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共生设计

2014-02-11 03:46赵新军
机电工程技术 2014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学情境环境

吴 琼,邓 明,赵新军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共生设计

吴 琼,邓 明,赵新军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

通过对当今普适设计表象的探索,解析出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方式的本质阙限——“心”“物”分离;并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支撑中,揭示设计本源之所在——“心”“物”共生的环境,建构出共生性设计理念,为当今设计体系加入坚实的基础并指明方向。通过对现代主义设计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归纳总结及比较,归纳演绎出普适设计现状的根源及特征,分类对比出文章提出的设计理论的创新性和优越性。从对环境·人·设计的研究,探讨人类生活以及设计展开的形成、维持、更新的必要知识方法,以期得到可靠适宜的设计方向,达到人与环境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有助于环境心理学在工业设计的广阔平台上设计理论的发展与设计方法的应用,同时,为工业设计体系加入坚实可靠的理念根基,从环境本源出发,回归共生的真谛。

普适;环境心理学;持存性;共生性

0 前言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商家越来越多地提供给人们丰富多彩的功能,逐渐地演变成若一代高新技术发明出现,则必然会带来一股“成功”的设计潮流,并占领整个市场,最终形成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这就是当今普适设计的表象:通过对人的生理表象进行科学实证的分析,以机械化生产出了功能上创新有效的产品,且同类产品的功能具有一致性,直接地弥补了大众的生活需求;同时,普适设计忽略了人群的、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了根本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机械生产为手段的当代设计,无法解释某一设计对特定用户为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价值,即它仅仅是一种强调表面功能的、普遍适合的同化设计,一种迎合商业操控的工具。这是以科学实证主义的方式为根本,而忽视所处的真实环境、人的差异性的根源而出发的设计所导致的必然。环境是万物生存的摇篮,逃离真实环境的设计怎能适应生存?诚然,解决普适现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协调,文章试以环境心理学理论来弥补当下的设计缺陷,提出共生性的理论方向,试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环境·人·设计”的理念,以打破设计现状的普适僵局。

1 现代主义的“唯物”性

1.1 思想的数理本源

对于中国来说,墨家思想开创了中国造物之思,后因时代等种种原因,墨家中绝,而后对造物的科技探索便逐渐走向没落;对于西方来说,一直走在以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为本源的科学之路上。科学精神成为一种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关注真理的内在推演,以追求理性的“自由”[1]。基于这种数理精神,西方近代产生并确立了笛卡尔“普遍数学”的方法、培根的实验科学、“机械论”等思想,而后逐步形成了近代科学、孕育了产业技术革命,主导着世界,并使手工劳作物设计投入到工业生产下,即工业产品设计。

1.2 现代主义的客观基础

诚然,对于中世纪时期的人们来说,机器的精确与巧妙的确会让人们产生一种惊愕的敬畏与感叹,但机器及其产品在美学思想中绝没有一席之地[2]。于是,工艺美术运动应运而生,“师承自然”地创造朴素而适用的以手工艺为主导的作品。显然,鼓吹反工业的教条势必是与时代发展趋势相悖的,而后在机械化的客观基础上,形成了以新艺术为中心的、广泛的设计运动,重新以自然主义风格开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复兴设计的优秀传统[3],预示着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客观原则的现代主义即将来临。遵循客观生产的方式寻求产品形式存在的原因,是现代主义理性内核的显现,即数理本源与客观基础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逻辑思想。

1.3 唯“物”的量化取向

数理化设计:现代主义设计在科学实证原则上,通过问卷、量表、统计报表和实验方法等方式获得的数据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和演绎推理,试图精确地描述社会现象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变化趋势,揭示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差异和数量关系。在数理精神的影响下,相继展开了传统人机工程学等研究,进一步规范系统性地为工业设计的发展做好唯物的理性基础。世界的对象化的结果是人同时被对象化即本质化,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了一种既定的、给定的、固定的关系[4]。传统的数理精神便束缚于唯物性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并限定为同一。

2 后现代主义及当代的“唯心”性

以客观造物为原则,抛弃主体的现代主义设计逐渐受到质疑,必然导致设计理念的变革:“唯心”性设计理念,站在人文主义的原则上,试图针对现代主义“质”的思想转变,逐渐转变为以人的心理需求为重心的设计。

2.1 心理层次的补充

情感设计:抛弃过分强调功能而忽略个人情感的机械设计,强调心理与生理并重的情感设计理念,试图为冷漠的理性加入温暖的关怀。设计师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掌握了形态、色彩、材质与肌理对人产生的直观的生理、心理的结果,以此为依据,合理地选择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其弊端在于:“心”性设计的主观性。大量的用户调查获得的只能是最为普遍一致的表面结论,反思层次的情感和真实的体验更容易受个体内在的差异性而不同。于是,出现的各种层次的花样设计,仅仅依托于高新技术、华丽的线条、新奇的使用方式和迎合用户最能接受的色彩传达着情感意识。可以说,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在主观性的霸权设计中背离本意,并在迷失中趋于同化。

2.2 过程性互动模型

交互设计:目前大多数,主要运用计算机芯片、信息、传感等现代技术为媒介,创造一种特定的虚拟环境进行“互动”。设计师主观设定的交互模型往往采用开发初步的产品原型,模拟场景并观察人们的试用情况,根据分析出的反馈结果,进行再设计或创新设计,最终反复多次以完成设计。

而后的体验设计,往往也是以设计师主观创作为主,再经过反复试验去修改,始终强调的是从心理需求出发,以达到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和思维共鸣,最终引导完成整个过程。

靠感觉印象和对使用者实际使用产品状况的想象往往具有着限定性、虚拟性情景的漏洞。因为这种观察的前提是围绕着既有的产品或既有概念方案展开的,寻找现有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改良,即是对主观设定的使用场景的检验,缺失了对客观存在的思考,只能保证应对已探知表象的问题,设定的种种“理想化”的情境模型,经受不住时间与空间的变迁。对真实环境的观察被科技转变为针对固定虚拟情境而设计,自然的世界被忽视成信息处理的虚拟世界,丰富的人类最终亦被同化为虚拟的机器人。

2.3 知识文化的象征

产品语义设计:主要以一种主观设定的简易抽象形象被相关人群学习记忆。最终,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特定的使用规范,甚至是一种必备的文化知识。理性物品的身上披挂了来历不明的符号,套用传统符号、更多简化图标成为一种装饰附着在现代感产品的表面,“语义”被单一且浮躁地显现出来。这种主观认知的同化,再一次地抛弃掉文化的内涵、生活的本意,是对生存生态本源的忽视。

3 环境心理学的共生性

环境心理学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突破了实验室实验对真实情景的束缚,从而维持环境的整体性,在应用中寻找理论,用理论去解决问题。心理学家库特尔·勒温最先在心理学中提出了“环境”概念,强调个体和环境是同一情境的组分[5],注意到了环境的整体性。基于主客相互照应的设计原则,形成了共生性的理念基础。

环境心理学本质包含了“唯物”与“唯心”的共生理念:以“环境”为基点,包括各环境因素(产品在内的),研究环境中客观信息对使用者直接或间接的心理及行为活动的影响,并对存在物的性质功能及呈现特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从环境出发研究基于心理因素的本质原因,研究不同用户在各自真实情境下对客观条件的环境心理特征及环境行为,同时,注重使用者随着时间、空间的延长与变更而发生需求的变化,是实用主义与心理学的融合,“物”与“心”相结合的共生理念。

产品的科学解释是表现功能,但共生性的环境心理学的解释是为了真实的生存。只有从生态生存的角度去思考,从人与环境甚至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做到人、环境、以及主客体的知识文化整体性的相互融合。环境具有持存性,随着空间与时间的永恒存在,知识文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这样看来,只有“四方依偎在一起,得以进入他们统一的、但又向来属己的本质之中,从而达到切近之近化的真正的、惟一的维度[6]”,才能馈赠出真正的物性。主干设计理念特征比较如图1所示。

4 环境心理学的设计理论探究

几乎在所有场合下,人类的行为都会受到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源于人们所感知的客观世界,同时又要受人们自身已有经验的影响[7]。客观存在是环境因素构成决定的,行为活动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且环境是显性个体的根本因素。作为特定的环境会提供人特定的物理形式,是一切存在物及人的本质和生理、心理活动的基础。环境因素塑造、限定与制约着显性直接的行为、心理,是潜在的本质、本源。

4.1 显性直观的人为因素

(1)生理感觉

置身于大千世界中,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借助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动觉等感官系统来感知周围环境的事实与认识。感觉是指人类感官系统对一个声音或一束光线等简单刺激进行反应时所产生的相对简单的活动(Goldstein,1999)[7],仅仅是物理信息的相应刺激的结果反馈,根据实验室中控制单一变量分析得出的数据结论进行判断选择的“物”性设计。然而,人处于被动接受环境刺激的地位,取决于周边的整体环境因素,环境心理学反对这样的刺激—反应因果解释,主张以整体、生态的观点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即人创造环境、赋予环境意义,而环境又鼓励、限制和塑造人的活动和经验。因此,脱离环境、试图从各个感官系统出发,一一对应地寻找设计因素,并机械组合而成的结果实属不妥。

图1 主干设计理念特征比较

(2)心理因素

与本能的反应相比,由环境形成的环境心理产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在环境心理学中,主观心理因素是外显的结果,根本在于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的作用。当情境中的客观因素刺激人的感官系统时,人会从注意到的信息中获知事物的个别属性,并通过各种感觉的相互协作,将复杂的属性信息经过大脑综合分析整合,同时,存在主观经验与知识文化的认知过程的参与作用,最终得出事物的完整映像。环境知觉即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环境刺激物的特性,也依赖于人主观的知识经验等心理、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对记忆和经验进行了整合,往往使人们的知觉映像与客观环境产生一定的偏差,形成独特的知觉现象。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知识文化、主观经验与个人目的性等显性直接因素都不得离开所处环境的事实。环境具有“可供性”,如上表面与地面平行的坚硬固体,具有可坐的功能;比个体自身的体形高大,与地面垂直的固体,具有掩蔽的功能等[8]。这种可供性往往是人对事物的直接反应的本源。因此,一味地去除心理因素的“物化”与设定场景的主观霸权,都只是设计师脱离现实情境的一厢情愿,最终必然导致普适,并被遗弃或是被动地更改。

4.2 潜在本质的环境因素

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个体与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往复循环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宏观上空间、时间的文化差异、社会差异,微观上人群之间、个人之间的生理差异、心理差异,尤其是所处环境中的主观情绪、态度等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及特定情境下人们并不完全一致的行为动作。然而,相比于以上易被重视的显性表象来说,潜在、根本的环境因素往往被抛弃和省略。

特定的时空下,由一定分布的要素共同构成的物理环境,具有着特定的生态特性,支持着特定的行为模式及提供着从事某些活动的氛围,往往这种物理环境及其中人们的行为活动构成了整体的行为场景,也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使用情境。使用情境作为生活中的一个个缩影,具有一定时间阶段内的稳定的物理环境特征,围绕着人的周边刺激及设计物自身刺激的加入,都会影响着整个使用过程以及对设计的感受与评估。一方面,环境的客观因素一定程度地决定和影响着存在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又相应地刺激、唤醒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活动。在外显现象中,许多观察到的物体在其他不同环境中存在不同的展现,许多观察到的行为在其他任何情境下都很难再现。因此,对使用情境中的客观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是找到差异性、找到真实需求与设计准则的关键。环境的主导地位如图2所示。

图2 环境的主导地位

5 结论

通过理论分析“普适”设计现状及“物”、“心”设计阙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一款产品的设计应是以所在环境的客观条件及环境中的用户的根本的环境心理及环境行为为基础,领悟自然或生命的精致,理解自然与人之间的共生,才是最根本、更睿智的设计方向。

(2)共生性设计理念是以环境、人及物的共生目的出发,即从事件发生的真实场景、及情境实在的特征定义设计市场及突破点,为开展设计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撑与导向作用;同时,共生性的理念贯穿设计始终,不仅,在初始打破了设计思维框架,一定程度地摆脱了原有设计,迈出了突破性成果的第一步,且起着把控调整全程的作用。

(3)设计的核心在于增进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变迁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的循环更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共生性设计的理念重视到生态的规律、与生存的本质,从起点上摆正了方向,变被动为主动,增强自身定义市场的能力,形成生态和谐务实的设计蓝图。

(4)共生设计的思想并不与当下其他设计方法相对立,而是广义地包含容纳着其他。以环境为原点出发的设计分析,有助于挖掘出最接近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最本质的设计根源,从而扭转普适设计的局面。

[1]吴国盛.科学精神的起源[J].科学与社会,2011(01):94-103.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4]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04):4-15,203.

[5][德]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77.

[6][德]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5.

[7][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杰弗瑞·费希尔等,朱建军,吴建平译。环境心理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The Symbiosis Design Based o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WU Qiong,DENG Ming,ZHAO Xin-ju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110819,China)

The purpose of paper is that,by the exploration of today's universal design representation,analytics the essence threshold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design approach— the separation of"object"and"heart",and in 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theoretical supporting,reveals the design origin lies—the"heart"and"object"of combining symbiotic environment,constructs the symbiotic design concept,for today's design system to join a solid foundation and indicate the direction.Through summary and compare modernist and postmodernist design theory,inductive and interpretation the universal design features and the root causes of the status quo,classify and contrast the innovation and superiority of the design theory which this paper proposes.From the study of the human,environment and design to explore human life and form,maintain and update the necessary approach knowledge of unfolding design in order to get reliable,suitable design direction to reach people,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ntire ecosystem in harmony,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design theory in the broad platform of industrial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of design methods,meanwhile,add to industrial design system a solid and reliable foundation idea,starting from an environmental origin,return the symbiotic essence.

generally applicable;environmental psychology;coexistent;symbiotic

J02

:A

:1009-9492(2014)12-0028-05

10.3969/j.issn.1009-9492.2014.12.007

吴 琼,女,1991年生,黑龙江双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产品设计与开发。

(编辑:阮 毅)

2014-11-12

猜你喜欢
心理学情境环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