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堂开放性教学的操作策略

2014-02-14 19:29潘晓芬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开放性蚂蚁科学

潘晓芬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提升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科学教学和培养学生素养的必要趋势。但在此过程中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就势必要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轻松的课堂。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主体的开放、教学观念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等方面,谈谈我在“开放性教学”中的一些操作策略。

关键词:科学;开放; 课堂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从广义上理解,开放性教学是一种大课堂教学,即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外学习来获取知识;从狭义上理解,是从学校课堂教学来说的,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放。因此,在平时课堂探究中我注重了一些让课堂洋溢开放之风的操作方法,作了初步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下就结合科学课堂教学,谈谈我在实施“开放性教学”中的操作策略。

一、教学主体的开放

开放性教学的基本思路是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力求在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所创新,但更重要的是教学主体的定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我认为必须全方位的解放学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大脑”,让学生思考;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这六大“解放”,在今天的科学教学实践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学校的科学教研组经常组织老师进行开放教学的探讨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校已有的条件以及农村独特资源的运用,让“六大解放”落到实处。

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蚕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物,但城市里的孩子是很难亲眼目睹的,没有一个立体的、形象的影象,而农村的孩子独有眼福,能够亲临蚕场,还可以用手摸,用眼睛看,用脑子思考,当我们问学生“你能向大家介绍蚕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蚕?”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头头是道。当我提议让他们饲养几条蚕,观察它们是怎样长大的,特别是每次的蜕变时,学生更是兴趣盎然。通过养蚕,给学生一个空间,这样寓开发智力于活动,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使他们的思维开放,时间开放,范围开放,真正让科学教学走向课外,走向社会。

二、教学观念的开放

要树立开放的课堂教学观念,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我在教学《蚂蚁》这课时,介绍完蚂蚁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后,我决定带学生到操场上,去捉几只蚂蚁,来亲自研究蚂蚁的身体构造,学生像小鸟一样飞出了教室,但学生的思维还是紧紧地围绕着“蚂蚁”这个关键词,他们根据我讲的蚂蚁的生活习性,去寻找蚂蚁的踪迹,亲自看看蚂蚁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很快找到了不同种类的蚂蚁;有的研究它们之间怎样的动作是打仗;怎样又算相互问候;有的还想喂养它们,问我蚂蚁吃什么东西,我让学生自已去研究更多有关蚂蚁的生活习性。在这样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同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在有已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时空的开放

1.学习时间的开放

目前,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小学的科学教学更需要向学生开放教学时间,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很多时候,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教室里还是有那么多的争议,那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正如《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那样,教师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利用课后时间不断探究下去,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课时数。例:在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只要求教师在40分钟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在开放性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查,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解决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时间限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前、课中、课后,足足化了近两周的时间,才基本完成了课堂的教学。从中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他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学习空间的开放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更广阔的天地。如《我看到了什么》、《寻访小动物》等课的教学,我将学生带到校园的操场上,扩展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探究经历。

3.思维空间的开放

开放性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言,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动物的共同特点》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小动物,它们有什么的特点?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发现它们特点最多。这样,学生通过对大量小动物的观察,容易找出每种小动物的特点。充分给学生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的开放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使课堂呈现出一种封闭的格局,教师讲的过多,学生参与不足,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开放性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学习过程出发,根据心理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程序。其教学过程为:课前(观察、搜集、调查、实验)——上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交流 )——课后(实践、应用、创新)。

课前,应该让学生有一种自信心,建立“我能说,我会说,我喜欢说”的观点,这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课前提供一个问题,让他们去观察、搜集、调查、实验,从中探究科学的奥妙。例如,观察种子萌芽时,种子最初好像是完全没有变化的,在水、空气和适当温度的影响下,种子渐渐苏醒过来,长出了花蕾,花蕾伸展开来成为花,花又形成了种子的果实。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外界的阳光、水分和养料。通过仔细地观测与认真地思考,得到这些具体材料,就能逐步认识事物在发展,并跟周围的事物联系着。小学科学课丰富多彩的内容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关系,引起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从而形成爱科学的志趣。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上课时,我注意向学生开放课堂,但开放并不等于放任自由,而是结合本课的主要目标,让学生自由去探究,使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到科学知识,并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通过新事物的观察或实验的演示,使学生从中产生问题,要求解答从而导入新课。例如教五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出示一幅“水壶加热后壶里的水流出来”的挂图进行介绍,启发学生发现水壶的水为什么会流出来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引入新课。也可以演示“热喷泉”的实验,使学生看到热水倒在烧瓶外面,烧瓶里的说便自动喷射出来,因而产生解答的愿望。

课后,学生会自觉地以课堂中得出的一些结论去实践,去检验,去应用,然后在下一节课中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还会与我一起分享那份激动。

总之,开放的课堂教学,打破过去的教学模式,让一个洋溢着开放之风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科学的研究,充满学生的心灵,更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树立起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真真正正地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小公民。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2002年第11期 《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表现》——本刊评论文章

[2]《浅论新课程下师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吴湘云

[3]《让科学探究在课外有效延伸——关于增强科学课外探究实效的思考》 张明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东塍镇中心校 317000 )

猜你喜欢
开放性蚂蚁科学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科学拔牙
寻求开放性道路
蚂蚁找吃的等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