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有用”在新闻中

2014-03-07 01:46为您服务报
商场现代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闻纸用纸信息

■佘 洪 为您服务报

感悟“有用”在新闻中

■佘 洪 为您服务报

在新闻实践中,“有用”一直被视为读者阅读的重要取向。特别是当下的传媒业,已显露出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传媒趋势,PC端和移动互联网中层出不穷的微博、微信等新兴信息客户端,正在大造一统传媒之势。而传统的纸质新闻媒介——报纸和期刊(本文在以下简称为“新闻纸”)正被唱衰。

新闻纸;有用纸;量身定做

一、“有用”是新闻信息的内质

新闻纸作为新闻宣传的工具,除了肩负社会引导、意见沟通、舆论监督的职能外,信息传播也是主要的职能之一,而且其产生于人们生活最原始和最根本的需求。

新闻存新,是人们关注新闻的本能,新闻“有用”是其具有“开卷有益”的本质。因而,在新闻实践中,“有用”一直被视为读者阅读的一大取向。

纵览当前新闻纸的选题特点,比如那些涉及到健康、房地产、汽车、旅游、理财、气象、时尚、消费、IT、教育等关乎民生领域的话题、专版,就是在越来越普遍和细致地将新闻的触角瞄准“有用”点。他们的新闻题材中自然而然又大大方方地纳入了读者生活需要的实用资讯,并在迎合和吸引读者本质上的特定实用需求上铸就了一方新闻信息市场。

笔者已在北京出版的《为您服务报》社从事采编工作近20年。十四年前,本报创办了一份以“资讯为主”的《手递手》分类信息专刊,这一承载着大量实用资讯的平台,开创了大陆首家“新闻纸”全面向“有用纸”转变的先河。很多人对它的评价就是两个字——“有用”。人们欣喜地看到,这份仅仅在分类信息领域着力集纳和传递的专刊,不过三四年的工夫,就开拓和占领了一个资讯市场,成为北京地域分类信息服务的领导者。其后,又有多家媒体搭建了类似的资讯平台,并把《手递手》的出版思路嫁接到了网络上,同样赢得了媒体影响力和其自身的火热发展。这也证明了“有用”在新闻传播中独具的魅力和新闻信息的内质。

二、“量身定做”是新闻纸优势

据丹麦未来学家罗夫·钱森的研究,真正追溯起来,信息社会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此有了信息爆炸。现在我们可以知道的几乎与任何总理或总统一样多——而且我们多半比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来浏览信息。问题是,我们虽然已深陷传媒网络化构建的信息爆炸年代,但要想得到切身有用的真资讯,却仍然是大海里捞针。

因为,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网络平台的信息具有泛在网络中的离散式传播特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李卫东是这样认为的。同时,网络媒体的信息还呈现出鲜明的碎片化特征。

因此,传统媒体具有的整合和梳理能力,在摈弃了恪守的点对多的中心化传播方式后,可以使新闻纸除了在“有用”信息中找到新闻的落脚点,还能在富有鲜明个性特色和非同质化的“量身定做”的服务领域去拓展和展现一番朝气蓬勃的景象。

再者,笔者认为,新闻报道能做到有效传播也才具有生命力。“量身定做”的信息服务,也将使注重服务性的新闻信息做到有效资讯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哲学大师柏拉图也有句名言:有用的东西比没有用的东西美,有用就是有效果和效能。

综上所述,“有用”不仅是读者阅读的取向,更是传媒从业者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捕捉和传递他们喜闻乐见的“量身定做”的有用信息的责无旁贷的职责。新闻纸也必须坚持以“有用”为要旨的选题、编辑和报道思路。

三、办好“有用纸”的几点思考

猛一提到“新闻纸”办成“有用纸”,不少人会认为,新闻体现“有用”并不难。仅从“用”字就能想到实用、适用、使用,甚至还有应用、运用、试用等词汇。借助这些词汇的引导,办一张有用的“新闻纸”路子似乎挺宽,新闻也像是“信手拈来”。有些编辑还总结出:只要在新闻的采写和编辑时,头脑里绷根“有用”的弦,想清楚稿子是准备写给谁看的,准备向受众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这个信息对受众有什么用处,就足以在新闻中体现“有用”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1.“有用”莫做表面文章。回忆本报多年的编辑思路,其中有一个时期就存在着一种“只要版面编得靓,面子上‘好看’了,就可吸引到读者,赢得赞誉,继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认知。因此,一些编辑是在更多地在想怎样编出花儿,以赚取眼球为要地“做”新闻,有人戏称此为“狗屎做酱”的功夫。这在新闻实践中曾尝到过甜头,并在其他一些媒体和现在的一些网络资讯中甚为普遍。但过分追求表面“好看”的结果,往往使新闻采编人员忽视了对新闻素材新变化、新功能、新影响、新意义等的深入挖掘,或是把新闻的有用性掩藏到了不易发觉的位置。

还有一种做法是在强化新闻纸的有用特点时,认为在版面中有了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就能提供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和拓展各取所需的读者量,因而规定了每版头条不能超过800字,不少于10篇文章的规定。这一举措确能提升版面信息量,但也隐藏了求量不求质的问题,比如放松了对读者最需要内容的思考和攫取。

显然,缺少了新闻实用内容挖掘或被隐藏了的信息,必然会失去读者的忠诚度。

因此,采编们能认识到“有用”也是新闻的元素还不够,有了编辑思路,还要有适合媒体自身特色的发展定位;有一个适合的定位,还要有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三贴近”认真地落到实处的执业精神和工作方法;以及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做保障。有了这些,新闻的“有用”性才会尽可能地避免流于形式。

2.“有用纸”仍是新闻纸。现实中的新闻纸不仅要突出“有用”性,在体现“有用”新闻的实践中,也要铭记“有用纸”仍然是新闻纸。

举这样一个例子:去年7月一家媒体的一篇报道,以幽门螺杆菌的抗菌素治疗方案为例,介绍了遵医嘱服药的科学。报道中的观点虽然源自对专家“近日”的专访,但在新闻导语中,因为缺失了时效要素的指引,使得该报道的新闻特有吸引力和传播力大打折扣,沦为泛知识类的非新闻文章。这样的文章尽管挺“有用”,但却不是新闻作品。

类似的案例在现今的媒体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那些非时政类的报道中,常见于用“近日”、“日前”、“有一天”等含糊的时间引导的所谓的新闻报道中,这提示了新闻从业人员整体的技能有待提高。

“有用”的新闻必须是有时效性的,缺失了新闻的时效要素,也是对“有用”的漠视。这里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家每个工作日都有新报出版的准日报,由于涉及到异地发行,出版周期居然比半月刊还要长。其上刊登的新闻内容,即使在采编时是多么地有用,到了读者的手里时,恐怕早已成为了尽人皆知的旧闻。

因此,有用纸也是新闻纸,必须时刻遵循新闻纸的五个W和一个H的要素。

3.“有用”素材需斟选。在践行有用新闻的过程中,哪些新闻素材“应该用”,也是需要事先进行一番斟选的。既要从读者群的需求出发,也不能惟读者群的需求出发。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王烁认为,经济生活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并不是有什么报什么,必须有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所报道的经济事件或经济问题与受众有无“利益关系”,一个事件能影响比较多的钱,这个事件肯定是比较重要的。找到重要的点,再做到深入的面,就能体现出“有用”。

厦门日报社副总编辑江曙曜认为,新闻报道必须摆脱刻板选稿的模式,重民生,接地气,走到读者中间,只有把“有用的新闻纸”贯穿于新闻采编运作和报业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才能真正提升办报理念,改进办报方式,改变传播方式。要求提高服务意识,开门办报,注重用户体验,让新闻信息更加可读易用。

好的服务新闻要紧跟社会热点事件,把握时代脉搏,重点报道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贴近群众,给读者提供“生活指南”;具备“穿透力”,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讲求贴近性,选取群众最想看的有价值的信息,选取独特的报道视角,用心体验生活。

所谓不能惟读者群的需求出发,是指在斟选哪些新闻“应该用”的同时,也要摒弃“不可用”的新闻。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11月2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10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16亿户。另有国家公布的数据:全国有注册网站130多万,未注册的还有几十万,而在新兴媒体中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传媒平台更是让新兴媒体成为大众民生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之一。

但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6月下旬披露,报告对被曝光的100条假信息统计发现,在671条谣言中,超过1/3的谣言以微博为主要传播渠道。

那些失实的新闻、虚假的广告、品味低下的娱乐节目,还有低级趣味、毫无传导价值的所谓的“有用”资讯,以及一些专家利用自媒体发表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不计后果,只为赚取眼球的言论,其实已经贻害于人们的衣食、起居、健康、娱乐等日常生活的诸方面,有些更严重地影响到人身的安全和社会的公平稳定。

因而,媒体人应牢记在新闻发声中立字“有”据、“掷地有声”的执业操守,去做有追求、有思想、有情怀、有灵魂、有担当的“体察民生、服务细微”的有用新闻,而绝不能成为那些失去了新闻使命感的“不可用”的新闻媒介。

[1]李文明,张海峰.如何做好看有用的经济新闻——《中国经营报》研究报告.青年记者,2007年10期

[2]江曙曜.以“有用的新闻纸”应对网媒.中国记者,2012年10月

[3]葛素表.为百姓提供时代感强的实用新闻.中国记者,2013年04月

佘洪,《为您服务报》周一版执行主编、编辑

本文通过笔者在践行“新闻纸”办成“有用纸”的探索和思考认为,能够提供“量身定做”的实用新闻资讯,既有利于传统媒体将新闻战线当下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三贴近”认真地落到实处,还有助于在自身发展中找准适合媒体特色的定位,继而探索、创新、完善其生存之路,为“新闻纸”的生存和发展开辟又一个空间。

猜你喜欢
新闻纸用纸信息
节约用纸
节约用纸
节约用纸
可以用纸锅煮面吗?
订阅信息
今年上半年我国废纸和新闻纸外贸情况简析
日本新闻纸总产量和总消费量持续下降
2013年日本新闻纸消费量降至325万吨
1~6月我国新闻纸出口量增加4.6倍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