科学性和奇特魅力[5]。如何弘扬这一中华瑰宝,使之发扬光大,实现中医创新发展,为国际所公认公知,知识界特别是医学界面临严峻考验[6-7]。实现“中医梦”,任重而道远[8]。为适应重庆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和满足不断增长的中医药需求的需要,本研究对重庆市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中医药发展建议、意见,供政府和相关部门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研内容集中于重庆市中医医疗资源基本情况,包括医疗服务机构分布、中医药人员数量与构成、中医特色治疗等);政府办中医类别医疗机构收支及政府补助情况;中医药医疗机构中人才数量与结构;中医药科研基本情况,包括基础设施、人员队伍、经费、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情况;中医药发展中有关政策落实的情况;中医药管理机构、经费投入及保障情况。

1.2方法 先后至重庆涪陵、黔江、巴南等区县调研,有选择性、代表性地对重庆市20个区、县发放并回收课题调查表,参考中医管理处年鉴资料,综合分析,力争尽可能实际、现实、客观和科学。本文中的数据来源,大部分是市卫生局中医处相关资料,另一部分系课题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回收所得。

2 结 果

2.1中医医疗服务机构 重庆市的医疗机构中有93.85%能提供中医医疗服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59%)。在被调查的13 656个提供中医药服务机构中,中医类别的医院仅占0.42%;中医类别的门诊部、诊所占13.57%,而村卫生室所占比例最高,达70.94%;中医类别医疗机构共1 897所,占13.89%,其中中医医院52所,中西医结合医院5所。中医类别以外的机构提供中医医疗服务者达92.93%,远高于全国水平(57.44%)。重庆市的医疗机构中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分别有91.43%、61.32%提供中医医疗服务,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有98.16%、95.21%提供中医医疗服务。见图1。

图1 提供中医医疗服务的各类医疗机构所占比例(%)

2.2中药服务 各类医疗机构中,中药类别处方占同类机构总处方的比例,以中医诊所最高(75.63%),其次是中西医结合诊所(43.72%),而中医医院占4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67%)。

2.3中医疗法的运用情况 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医疗机构,能运用常用的中医疗法,以中医医院运用种类最多,平均为13.31种,专科门诊部最低,为2.11种,主要为中药制剂、中药方剂与非药物疗法,如拔罐、推拿、针刺、灸法等。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多采用上述非药物疗法,开展对慢性病治疗与康复训练,疗效较好。

2.4中医药人员情况 重庆市共有中医药人员15 930人,其中中医占88.45%,中药占11.55%。中医药人员中,85.40%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每万人口拥有执业与执业助理医师4.67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0人/万人);其中,中医类别医院占13.19%,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占12.96%,有39.68%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集中在乡镇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地域分布看,1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每万人分别拥有中医执业医师与助理执业医师为4.08人、4.77人、2.66人;21 222个乡村医师中,以中医药知识为主的占28.08%,会中西医者占62.72%;具有一技之长和实际本领的中医药人员占2.78%,现仍有1 692名无执业资格从业人员在运用中医及中西医技术为群众提供服务,这1 692名中,87%以上分布在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中医类别医院中,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为23.2%,全市各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3.40%。中医类别医院,中医、中药人员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1,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2。

表1 中医类别医院中医、中药人员数量及构成

表2 中医类别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及构成

2.5人才培养与引进 重庆市有41.63%的医疗机构实施继续教育项目,略低于全国水平。至2009年,各类医院中医药继续教育经费总投入2 865.5万元,参加培训总人数为38 106次,平均每人5.59次,中医类别医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比例为53.85%,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33%),共培训981人,考核合格率为97.55%,至2010年的5年来,中医类别医院共引进卫生技术人员1 241人,从专业机构看,中医、中药、西医、西药的比例分别为17.18%、6.17%、43.17%、4.08%。

根据目前中医、中药现状,调查得知未来5年,各类医疗机构共引进中医、中药人才1.33万人,年均需引进2 664人,其中中医院占35.91%,村卫生室占32.08%,且均以中医类别专业人员需求量最大。各类医疗机构均打算发展中医,但一才难求,其学历结构需求为:博士3.15%,硕士14.45%,本科57.45%,大专18.27%,中专4.91%。

2.6科研工作方面 中医药科研工作在重庆市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医药科研工作主要以中医医院为主,从经费投入看,具有科研经费支持的18所中医院中,2006~2012年共投入经费3 158.1万元,实际到位2 110.8万元,单位自筹1 367.4万元。本次调查重庆市421所综合专科医院中,仅有24所拥有到位中医药科研经费,占调查医院的5.7%,到位经费232.3万元,单位自筹102.5万元,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不尽人意。

2.7对中医药的管理与财政投入 在中医事业管理方面,重庆市的38个区、县中,近1/3设立有中医科(股),并有专职管理人员;12.20%区县未设置管理机构,只配有专职管理人员;另有58.5%的区县既无管理机构,又无管理人员,要加强中医药发展两头抓,一是上头(各级)有人抓有人管,二是下头(基层)有人才,有人干。

从财政投入来看,重庆市设有省级重点中医专科(病)18个,2009年以来,市财政总投入300万元,平均每项投入16.67万元;在35个区县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开展了6项省级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市财政也投入300万元,平均每项50万元,且均出自卫生部门自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06万元)。中医机构财政拨款占医疗卫生拨款的比例仅为8.44%,人均中医机构财政拨款金额,也仅只有8.51元。

3 讨 论

直辖以来,重庆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中医药发展亦有很大改观。中医行政管理机构建设、编制、职能定位等方面日益齐全和完善,为中医药全面发展提供了机遇。重庆市中医药发展的上升空间巨大,但调研中发现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解决和应对。

3.1中医院发挥中医特色不够 中医处方,特别是饮片处方和中成药比例偏少,更不能和西药处方相比,中药饮片处方仅占中药总处方的5.59%,远低于全国13.46%的水平,由此而引起中医药收入占比更低,中医类别医院中,财政收入(补助)不足15.00%,中医药收入占中药总收入的35.23%,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12%)。中医药的收入中,中医医疗和药品收入的65.00%是来自非中医药疗法。

对策:(1)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增加中医院床位,扩大中医药服务队伍,广泛使用中医药服务于民众一举多得,利远大于弊,把中医药的特色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如针灸、理疗、推拿,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癌症,预防疾病都有其绝活,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中医、环保中医理念。(2)推进中医标准化、科学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医客观、科学,走向世界,前提是标准化[9-11]。重庆市应积极参与中医标准化临床路径的制定工作[12],推广应用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药、中医技术的应用、临床研究等实施全程标准化、规范化,制定相应的指南,推进中医标准化、科学化和国际化进程[13-14]。

3.2人才后继乏人 重庆市中医药人员近1.6万人,并且结构不合理,后继乏人。原来曾是中医专业出身的,逐步西化,中医药人员在全市的医疗技术人员总数中占13.40%;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以及部分大中型综合性医院的中医药人才相当缺乏,有名望的老中医年事渐高,亟待鼓励师代徒,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技术[15]。

对策: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取定向委培、取师带徒,给指导老师交任务、下指标、给待遇三管齐下,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落到实处;建议组建重庆中医药大学,对中医药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充分调动各级中医药人员的积极性。

3.3中医药管理机构不健全 虽然重庆市38个区县均设有中医医院,西医医院也有中医门诊及中医住院治疗,然而有一半以上的区县均无中医科和专职管理人员,造成有事无人抓,中医药工作无专人管理、协调、规划发展。

对策:(1)从管理体制着手。从市级到区县,中医药单位(医院乡镇),都应有专人负责,市卫生计生委,设专职主管中医的局领导,或中医药局,各区县卫生计生委设专职局长主管,成立中医科(处),达到信息共享、工作到位、职责明确、目标高远、任务落实。(2)管理机构建议。建议中医药管理处下设立疑难杂症绝症中医研究办公室及慢性病中医保健治疗办公室,指导中医医疗单位及研究机构致力于发掘中医在疑难杂症、怪症、绝症、慢性病的预防、治疗中的独特功效及理论基础。

3.4政府对中医药(院、校、师代徒等)投入及重视不够 重庆市的中医院在基本建设上远比不上各区县西医综合性医院的建设规模,设置的床位也少,中医人才培养基地缺乏,师代徒的积极性不高。

对策:(1)各级财政要清理目前中医药单位的欠账、死帐、呆账及负债情况,了断债务,使中医药发展轻装上阵。(2)从财政收入方面加大,如新建征地、拆迁、补偿方面给予优厚的考虑。(3)减少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税收。(4)筹建中药材育、种、售、销、用基地,鼓励性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壮大,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

3.5对中医、中医院、民族中医政策支持不够 在对中医药、中医院、民族中医药方面,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不够,明确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各级的责任、目标。

对策:对中医药使用、患者住院治疗等方面,要调整政策,理顺关系,如此使相关政策更合理,充分实现医改中提出的“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发展可持续性,惠及老百姓”之目的。

3.6民族医药发掘不足 重庆市属多民族结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世代传承下来的草医,这些草药医师在当地很受老百姓欢迎,有的还有绝活,对有些疑难杂症治疗,效果显著,如毒蛇咬伤、骨折复位、包药、斑秃等,目前这类草医年龄大,面临失传、失承;民间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中草药治疗疾病的偏方、验方,有必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整理。

[1]田静.中医何以西医化[D].南京:南京大学,2013.

[2]洪宝林,房耘耘,程薇,等.我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9):33-35.

[3]李文娟,宋长平.中医保健干预对提升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5953-5954.

[4]张登华,李睿亚.中医养生的循证依据[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35(4):313-315.

[5]曹东义.回归中医是创新本源[J].中医临床研究,2011,3(5):F0002.

[6]周然,李俊.全面把握中医本质 实现中医创新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03-29.

[7]陈林兴,吴凯,贺霆.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医西传——兼谈国内中医药走向世界战略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1):86-90.

[8]李致重.实现中医复兴梦的战略步骤与任务[J].中国软科学,2013,5:1-9.

[9]刘芳.中医科学化之我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7):758-761.

[10]陈少宗.中医科学与中医文化有关问题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34(4A):1-3.

[11]张翔,薛军,朱茜.浅谈构建中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3):155-156.

[12]高荣慧.中医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4):336-338.

[13]吴滨江.本世纪中医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及思考[J].环球中医药,2011,4(5):377-380.

[14]郭家娟,马莎,崔英子,等.中医师承教育管理现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713-714.

[15]卢宝祯,刘天君.中医气功配合中药治疗“三驰三漏”的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413-414.

猜你喜欢
类别重庆市医疗机构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服务类别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多类别复合资源的空间匹配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