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观察

2014-02-23 02:58樊友道周金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三人民医院脑外科528244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12期
关键词:硬膜骨瓣开颅

樊友道 周金菊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三人民医院脑外科 528244

随着社会的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其主要损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由于该病起病急、发病部位特殊、病情进展快,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容易发生不良后果,甚至死亡[1]。因此,如何及时有效控制病情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本实验通过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联合亚低温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39例,女31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3.7±1.6)岁。患者自受伤至住院间隔时长25min~9h,平均时长(3.74±0.62)h。损伤原因为:坠落伤24例,车祸伤29例,撞击伤17例。其中27例为脑挫裂伤,11例为硬膜下血肿,22例为硬膜外血肿,7例为脑内血肿,3例为其他。以上全部患者经相关临床检验均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需要立即行颅脑手术,并且排除严重脏器功能损伤,无过敏体质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9±2.1)岁;12例为坠落伤,15例为车祸伤,8例为撞击伤;脑挫裂伤14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11例,脑内血肿3例,1例为其他损伤。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4.1±1.2)岁;12例为坠落伤,14例为车祸伤,9例为撞击伤;脑挫裂伤13例,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11例,脑内血肿4例,2例为其他损伤。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原因、受伤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全麻后,切口起自颧弓上方1cm处,耳屏绕过耳廓延伸至顶骨正中线位置,再向前到达前额发际,在发际下进行钻孔,以额极为骨窗前界,乳突为后界,颧弓为下界,发际为上界,使骨瓣游离,游离后将其去除(去除骨瓣大小约为15cm×11cm,约占2/3个单侧半球),将前中部颅底咬平,放射状打开硬膜,减张缝合硬膜边缘和颞肌边缘,并留置引流管于硬膜外,完成后,将头皮分层缝合。术后给予患者止血、消炎、降低颅内压等治疗。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2],术后给患者注射冬眠合剂1号,半小时后,给其使用降温床进行降温,在3~5h内将温度将至所需温度(以肛温32~34℃为标准),维持该温度6d左右,进行缓慢复温,调节降温床温度,以每4h升高1℃的速度上升,至35℃时,停止升温,维持24h,之后停止使用降温床,让患者体温自行恢复。

1.3 疗效观察指标

1.3.1 根据患者颅内压进行判断。分别于术后2、7d测量患者颅内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平均值进行判断。

1.3.2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结局进行评价。将治疗结局分为基本恢复、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死亡。其中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重残率+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软件SPSS17.0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进行t检验,数据比较以χ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相关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 实验组术后2、7d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结局比较 实验组患者严重不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2、7d颅内压比较(kPa)

表2 两组患者治疗结局比较〔n(%)〕

3 讨论

颅脑损伤后,由于脑血管受损,不能及时供应营养物质,脑细胞会出现缺血、缺氧、肿胀坏死,又加之血管破裂后大量出血,造成颅内压迅速升高,颅内压升高后,脑组织受压迫,从而加重缺血、缺氧,并增加了有害代谢产物的堆积,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如此恶性循环,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害[3]。因此,有效降低颅内压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在本文中,通过标准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明显下降,这主要和该术式能够快速降低颅内压有关。相对于常规开颅手术而言,大骨瓣减压术的开窗面积更大,能够充分暴露颅内窝、额顶颞叶,开阔了手术视野,使术者迅速控制出血,全面彻底清除坏死脑组织,从而达到快速降压的目的[4]。另外,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术后2、7d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并能够将脑内压控制在(3.43±0.42)kPa和(2.83±0.42)kPa,符合张鉴忠[5]等研究结果,这主要和术后联合使用亚低温治疗有关。在低温状态下,脑代谢率下降,脑组织耗氧量降低,颅内因缺氧产生的有害代谢产物得到控制,降低了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同时,血管通透性得到改善,延缓了脑水肿的发生。另外,机体在低温状态下,不能有效合成儿茶酚胺、乙酰胆碱等毒性物质,减轻了其对脑组织的毒害作用。通过联合治疗,患者颅内压和脑组织损伤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会随着术后针对性治疗得到明显好转,这也是实验组能够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控制在31.43%的重要原因。

综上: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文建山,康利.重症颅脑损伤476例救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10(17):495-496.

[2] 唐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选择性脑局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杂志,2011,32(9):1443-1444.

[3] 李平根,李伯和,刘文星,等.早期去骨瓣减压治疗脑外伤后顽固性颅内高压的疗效评估〔J〕.江西医药,2011,46(7):609.

[4] 王卫民,姜启周,程军,等.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J〕.基层医学论坛,2009,10(17):495-496.

[5] 张鉴忠.双侧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体会〔J〕.医学信息,2009,9:259.

猜你喜欢
硬膜骨瓣开颅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