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祭祀到生活:对苗族拉鼓仪式变迁的体育人类学考察*

2014-02-12 13:30钱应华杨海晨孙庆彬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芦笙苗家祭祖

钱应华,杨海晨,孙庆彬

(1.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 柳州 545004;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广西 桂林 541004; 3.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从祭祀到生活:对苗族拉鼓仪式变迁的体育人类学考察*

钱应华1,杨海晨2,孙庆彬3

(1.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 柳州 545004;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广西 桂林 541004; 3.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拉鼓仪式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特有的祭祖活动,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是其能够长期得以流传的基础.笔者以体育人类学的视角,在文献资料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拉鼓仪式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以及功能的现代性变迁进行了探讨,认为拉鼓仪式完成了从祭祖到世俗的转化过程,并已深深融入到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

拉鼓仪式;体育人类学;文化变迁;苗族

拉鼓仪式是苗族流传已久的以家族为单位举行的祭祖仪式,仪式举行的时间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期的.一般是三年、五年、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另一种是不定期的.其举行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本家族中有人生病许久,去各级各类医院医治不好,于是就决定用拉鼓仪式来祭奠祖先,祈求祖先保佑病人快点好起来.二是在庆祝重大节日时期举行.如春节期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杆洞、大年、拱洞、红水、白云、洞头诸乡的苗族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拉鼓活动来活跃节日气氛,促进族群之间、族际之间的交流与往来.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广西融水苗族拉鼓仪式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都集中在对拉鼓仪式过程的描述,对拉鼓仪式中歌舞艺术的研究,对拉鼓文化事象传统功能的考察.然而,已有的成果对苗族拉鼓仪式的现代性变迁研究却比较少见.正是基于此,笔者在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苗族拉鼓仪式的现代性变迁做一些探究.以期为探索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变迁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1 拉鼓仪式活动内容的变迁

1.1 传统活动内容

拉鼓为苗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拉鼓是苗族的一种祭祀,而且是隆重的祭祀活动,分大小年,每13年举行1次叫大年,每7年或者是3年举行1次叫小年.它的活动内容分为卜鼓、鼓主祭祖、制鼓、拉鼓、家祖祭祖和忌鼓等几个方面.

卜鼓.在酉年进行,由上届鼓主请来一巫师卜卦谁是应届鼓主,有的村寨鼓主是承袭的,一般为全族内的富有人家.确定鼓主后,当事人要准备一头祭祖水牛,家族其他成员则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鼓主祭祖.子年拉鼓.当年秋收前,鼓主、鼓师手持拐仗领着族人到沟溪捞鱼虾,附近村寨的人则赶来看热闹.捞鱼虾回来,族人把一头猪戳死,大家共吃猪肉鱼虾粥,晚上汇集鼓主家祭祖.

制鼓.由鼓主和鼓师带族人上山伐“都花”树,量出三庹三拃,凿空树心,用皮封住两头,置于拉鼓地点.制鼓过程限在7天内完成,族人都要为制鼓者提供酒饭菜肴.

拉鼓.这是拉鼓活动最热闹的一天,届时方圆百里的村寨的人都带着芦笙、三五成群前往看热闹.清晨,鼓主和鼓师头带白寒鸡壳,手柱拐仗,身披长袍,庄严地走在前头,族人随后,亦有十数人头戴白寒鸡壳,最后是芦笙队,远近来宾则站两旁观望,整个坡地人山人海.人们一面走一面唱起拉鼓歌.拉鼓歌词除怀念祖宗、叙述民族来源和迁徙外,还有生产劳动、伦理道德、族规族约等内容.鼓主和鼓师领唱,众从随声附和,按一定的线路走一圈.到了停放鼓的地方,鼓主给鼓挂上耳环、手镯、披新衣,作女性打扮(传说鼓为母性,停鼓后旁人不得随意议论或随处观望鼓身,否则视为对鼓不礼).拉鼓时,用绳索把鼓捆牢,然后本寨人为一方,外村宾客为另一方,各执一头绳索竟拉,主人往寨里拉,客方往外拉.快靠近寨子时,来宾一方故意把绳子捆绑在树蔸上,主人无奈,只好用糯米饭和酸鱼酸猪肉请拉鼓的来宾吃.吃完饭,这才松开绳子,拉鼓继续进行.最后客方有意让主人拉赢,把鼓放在村中的芦笙坪上,接着进行芦笙踩堂.傍晚,主人送来糯米饭和酸鱼,招待外村来客.入夜,人们在芦笙坪燃起篝火,男女青年互相对歌,谈情说爱,通宵达旦.

家族祭祖.拉鼓仪式进行的第二天,鼓主牵来一头牛,绕芦笙坪数圈后,即把牛拉过一个木三角架下(三角架用三根粗树干搭成,上面横陈一粗大树干)倾刻砸下木栋把牛压死,然后族人跟着杀猪祭祖.亲友则携带礼物庆贺,宾主共庆佳节.

忌鼓.为拉鼓节最后一个内容,有忌3天,亦有忌5天或7天的.此间拉鼓族人中,已出嫁了的女子,一律不准在娘家,已过门了的新媳妇则接回来参加忌鼓.斯时,人们不得劳动,不吃素菜而专吃肉.忌鼓期满,外嫁的女子回娘家,忌提锅头,忌进哥嫂内房,忌上火塘上边,忌上三楼.家族媳妇回娘家亦守上述禁忌.

1.2 活动内容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拉鼓仪式的活动内容正在发生改变,原来家族祭祖、祭鼓等仪式活动需要宰杀大量耕牛,且历时又长、耗费又大,造成了巨大浪费,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另外,拉鼓仪式每一项活动内容都要举行一些必要的祭祀活动,且每一项活动内容均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不同程度地束缚和损害了青少年的成长.因此,自解放之后再也没有苗族村寨举办了.

近年来,党和政府将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苗族拉鼓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文化与体育部门逐步引导苗族人民改革拉鼓活动中一些因循守旧的东西,使之内容健康,更富有对抗性、艺术性和群众性.把传统拉鼓改革成拉鼓芦笙踩堂舞和类似拔河的民族体育竞赛项目[1].现在的拉鼓节期间所举办的活动主要有两项:一项是拉鼓芦笙踩堂舞.它是以拉鼓为道具,并配以芦笙踩堂舞蹈动作而舞的舞蹈.目前,这一舞蹈形式已发展成为当地居民健身的广场舞.拉鼓芦笙踩堂舞既是一种群众娱乐活动,又是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它的舞姿优美、热情奔放,且简便易学,便于推广,自创作推广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健身效果.另一项是拉鼓赛.现在,已经简化、演变成民族体育竞赛项目的拉鼓,类似拔河,不过还保存着大麻绳中间拴着长鼓、鼓身上绘牛头、挂牛角的传统,举办时间也不再拘泥于3年、5年、7年或13年一次,而是每年的节假日都可以随机举行.如今,拉鼓活动已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拉鼓仪式的功能及其变迁

2.1 传统功能

拉鼓仪式的产生与苗族原始宗教密切相关,体现出以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宗教信仰特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物(即性质特殊的、禁止接触的事物)有关的信仰与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式把所有对之赞同的人团结在一个叫做“教会”的道德社群类.宗教应该是一个明显的集体性事物[2].当早期的人类学无法把握那些用逻辑思维和实践活动来认识的对象和力量时,就创造了宗教.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苗族先民们创造了用于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载体——拉鼓仪式,尽管拉鼓仪式历经变迁,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探寻到其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印记.

拉鼓仪式体现苗族水牛图腾的特征.人类最早的图腾是动物, 而作为图腾的动物与人们早期的生产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苗族对水牛的崇拜来源苗族生活的各方面.比如,每十三年一届的祭祖“拉鼓节”,牺牲须是水牛,而敬献给祖先的水牛,须单独喂养在“鼓头”家里,一日三餐敬以酒饭,当作“神牛”供养.“拉鼓节”期间举办拉鼓活动时所用的长鼓,苗民们也会在长鼓身上绘上水牛头,并把一对水牛角挂在长鼓中央.又如,凡婚嫁喜庆,主人家皆在大门两侧插上两根带叶子的竹竿,竹叶拴着两只水牛角,用牛角装酒敬客,俗称“牛角酒”.再如,过年过节妇女盛装必头戴银角,银角苗语称“干你” ,“干”意为角,“你”意为水牛,亦为银子.将水牛和银子同称为“你”,这恐怕就不是偶然.而堂屋大门的连楹、腰门上的门枢着意做成水牛角状,这更是明显的图腾崇拜残留痕迹.

苗族对水牛的崇拜也有着很多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在一个山寨里居住着一对夫妇,有一个乖巧的聪明的男孩.农历四月八的这天,小男孩去山上放牛,来到一个山口口里,遇见了一只老虎,小男孩还没来得及逃就被老虎吃掉了.水牯牛见自己的小主人被老虎吃了,怒不可遏,拼命的去追赶那只老虎,追到一块田的田坎上,水牛将老虎抵死在田坎里.老虎死后,水牛用牛角把老虎的肚子划开,救下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小主人.水牛因和老虎搏斗受伤过重,随后倒下而死了.为了报答水牛的救子之恩,这对夫妇决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八这天举行盛大的节日集会,纪念对他们有恩的水牛.此后,这一节日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苗家人把水牛当作人类最亲密和最忠实的伙伴,在广西融水,苗家人都喜欢在门上用木料削成牛角形状按上两扇拦腰齐下的两扇门,这也就是牛角图腾的另一种变化.因为,苗家人把水牛当做自己最忠实的伙伴,因此,水牛自然而然地成了苗家人心里的一种吉祥物.它可以给苗家人的生活带来平安和幸福,于是有些爱好喂牛的人家,也常把自己饲养的大水牯牛作为自家的“保家牛”,希望,牛能给他家带来平安和幸福.所以,苗家人把牛作为饰物也是对祖先的一个缅怀之意.

苗家把用银饰打造成水牛角的形状戴在头上,是作为对水牛的一种膜拜和装饰的符号.苗家人把宽而大且重的水牛角银饰戴在头上,把绣有水牛图案的服装穿在身上,以它为美,以它为光荣.苗家姑娘喜欢绣花,所绣的花图案中较多的是关于水牛的图案.不管是那种形式的水牛角图案,都是意欲着苗家人对牛的崇拜和尊重.

拉鼓仪式还体现了苗族的祖先崇拜观念.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苗家人几乎每户都要供奉祖先,视老人死后灵魂不死,如果设神龛以供奉,可以造福家人.苗族对祖先的崇拜,还体现在对祖先的典敬、祭献和追念方面.不论逢年过节、迎亲嫁女,或是修房造屋、乔迁新居,甚至每年的新粮成熟等,都要先以饭食祭献祖先后,自己方可食用,否则就视为对祖先的不敬,将招致不幸.

笔者在苗族地区的田野调查发现,苗族人民对自己的祖先极为崇拜,不仅平时每天吃饭时都要先酹酒、掐一丁点肉抛于地上表示敬祭祖先,而且还要定期以同一家族的若干村寨人共同牛堂的人家为单位,举行祭祖盛典.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拉鼓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祭鼓节”旧称为“吃鼓藏”);湖南湘西的“椎牛”;贵州黔西北的“解簸箕”;云南金平、元阳等县的斋,咸信、砚山等县的杀牛(阿旺)等都是祭祖的形式.其中,以广西融水的“拉鼓节”、黔东南的“祭鼓节”和湘西的“椎牛”的场面为最大,是当地苗族最隆重的盛典.“拉鼓节”为苗族人民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杆洞、大年、拱洞、红水、白云、洞头诸乡的苗家人之所以这么看重拉鼓节,就是因为这个节是祭祖的.传说苗族的始祖蝴蝶妈妈是从枫树心生出来的,死后,它的灵魂又回到树心安息.所以,苗民原先是祭树,但后来演变为以鼓代树了.将树心挖空,两头蒙上皮,鼓心就是始祖灵魂的安心之所了,所以就得祭鼓.由此可以看出,祖先崇拜是苗族民间信仰的核心,也是拉鼓仪式得以长期传承的基础之一.

2.2 功能的变迁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拉鼓仪式的传统功能正在发生改变, 原来以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宗教信仰特征逐渐向教育、健身娱乐以及经济功能演变.如今, 拉鼓仪式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内容.首先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拉鼓仪式中所蕴含的知识大多与本民族、本家族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有很大的关系.这一仪式活动使苗族古老的哲学、宇宙思想、发展历程、生产生活经验以及伦理道德规范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人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已经发现,专门性、说教性的伦理道德教育效果并不好,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假如我们将伦理道德教育放在节庆活动中来进行的话,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因为通过仪式性节庆活动向老百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既自然又深入人心,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比如,融水杆洞乡杆洞村一年一度的拉鼓节中,鼓头带领众人所唱的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夫妻互敬、族际、宗际之间和睦相处等唱词,给众人心灵带来震撼,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是情感的教育.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这给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了隐患.而拉鼓仪式活动犹如人际关系的“调和器”,调节着苗族村寨内部和村寨之间人们的关系,使族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密切.在拉鼓节狂欢的情景中,大家一起跳拉鼓芦笙踩堂舞、参与拉鼓比赛,此时此景还有什么矛盾和恩怨化解不了?笔者在杆洞乡杆洞村就此类问题向梁玉盘同志询问时,他说:没什么的,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即使有什么矛盾,在过节的时候,大家一起呐喊、狂欢,那么矛盾也被节日的喜庆气氛所冲淡,人们借节庆的机会相互交流与沟通,通过喝交杯酒来化解往日的矛盾和恩怨,彼此间互解互谅,融和情感,增进友谊[3].

拉鼓仪式是苗族拉鼓习俗中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苗族民间宗教信仰的载体,同时还兼有健身娱乐功能.拉鼓仪式中所跳的拉鼓芦笙踩堂舞以方圆各自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拉鼓节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队将会聚一堂,笙歌动地,齐展风姿.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由4~6人担任为《踩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随着三声铁铳炮的巨响,手持扎有锦鸡尾羽毛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缓缓作舞.小伙子们鼓足腮帮吹响芦笙,姑娘们笑脸盈腮随着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舞蹈动作与节奏步调一致,依照芦笙头所领奏的曲调自行变化队形,更换舞姿.女子舞花弄绸以原地旋转和两臂上下、前后的摆动为主要动作,一会拉手搭肩;一会轻歌曼舞;一会飘然若仙.男子在边吹奏芦笙,边做幅度较大的旋转、蹲步、跳跃、点步、踢腿等动作,有时像金鸡独立;有时像骏马奔腾;有时像行云流水.整个舞蹈沉浸在抒情与细腻之中,但又不少萧洒与活泼.那轻盈的舞步紧紧的揽住人们的视线,那动听的芦笙曲丝丝的扣住人们的心扉,那跳动的音符阵阵的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总而言之,拉鼓期间所跳的芦笙踩堂舞赋予了人们较强的健身娱乐功能.

拉鼓仪式不仅具有教育、健身娱乐方面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从以往对拉鼓仪式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对拉鼓仪式消费方面的简单的经济学评价,如将举办拉鼓节斥之为“浪费”,助长了“封建迷信和奢靡之风”等.这一有失偏颇的评价曾直接导致了当地政府长时期(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80年代初)对这一仪式的干涉和禁止.对拉鼓仪式持批评者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他们希望苗族村民能将自己有限的经济资源投入到在生产的经济活动中去.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持批评态度的人所持观点或视角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 拉鼓仪式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融水杆洞乡杆洞村在过拉鼓节期间,许多村民就在村口搭建了好多临时性小商铺, 兜售一些成衣、鞋、袜、玩具、银饰、水果、饮料、鞭炮以及一些地方特色小吃等.笔者曾询问过一做餐饮生意的杨姓妇女, 过节的几天能赚多少钱,她欣然地回答: “大概赚了千元左右吧.”同时, 在拉鼓节期间,农民也由单纯的劳作者,演变成民族风情文化的演绎者和服务行业的主体,多重角色的融合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苗族拉鼓节成为集娱乐、文化交流、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民俗喜庆集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4].

3 结语

拉鼓仪式是苗族流传已久的以家族为单位举行的祭祖仪式,这一仪式的产生与苗族原始宗教密切相关,体现出以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宗教信仰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拉鼓仪式的活动内容、传统功能正在发生改变,原来以大量宰杀水牯牛的传统拉鼓活动,经由苗族民间精英和民间文化艺人的改造,把它改造成了极具表演色彩的拉鼓拔河和拉鼓踩堂文体活动;原来以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宗教信仰功能逐渐向教育、健身娱乐以及经济功能演变.

[1]钱应华,杨海晨.融水苗族拉鼓节的渊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6):69-73.

[2]涂尔干著,赖传明,等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南京:桂冠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2.

[3]钱应华.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村落中的社会意义——以瑶族长鼓舞为个案的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4):115-119.

[4]龚锐,汤欣烨,靳惠娟.贵州苗族鼓藏节仪式的人类学考察——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计怀乡乌略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22-27.

(责任编辑:王前)

2013-09-08

钱应华(1968-),男,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TY02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2XTY005).

G806

A

1008-7974(2014)01-0122-04

猜你喜欢
芦笙苗家祭祖
苗家米酒香
岜沙芦笙节
苗家姑娘去走坡
CLOSE TOHEAVEN
小小苗家妹
苗家小阿妹
洪洞祭祖
你好,芦笙
祭祖
奉先祭祖之圣地——圆明园安佑宫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