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熟练程度汉-英双语跨语言重复启动的不对称性实证研究

2014-02-15 08:34马恒芬贾丽萍白学军
关键词:不对称性错误率第二语言

马恒芬,贾丽萍,耿 峰,白学军

(1.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00;2.天津师范大学 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221)

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类掌握了语言,语言成为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人们迫切需要掌握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以保证国际交流和对外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双语者。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上至少有一半的人口是双语者[1]。近年来双语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双语者为什么可以灵活运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的语言在其头脑中如何存储和表征,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尚未有一致的结论。目前双语语义表征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一是双语者所掌握的两种语言的语义存储,另外是双语者对所掌握的两种语言如何进行转换[2]。

在双语研究领域,跨语言的语义启动研究尤其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双语者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共同存储于一个语义系统,那么,对某一语言词汇的语义表征的激活则可以对另一种语言的对应词的加工产生易化作用,这样便可以产生跨语言的启动效应[3-4];但有些实验并没有出现跨语言启动效应[5-6],有些研究发现语言内启动效应大于语言间启动效应。语言间启动效应且具有非对称性,表现为第一语言(L1)对第二语言(L2)出现跨语言的启动效应,而L2对L1的启动效应却不明显[4,7]。Finkbeiner等发现,对第一语言目标的语义判断反应时在第二语言的语义启动和非语义启动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8];Midgley等在掩蔽语义启动范式下考察了法语-英语双语者短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条件下两种语言间的启动情况,发现L1对L2有显著的启动效应,而L2对L1的启动效应却未被发现[9]。但近年来有些研究发现,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还是存在显著的启动效应[10-11]。

目前,针对是否存在跨语言启动现象以及该现象是否具有不对称性结论尚未统一。以往研究大多是以拼音文字为研究材料,比如有研究者考察了英-法双语者在跨语言启动中的特点[9],汉语与英、法等拼音文字存在很大差异,研究以汉语为母语的汉-英双语者的跨语言启动现象对于推动相关领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者认为L2的熟练程度是影响个体语义表征的重要因素[12-13],汉-英双语者对L2的熟练程度可能是影响双语者跨语言启动的一个重要因素[14]。

本研究将以不同熟练程度的汉-英双语者为受试者探讨以下问题:第一,我们要考察在掩蔽条件以及短SOA条件下,是否存在跨语言启动现象;第二,如果这一现象存在,那么启动过程中是否具有不对称性;第三,熟练与不熟练汉-英双语者的跨语言启动是否存在差异。

在语义获得的过程方面,汉语和英语存在很大的差异。双语者通常在汉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获得英语(第二语言),这就可能导致L2的加工方式会受到L1加工方式的影响。由此我们认为,双语者L1可以影响L2的加工;L1对的表征程度要比对L1的表征程度弱,因而在启动效应方面L1对L2应该明显强于L2对L1,即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可能存在;再次,双语者对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可能会影响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

一、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2(语言熟练程度=高、低)×2(目标类型=汉语、英语)×2(启动类型=语言内启动、跨语言启动)。其中,语言熟练程度为受试者间自变量,目标类型和启动类型为受试者内自变量,因变量为受试者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二)受试者

选择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汉-英双语者共40名,均右利手;所有受试者没有神经或精神疾病史,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达标。以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标准,六级成绩在530分(良好水平)及其以上的双语者为高熟练程度受试者。四级成绩在400分(不合格)及其以下的双语者为低熟练程度受试者。熟练双语者20人(男10人,女10人),平均年龄22.5岁;不熟练双语者20人(男10人,女10人)平均年龄21.2岁。所有受试者之前并未参加过此类实验。

(三)实验词汇

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挑选出120个英文单词,均为名词,词长为3到10个字母,汉语对等词为双字词。词频范围为20到2000。其中动物类名词60个,非动物类名词60个。另外选取汉-英双语者30名,用7点量表对词作熟悉性评定,最熟悉评定为7,最不熟悉评定为1。汉-英双语者对中文词平均熟悉性为6.25,对英文词平均熟悉性为6.07,两者无差异。

(四)实验程序

采用E-prime编程进行本实验设计。实验程序通过IBM笔记本的14寸屏幕呈现实验刺激,受试者距离电脑屏幕60cm。实验中的中文为宋体36号,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40号。实验采用重复启动范式,如图1所示,每次试验以500ms的空屏开始,接着在屏幕中间呈现一串“#######”符号作为前掩蔽(200ms),然后启动刺激(汉语或英语)快速呈现在屏幕中央35ms,之后呈现一串“######”符号作为后掩蔽(15ms),最后呈现一个目标词(汉语或英语)300ms,要求受试者判断目标词的词性,动物词按“F”键,非动物词按“J”键,按键在受试者间进行平衡。两个试次之间间隔1000ms。

此项实验分为两部分,即先开始的练习和稍后的正式实验。练习部分8个试次可循环进行;当受试者知晓实验过程后且正确率达80%以上则可进行正式实验;正式实验分为2个部分,分别由汉语目标和英语目标的试次组成,整个实验大约持续15分钟。

二、实验结果

有一名高水平受试者和四名低水平受试者错误率太高,故删除了这五名受试者的数据,最后有19名高水平受试者和16名低水平受试者。另外,剔除小于100ms和大于2000ms的极端数据以及错误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删除了正负3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删除数据占总数据的5.2%,所有有效受试者的错误率和反应时结果见表1。

表1 各条件下的错误率与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M±SD)

对所有有效受试者的错误率和正确反应时进行2×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在错误率上,受试者类型主效应显著,F(1,33)=24.2,p<.01,η2=0.42,高水平受试者的错误率(0.04±0.007)显著低于低水平受试者的错误率(0.09±0.008);目标类型主效应显著,F(1,33)=40.4,p<.01,η2=0.55,受试者对汉语目标的错误率(0.03±0.004)显著低于对英语目标的错误率(0.09±0.008);启动类型主效应也显著,F(1,33)=60.8,p<.01,η2=0.65,语言内启动的错误率(0.09±0.008)显著高于跨语言启动的错误率(0.03±0.004);受试者类型、目标类型及启动类型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ps<.01。

进一步分别对汉语目标和英语目标条件下的错误率和反应时进行了2×2的方差分析。

汉语为目标时,在错误率上,语言熟练程度主效应不显著,F(1,33)=1.3,p>0.05,η2=0.04,启动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33)=0.48,p=0.50,η2=0.01;受试者的语言熟练程度和启动类型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33)=0.48,p=0.50,η2=0.01。在反应时上,语言熟练程度主效应不显著,F(1,33)=2.7,p>0.05,η2=0.08,启动类型主效应显著,F(1,33)=292,p<0.01,η2=0.90,语言内启动的反应时(503±11ms)显著短于跨语言启动的反应时(562±10ms);语言熟练程度和启动类型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01,p>0.05,η2=0.00。

英语为目标时,在错误率上,语言熟练程度主效应显著,F(1,33)=109.7,p<0.01,η2=0.47,高熟练程度受试者的错误率(0.043±0.011)显著低于低熟练程度受试者的错误率(0.135±0.013);启动类型主效应显著,F(1,33)=78.0,p<0.01,η2=0.70,跨语言启动条件下的错误率(0.028±0.007)显著低于语言内启动条件下的错误率(0.150±0.014);受试者的语言熟练程度和启动类型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1,33)=20.4,p<0.01,η2=0.38,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语言内启动条件下,低熟练程度受试者的错误率(0.227±0.106)显著高于高熟练程度受试者的错误率(0.073±0.057),而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高、低熟练程度受试者的错误率(0.013±0.014、0.043±0.055)无显著差异。在反应时上,语言熟练程度主效应显著,F(1,33)=4.9,p<0.05,η2=0.13,高熟练程度受试者的反应时(546±17ms)显著短于低熟练程度受试者的反应时(600±18ms);启动类型主效应显著,F(1,33)=281,p<0.01,η2=0.90,跨语言启动的反应时(520±11ms)显著短于语言内启动的反应时(626±14ms);语言熟练程度和启动类型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33)=23.8,p<0.01,η2=0.42,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语言内启动条件下,低熟练程度受试者的反应时(669±104ms)显著长于高熟练程度受试者的反应时(584±54ms),而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高、低熟练程度受试者的反应时(508±53ms、531±81ms)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本实验究采用语义分类任务,在前、后掩蔽和短SOA(50ms)条件下考察了跨语言重复启动现象。结果发现,以汉语(第一语言)为目标时,跨语言启动的反应时要显著长于语言内启动的反应时,即跨语言启动效应不及语言内的重复启动效应。而以英语(第二语言)为目标时,跨语言启动下的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低,出现了明显的跨语言启动现象,高、低熟练水平受试者的差异仅出现在语言内启动条件下,体现了显著的汉语对英语的跨语言启动效应,这一实验结果体现了跨语言启动效应的不对称性。

(一)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

一般来说,双语者的第二语言(L2)表征程度弱于第一语言(L1),L1对L2的启动应该比L2对L1的启动强,即可能存在启动的不对称性。

Grainger等在不同SOA条件下考察了语言内和跨语言的启动现象[6]。实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语言内启动效应可以在很短的SOA条件下产生,跨语言启动效应在长SOA(700毫秒以上)条件下才能产生。Schwanenflugel等则发现,语言内启动与跨语言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差异,跨语言启动效应在SOA为100毫秒和300毫秒时明显[10]。Keatley等通过控制实验词汇中语义相关词对的比例,用以排除受试者认知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SOA为200毫秒时,L1与L2均有明显的语言内启动效应;跨语言启动时,L1对L2的有明显启动效应,而L2对L1没有启动效应[7],即出现跨语言启动效应不对称性。由此可见短SOA条件下,跨语言启动效应是由语义自动激活扩散而产生;而长SOA条件下,跨语言启动效应是由控制性的策略加工所产生的认知效应,这不能用语义的自动激活和扩散来解释,两者加工过程是有本质区别的。

为了避免主动意识加工很多研究采用不同SOA。此外,一些实验为了减少策略加工的影响,在启动词前后添加掩蔽刺激,如此获得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研究发现跨语言启动效应在短SOA及有掩蔽刺激的情况下出现[15],但有的研究则未能发现跨语言启动效应。在掩蔽条件下Gollan等发现L1对L2产生启动效应,L2对L1未产生启动效应,即跨语言启动效应的非对称性[16]。本实验中前、后掩蔽和短SOA的控制使得受试者无法意识到双语语境的存在,因此,可以保证启动词对目标词产生的促进效应是由启动词的自动激活导致的,是由启动词的语言属性控制的,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短SOA和前、后掩蔽的条件下,高、低熟练程度的受试者实验中均出现了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

Schoonbaert等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 Related Potentials)以英-法双语者为受试者,在词汇判断任务中考察了跨语言启动中非同源词语义启动的不对称现象,结果发现从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方向还是反之都出现了显著启动效应,表现为相较于无关启动,语义启动条件下受试者的反应时更短,N400波幅更小。但是相比于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方向,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方向上的启动效应要小。相反,N250成分表现出的启动效应在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方向上却更明显[17]。这一结果也显示了跨语言启动现象中的不对称性,跨语言启动效应的不对称性是量上的问题而非质上的问题,而且跨语言启动现象的不对称性的量是由双语者加工第二语言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的,不同水平受试者的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是不同的,低水平受试者的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可能更加明显,而高水平受试者的个体由于对第二语言的掌握程度很高,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可能就不明显甚至不存在。通过增加启动时间或者增加受试者对启动词的熟练程度来提高由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启动效应,在充足的启动时间或者受试者对第二语言启动非常熟悉的情况下,从第二语言向第一语言的启动也是可以发生的,这时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便可能消失。本实验以高、低熟练程度的汉-英双语者为受试者,进行跨语言启动研究。比较语言内与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考察了不同语言表征之间的关系,发现以汉语(L1)为目标时,跨语言启动效应不及语言内启动效应大,而以英语(L2)为目标时,跨语言启动效应大于语言内启动效应,表现出了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本实验研究结果与Schoonbaert等的研究结果呈部分一致,即L1对L2的启动效应明显,L2对L1的启动效应不明显,但是双语者L2的熟练程度没有影响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现象。

(二)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的理论解释

关于跨语言启动效应的不对称性,目前有几种理论可以对此做出解释。

Finkbeiner等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的理论-意义模型[8]。该模型认为,语义因素在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启动效应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启动词激活了启动词与目标词共享的语义,而这些共享的语义恰好是目标词的全部或大部分语义,即目标词的全部或大部分语义被启动词预先激活,从而导致了启动效应的产生,那么,如果启动词不能激活目标词的全部或大部分语义,启动效应便不会发生。该模型认为,由第一语言启动第二语言时,第一语言的启动词可以启动目标词的大部分乃至全部语义,而由第二语言启动第一语言时,启动词只能启动目标词的少部分语义,这就导致了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的产生。本研究中,启动词和目标词的关系为同义或者翻译对等关系,启动词和目标词间共享全部语义,但是仍然发生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由此可见语义模型解释跨语言启动效应的不对称性现象存在局限。

另外一种解释跨语言启动效应的不对称性的理论认为,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是由双语受试者对双语加工的效率差异所致,双语受试者对L1的加工效率较高,而对第二语言的加工效率较低。第一语言启动第二语言时双语者对第一语言的启动词进行了较多的加工,激活了与第一语言启动词相对应的第二语言的目标词,表现出启动效应;当第二语言启动第一语言时双语者对第二语言的启动词的加工效率低,不能激活与第二语言相对应的第一语言的目标词,没有启动效应产生[18]。按照这一理论的观点,双语者对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应当会影响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现象,由于对第二语言熟练程度高的个体对第二语言的加工效率也较高,因此可能导致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方向也会发生启动现象,但是我们的实验结果却发现,无论是低熟练程度的受试者还是高熟练程度的受试者,在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因此,这一理论在解释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上同样存在不足。

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还可以用双语加工的修正的层级模型[19]来进行解释:L1和L2共享概念表征系统但词汇表征系统是相互独立,L1与概念表征的联接强度要比L2与之的联接强度大,因此,由L1启动L2时,L1直接激活了概念表征,在对L2的目标词进行判断时就更加容易;但是当L2启动L1时,L2激活的是词汇表征,而受试者对目标词的判断却需要激活概念表征才可以完成,因此由L2启动L1时不会有启动效应产生。本研究的结果很好的支持了这一理论模型。

(三)局限与展望

首先,在受试者的选取上,我们的控制不够严格,我们仅仅采用受试者英语等级考试的成绩对受试者进行区分,而这样的区分不够细致,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对受试者做出更加细致的区分以期得到更为确切的结果;其次,本研究仅仅探讨了短SOA条件下的跨语言启动现象,而长SOA条件下的情况是否也是这样的,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再次,本研究采用的是行为实验,行为实验得到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数据不能够对跨语言启动现象进行更为细致的说明,以后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采用时间分辨率高的ERPs技术和空间分辨率高的fMRI技术对跨语言启动现象进行研究,以期得到跨语言启动精确的时空特征。

四、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现象,而受试者对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不会影响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该现象可以用修正的层级模型来解释。

[1] FRENCH RM,JACQUET M.Understanding bilingual memory:Models and data[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4,8(2):87-93.

[2]HERNANDEZ AE,MARTINEZ A,KOHNERT K.In search of the language switch:An fMRI study of picture naming in Spanish-English bilinguals[J].Brain and language,2000,73(3):421-431.

[3] SEHWANENFLUGEL PJ,REY M.Interlingual semantic facilitation:Evidence for a common representational system in the bilingual lexic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86,25(5):605-618.

[4] CHEN HC,NG ML.Semantic facilitation and translation Priming effect 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J].Memory and Cognition,1989,17:454-462.

[5] KIRSNER K,SMITH MC,Lockhart RS,et al.The bilingual lexicon:Language-specific units in an integrated network[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84,23:519-539.

[6] GRAINGER J,BEAUVILLAIN C.Associative priming in bilinguals:Some limits of interlingual facilitation effects[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8,42:261-273.

[7]KEATLY CW,SPINKS JA,DE GELDER B.Asymmetrical cross-language priming effects[J].Memory and Cognition,1994,22:70-84.

[8] FINKBEINER M,FORSTER KI.The role of polysemy in masked semantic and tanslation priming[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4,51(1):1-22.

[9]MIDGLEY K,HOLCOMB PJ,GRAINGER J.Masked repetition priming and translation prim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A window on the time-course of form and meaning using ERPs[J].Psychophysiology,2009,46:551-565.

[10] SCHOONBAERT S,DUYCK W,BRYSBAERT M,ET AL.Semantic and translation priming from a first language to a secondand back:Making sense of the findings[J].Memory and Cognition,2009,37(5):569-586.

[11] DUÑABEITIA JA,PEREA M,CARREIRAS M.Masked translation priming effects with highly proficient simultaneous bilinguals[J].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0,57:98-107.

[12] WARTENBURGER I,HEEKEREN HR,ABUTALETI J,et al.Early setting of grammatical processing in the bilingual brain[J].Neuron,2003,37:159-170.

[13] PERANI D,ABUTALEBI J.The neural basis of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processing[J].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2005,15(2):202-206.

[14] 崔占玲,张积家,韩淼.汉-英和藏-汉-英双语者中、英文语码切换及代价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7,13(2):160-167.

[15] ALTARRIBA J.The representation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in bilingual memory[A].In RJ Harries(Ed),Cognition processing in bilinguals[C].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157-174.1992.

[16] GOLLAN TH,FORSTER KI,FFOST R.Translation priming with different scripts:Masked priming with cognates and non-cognates in Hebrew-English bilingual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7,23:1122-1139.

[17]SCHOONBAERT S,HOLCOMB PJ,GRAINGER J,et al.Testing asymmetries in noncognate translation priming:Evidence from RTs and ERPs[J].Psychophysiology,2011,48(1):74-81.

[18] 陈宝国,高怡文.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及其理论解释的新进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1):71-75.

[19] KROLL JF,STEWART E.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Memory,1994,33:149-174.

猜你喜欢
不对称性错误率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小学生分数计算高错误率成因及对策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正视错误,寻求策略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解析小学高段学生英语单词抄写作业错误原因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疼痛与知觉的不对称性论证未推翻强表征主义
当前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对比研究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