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与分析

2014-02-27 01:23
教育观察 2014年28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人际比率

郝 梅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近年来,随着“90后”进入大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成为社会学家及教育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诸多研究中,有些专家认为独生子女作为家庭唯一的孩子,家人过度的关注和保护导致他们心理脆弱,易产生心理问题;非独生子女生活在多子女家庭,性格上的独立和自主使得他们能较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指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独生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如非独生子女。然而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不存在差异。面对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以近三年入校的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群体进行调研比较,希望通过研究不仅能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群体有清晰的认识,而且也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群体的教育提出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样,选取近三年入校的5380名大学新生,其中2011级1882名,2012级1678名,2013级1820名;男生3574名,女生1806名;独生子女2958名,非独生子女2422名。

(二)研究工具

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是为早期发现、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1]其评量标准分为三类,第Ⅰ类反映被试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需要尽快得到咨询与指导;第Ⅱ类反映被试可能有一般心理问题,被试应受到关注;第Ⅲ类反映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用于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2]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感觉、情感、思维、意识等,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主要统计指标为该量表的十个因子得分和量表总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态越差,其中单项分≥2表示被试呈现“心理问题”,单项分≥3表示被试呈现“心理障碍”。

(三)研究程序

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后,由专职心理咨询师组织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前用统一指导语详细说明测试目的和方法以及保密原则,测验结果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三年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Ⅰ类问题上所占的比率为52.14%和47.86%,在Ⅱ类问题上所占比率为54.05%和45.95%,在Ⅲ类问题上所占比率为55.58%和44.42%,这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且近三年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三类问题上的人数比率没有太大差异,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成稳定趋势。

表1 近三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UPI筛选情况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总体情况比较

在SCL-90问卷各因子的调查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各项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SCL-90量表中10个因子的差异分析

注:P<0.05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心理问题人数的统计

近三年,独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2的人数所占比率从3.9%~23.3%不等,按照人数比率由高到低的前5个因子为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敌意、抑郁;非独生子女从4.1%~24.2%不等,按照人数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个因子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见表3和表4。

表3 独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2的人数及比率

续表

因子总体人数(比率)2011级(n=1882)2012(n=1678)2013(n=1820)敌意273(9.2%)85(4.5%)98(5.8%)90(4.9%)恐怖215(7.3%)67(3.6%)86(5.1%)62(3.4%)偏执319(10.8%)113(6.0%)117(7.0%)89(4.9%)精神病性192(6.5%)60(3.2%)78(4.6%)54(3.0%)其他257(8.7%)80(4.3%)100(6.0%)77(4.2%)

表4 非独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2的人数及比率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心理障碍人数的统计

近三年,独生子女SCL-90各因子≥3的人数所占比率从0.4%~2.9%不等,按照人数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个因子为强迫、人际敏感、敌意、偏执、抑郁;非独生子女从0.4%~2.2%不等,按照人数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个因子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见表4)。

表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3的人数及比率

表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3的人数及比率

三、讨论

本研究表明近三年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整体并不乐观,需要继续得到社会的关注,同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有所不同,但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与Fallbo对1925—1984年发表的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的分析结果相似。[3]我们认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有些不同,但是无论源自哪种家庭结构的生长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都有利有弊,而当我们谈到独生子女的时候会认为他们具有孤僻、自私、自我等特点,源于我们对于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这点在包蕾萍[4]的研究结果中也得到了印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存在性格上的优势与不足,会遇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是共性的,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存在,如强迫、人际敏感等,但也因群体的独特性而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不同,比如独生子女敌意、偏执、抑郁等问题较明显,而非独生子女抑郁、焦虑、恐怖等问题较明显。

四、结论

通过相关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确定近三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两者之间无论是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比率上,还是在心理问题的状态上并无太大差异。

[1] 辜美惜.应用高校新生心理健康UPI量表对我国的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10(5):214-216.

[2]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8):13-19.

[3] 潘金洪,姜继红.江苏省独生子女数量测算及其风险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103-107.

[4] 包蕾萍.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9).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人际比率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搞好人际『弱』关系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
比率和比例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