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2014-02-08 10:23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设置理念院校

杨 辉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 529000)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杨 辉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 529000)

当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设置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成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研究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的回顾,以及分析当下学校体育工作者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结合当下比较盛行的建构主义理念、生成性理念和人本化理念,创造性提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中需要考虑的几个维度,主要包括体育课程的文化性、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动性、以及政府的放权性等。

高职院校 ; 体育课程; 课程设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职院校逐渐走进中国的教育领域,到目前为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全国普通高校的总数量。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必须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需要全面发展、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的。随着人们对当代教育的不断认识,发现体育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这一点上和高职教育有着共同的特性。体育教育走进高职院校也是不可质疑的。但是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前我国学者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研究存在很大的漏洞,研究层次比较浅,甚至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仅仅是模仿普通高校,没有特色,更没有发挥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真正作用。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教育领域的研究,很多新的教育理念相继应用于各级学校,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教学关系、新型的生生关系逐渐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产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建构主义思想、生成性教学、和谐教育、创新教育等。随着我国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本化教育成为当今时代的价值诉求。那么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是否更新其教育理念,是否可以合理有效的设置体育课程,是否真正可以认识到体育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进行探讨和考量的。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指导性目标可循,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尚处在向普通高等院校靠拢,向中学、中职借鉴的尴尬境界之中,其教学目标模糊而又难以准确定位,大多都没有根据学院的性质、层次和生源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进行实质性定位。

但是无可质疑的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上研究得比较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如何避免与高中或中职体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问题、如何处理课程资源的多少问题、如何取舍课程内容等问题上,还存在分歧,还未得到解决的路径。[2]另外,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历史的通病,教学模式单一,方法落后,高职教师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体育课程的多元属性,甚至仅仅把体育课程看成是学生的放松活动,或者是一门简单的技术教学。这种认识,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2 现代教育视角下的体育课程观

所谓的现代教育视角笔者特指在当前教育改革至今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理念。笔者主要阐述了建构主义理念、生成性理念以及人本化理念等。

2.1 建构主义课程观

当建构主义理念引进高等学校体育以来,很多学者把体育课程知识看成是一种解释,一种关于各种不同体育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运用教材等形式赋予了体育课程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课本知识、教材在被个体接受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意义的,需要个体对它进行建构,而不同的个体因其经验背景和建构过程不同而会形成对其不同的理解;课程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下有其差异性,所以掌握知识并不意味着掌握了教条、掌握了规律,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则灵,而需要把握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复杂变化,需要对情境进行再创造。[3]在此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标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定要求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那么根据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体育课程观,以及在其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标准,要求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实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遵循建构主义理念可以为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可以积极促进高职体育教育进程。

2.2 生成性理念

生成性视野下的高职体育课程观要求给予学生充分自由,释放学生体育学习的创造力,使其最大限度的体验体育,享受体育。因为根据生成性理念的自身特点,生成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要尊重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设置中的主体地位,把课程还给学生。

在当今社会,国家需要大批的实用性、创新性人才,高职院校引入生成性体育课程观,不仅是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更可以给其在专业技术学习中启发其创新思维。因为生成就意味着创造和创新,事物的发展不会按照预定的轨迹,种种不可预知的因素总是会影响到事物的生成过程。国家对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需要这种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只有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才可能产生出多样化的人才。生成性体育课程观主张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恰当的选取教学内容,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真正做到使学生在体育中获得乐趣,培养能力,甚至终身受益。

2.3 人本化理念

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成为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打造和谐教育和人本化教育成为当今时代的价值诉求,高职教育发展历程比较短暂,很多学校还没有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形成特色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要求遵循人本化的课程理念,其根本宗旨在于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兴趣,把体育课程真正的还给师生。究其根本,体育课程的存在就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或者说就是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服务,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就不会有体育课程的存在。另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那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就必须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模仿或者是直接照搬普通高校或者是高中的体育课程。人本化课程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注重回归生活世界的思维方式,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要求以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履历参与课程活动,从而确定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职业体育教育课程都不应该是预设的、固定好的课程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其生活世界中追求自身知识与精神的发展性课程。

相反现代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的真正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而是由领导指派的;不是由师生自由组织的,而是由教材已设计好的;不是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的,而是由教师来教给他们的。课程就像一张“网”不知不觉把学生紧紧地“罩住”。[5]在现代体育课程程式化性格所构架的思想框架中,课程因被窄化为“公共的知识”和“预设的计划”屏蔽了学生与其生活的交往;教学因被固化为知识传递的特定程序与步骤泯灭了师生的探究性与创造性;学习因被矮化为机械的接受和训练放弃了学生应有的自主负责的创造性行为。[6]高职体育教育如果要取得一定程度的突破或者学高职体育教育如果能够真正在未来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突破这样一张“网”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由。

表1 个体精神趋向性与教材(领导权利)价值取向的关系

表1中显示出个体学习的价值取向与教材(领导)的关系,图中列举了两种取向,精神—自由取向、市场—功利取向,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明显趋向于市场—功利取向,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大力开展某项体育课程,很多学生也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可以学习此项运动而盲目的去学习,最后导致市场饱和,优势不在。学习者与教材的关系反映的是课程建设与学生的辩证关系,课程的建设一定要尊重知识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厚此薄彼,知识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学校体育本就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学校不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课程的设置,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尊重“体育知识”的属性。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抵触,分析原因得出目前的体育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没有明显的学以致用的实用性,不具有高瞻远瞩的前瞻性,对于健身性与交往性等等体育所具有的功能,都很难在体育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很多学校都表现出了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这样一种现象,这就说明体育本身没有问题,体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考量。

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维度考量

本文结合上述对于当代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的梳理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必须考虑以下几个维度。

3.1 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体育课程运行机制及特点主要表现为体育知识的简单传授、教师的简单示范、机械的刺激与被动的反应与强化、封闭化的直线式程序、僵化死板的测评标准与手段等。它更加关注的是目标与结果、认同与掌握、效率与控制、可测性与精确性,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被测试、被强化、被传授的“无为地位”。而相比之下现代教育观念所倡导的体育课程模式却恰恰相反,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普适性的程式或方法,更加专注于学生的主观体验,自为生成。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理念不仅自身是一种建立在批判与反思基础上的建构性文化,而且还将批判与反思作为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与反思作用,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的进行建构。这种理念下的体育课程反对绝对的客观知识与技能的灌输以及外显行为的训练,其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在于个体内在心智的发展及其自由、自主、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具有巨大的开放性而且内含广袤的创造空间,每个院校的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办学特色,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就应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只有合理选择体育项目才能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心智培养的作用。但是在高职类院校中的体育课程,就必须关注学生灵魂、精神与意义,强调对学生的陶冶、解放与生成。

巴西著名的批判教育家、解放教育理论的倡议者保罗弗莱雷将工具化课程的实施过程比喻为“银行储蓄”,“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9]这能形象地说明为什么现代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教师存在极大的依赖性,他们从受教育的开端就一直接受教师的间接经验,也就是这些“博学者”的“赠品”,使他们逐渐丧失了批判意识及能力、自主选择及创造意识。这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致命的,是和其人才培养标准完全相反的。

3.2 教师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课程作为标准化、法理化的教育内容,不允许体育教师有任何自主性的解释与建构。佐藤学认为,在以往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制度与政策制约下,教师自身以学校与课堂为本位去创造、评价、实践课程的经验是匮乏的。课程被理解为行政部门规定教育内容的“公共框架”,或者是教师在学年初制定的“教学计划”,缺乏把课程作为师生在学校与课堂里创造的“学习经验”加以理解的传统。佐藤学对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将课程定义为“教师构想的课程”、“作为儿童学习经验之总体的课程”、“作为师生创造性经验之手段与产物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回归到了课堂实践情景中,使课程由“政府行为”转变为教育行为,由“法理化文件”转变为教育实践文本,使在课堂中实际起作用的课程超越固定的教学计划的限制,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空间。[10]

现代教育视野下课程观肯定了体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意味着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首先体育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课程文化的教学任务。在体育课程文化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建构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背景,学生的学习是探究性的、建构性的,而不是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的。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积极建构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建构适宜的学习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知识,开发学生创造知识的潜力,从而达到优化课程结构,创生教育理念的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现行的教学目标模糊而又难以准确定位,大多都没有根据学院的性质、层次和生源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进行实质性定位。为此,树立建构主义课程观、生成性理念和人本化理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需要从体育课程的文化性、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动性、政府的放权性等四个维度考虑。

[1] 李贤瑜.高职教育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2] 周务农,张良.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

[3] 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的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 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郝德永.课程:走向自觉与自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8] 邓正来.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9]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10]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1] Garth Boomer,Nancy Lester,et al.Negotiating the Curriculum: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M].London:TheFalmerPress,1992.4-14.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Hui
(Jiangmen Polytechnic, Jiangmen, Guangdong, China 529000)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reform their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cientifically. Through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zing the researche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present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constructivist, generative teaching and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the paper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several dimensions that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mainly including the cultur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students' autonomy, the teachers’ initiative, and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curriculum

10.3969/j.issn.2095-7661.2014.02.039】

G807.01

A

2095-7661(2014)02-0146-04

2014-04-10

杨辉(1961-),男,湖南长沙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校教学。

猜你喜欢
设置理念院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