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二则

2014-03-05 18:03
公务员文萃 2014年2期
关键词:公务人员公务用车特权

公车改革的最大价值是

清理特权意识

◎杨于泽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收紧“三公经费”的口子,并将相关规定“党内法制”化。其中明确规定,公车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市场化,除副省级以上外,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在各地探索十余年之久的公车改革,现在终于有了一个“最终解决方案”,而且是一个公务人员可能不高兴但老百姓肯定举双手赞成的解决方案。

一说到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马上有专家预言公车改革将每年减少财政支出1000亿元,节约效果可以说是大大的。经济账当然要算,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其“经济效益”。这种政治意义就是,消除公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特权思想,改变一些领导干部的骄横心态,纠正公仆与国家主人之间关系的错位,彻底扭转领导干部道德标榜与道德实践脱节的被动局面,使党和政府重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级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但由于权力不受监督制约,公权力能够支配的各种资源越来越多,一些领导干部开始自利自肥。坐车要坐高级轿车,喝酒要喝茅台、五粮液,办公楼越建越豪华。特权变成一种事实,特权事实又催生出一套特权思想和一种特权心态,做人民公仆讲待遇,履行职责谈条件,把人民置于一种尴尬境地。

取消公车,当然有经济上的好处。据一位长期观察公车问题的专家分析,目前每辆公车平均费用每年在15万元到20万元之间。取消公车,改发交通补贴,每年可节省经费超过三分之一,也就是约5万元到7万元之间。如果全国公车以200万辆计,取消全部一般公务用车,每年可节约支出约1000亿元。

虽然是用数据说话,但相关数据都只是推测或估算,在方法和结论上并不严谨。全国公车到底是多少?每辆公车年均“消费”几何?虽然近两年国务院多数部委已公开“三公”预决算情况,其中也涉及公车保有量、新购置量和运行费用,但还是叫人有些雾里看花。至于全国的公车消费情况,我们更是不得而知,很可能有关部门也没个谱,现在来算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节约账,也是空对空。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其最大价值在于政治方面,这比其“经济效益”实在得多,也好理解得多。现在有些公务人员骄奢颟顸,目中无人,特别是在老百姓面前架子端得大大的,有时候又露出一副泼皮无赖的嘴脸。正如网络视频近日所曝光的,吉林省白城市一干部对要求他管事的民众叫嚷:“我就管这事的,我就不管,怎么着?有能力上中央告去!”这种官架子来自某些领导干部的优越感,而优越感来自公车、豪华办公楼等特权现实。

历史地讲,官员行使公权力需要一定的权威,以获取行政对象的主动服从。在封建时代,官员通过官服官轿、仪仗、官衙来显示官威,压服老百姓。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公务人员是人民公仆,通过公共服务赢得人民的认同与配合。但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在民众面前缺乏号召力,于是试图以公车、豪华办公楼来构建权威性。事实证明,这是掌权者追求权威性的歧途。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将把公务人员打回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原形。在地方层面,公务人员与其他第三产业从业者并无太大区别,公务人员与民众之间就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清理完特权意识,公务人员面对的就是自己作为公共服务从业者的现实。基于这一现实,公务人员必须调整好心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用优质服务赢得人民的尊重。

不省钱的公车改革是伪改革

◎舒圣祥

公车改革改了近二十年,“车轮上的浪费”依旧是“三公经费”中的大头。在严格限制公车使用、提高公车使用成本的背景下,改变公车泛滥的现实,既是必需的以身作则,也是公众的迫切愿望。“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规定,给停滞不前的公车改革挂上了挡,只待踩油门加速前行。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依然保留了省部级以上的官员专车,这和自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以来的相关文件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地方性车改的普遍做法,让车改更具可行性。出于公共服务的需要,《条例》还保留了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除去这两类车辆,其他一切皆在取消之列,一般意义上的公车即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堪称“革了公车的命”。

在相当程度上,《条例》中涉及公车改革的内容,与之前备受关注的杭州车改方案很相似。根据杭州车改的经验,“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必然会成为最受关注的内容。《条例》规定“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这一条应该得到严格落实,不然,就有可能像一些地方此前的车改一样,虽然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却增加了动辄几倍于当地平均工资的公车补贴,让车改变成了一种变相福利。对此,显然需要有专门的细致规定来严格约束。

各地进行车改时,公车补贴一般是按级别来发放,这其实并不合理。决定公车补贴多寡,应根据部门和岗位的性质,如果基层岗位用车明显比领导岗位更多,则基层公务员的公车补贴就应多于领导。此外,公车补贴应该禁止货币化发放,规定公务出行卡不得提现,只能用于乘坐公交车、打的、加油等交通事务支出;而且,非工作时间应禁止刷卡,特殊情况先自掏腰包,作出充分说明后再报销。一定级别以上官员,公务出行卡每月使用的详细记录,应在固定网站公开并接受监督。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是公车改革迈出的实质一步。我们期待公车改革能被严格落实,而不至于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车改革必须能给纳税人真正省钱,而不能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之后,公车补贴所花的钱反而更多——是否减少“三公经费”,是评价公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公车改革之难,从来不是难在具体的改革方式与途径,而是难在改革建立在“确保既得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之下。不能省钱的公车改革是伪改革,真正的公车改革必须让既得利益者“伤筋动骨”。

(摘自《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公务人员公务用车特权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毛泽东给雷经天的信》
基层公务人员印象、民生满意度与反腐败绩效公众感知
农发行珲春市支行严格执行公车管理
公务用车新规领导干部禁用越野车
提高政府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横山县实行公务用车粘贴标识制度
请卸下心中的“特权牌照”
加速死亡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