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中的钢琴性、交响性

2014-03-11 19:59万泉泉
音乐生活 2014年6期
关键词:呈示部华彩交响

文/万泉泉

莫扎特《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中的钢琴性、交响性

文/万泉泉

莫扎特的音乐纯净、自然、朴素、亲切,本文从莫扎特式的旋律入手,感受作品的“钢琴性”,具有代表性的装饰音,还有华丽的华彩乐段,都足以说明莫扎特在钢琴上的天赋。从乐曲的肢体语言,庞大的气势,强烈的乐队与独奏乐器的“竞奏”,同时乐队第一呈示部的篇幅之庞大,都说明了另一种“交响”的特点,当然乐队本身的乐器性能与音色及乐器间的配合、编排也是一种“交响性”的体现,照比其他的协奏曲而言,莫扎特同时提高了乐队与独奏乐器的地位,大篇幅的华彩乐段,同时增加了乐队第一呈示部的篇幅,乐队与独奏乐器的交错关系、相互配合都体现了一种空前的“交响性”。尽管后来很多作曲家也通过提高钢琴技巧,用更复杂的织体、丰富的和声效果来创作协奏曲,但是在其水乳交融合为一体的统一性上都很难与莫扎特的协奏曲相媲美。

莫扎特 协奏曲 钢琴性 交响性

莫扎特属于古典维也纳乐派,在这个时期以前,也就是巴洛克时期,当时盛行的是复调的写法,像代表作家巴赫、亨德尔,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尽管在斯卡拉蒂的作品中早已流露出生动的主调音乐风格,但是只有到莫扎特的手中,呆板的固定音型、分解琶音、音阶、和弦,才焕发出灵异的光辉。

我们观看这部《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的谱例不难发现,它的织体线条极为简单,没有复杂的音域大跨度,没有复杂的和声色彩,都是莫扎特式的“半音阶”,十六分音符的跑动,分解和弦,经过琶音等等。然而在莫扎特的笔下,丝毫不显得乏味、空洞、而是被莫扎特赋予了更加旋律化的歌唱,这也是莫扎特典型的创作风格,朴素、歌唱的旋律奏出感人至深的情感。它的旋律线条连贯、流畅、极具感情色彩的变化,每一个音符,每一支旋律,都是作者内心的独白,音乐就犹如作者本人一样淳朴、热情。莫扎特的钢琴旋律线条没有特别长的句子,他更喜欢这种短小的、富有变化的短句子。他更多地使用断奏和连音的对比,每一个音写得都极为精致,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另外,莫扎特很喜欢小音符的跑动,在这部协奏曲中,用这种快速的跑动更能体现出那种激动不安、复杂的心情。

在音色处理方面,莫扎特也同样堪称大师。莫扎特的音乐主要是“亮丽美”,同时,里面还包含着忧郁、悲伤。他的音乐自然流畅,尽管力度不是很强,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力度层次、无数的音色变化。作品音色的变化,与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和内心情感表现、揭示作品内涵是息息相关的。在这首《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中,它的音色从暗淡、柔和、纤细,到强烈、明亮,都与作者的内心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演奏莫扎特钢琴作品的时候也要格外注意音色,它仿佛就像莫扎特的灵魂,抓住了它才可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涵。

莫扎特另一突出钢琴化特征是其“装饰性”。在全曲中,莫扎特使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如:倚音、回音、颤音。一个简单的和声轮廓经过细心装扮后立刻焕然一新。加入了装饰音,使旋律更具歌唱性,同时又含有一种欢愉的色彩。在莫扎特《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抒情的第二乐章,也是使用装饰音最多的一个乐章,他用大量的装饰变化,使钢琴旋律悠扬、动听、婉转。音乐在装饰音的修饰下,起伏流畅,宛如甘甜的泉水流进听众的心田。作者也借助了装饰音的变化来抒发情感,使内心世界与音乐达成完美一体。

华彩性是莫扎特钢琴化的又一特点。作曲家创作华彩乐段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钢琴的性能更好地发挥,同时也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展示技巧、抒发情感。在莫扎特《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中,作者引用了呈示部中乐队和钢琴的主题元素,并进行发展、对比。在这段华彩中,戏剧对比的情感更加突出,矛盾更加激化,用了更多的强弱对比、突强和突弱,在抒情表现上,沿用钢琴主题,但是低音区增加了流动性的琶音分解,这样更好地展现了钢琴乐器抒情旋律的美妙。在第三乐章的两段华彩乐段中,有的是为了更好地过渡,起到了衔接的作用,有的则是遵循原有的动机,再一次进行展开。相同的是,装饰音在这两个乐章中的华彩段中大显身手,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结尾处的连续颤音感情升华,情绪激动,终于呼唤出了乐队强有力的到来。这样,有了华彩乐段的参与,整首作品更加丰富多彩,钢琴与乐队的配合更加默契,感情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最重要的是为钢琴性能更好地发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么什么是交响性呢?在构思统一、音乐形象鲜明并且乐章间明显对比的基础上,将深刻的内容做广阔发展时,奏鸣——交响套曲典型的特点就越发表现突出,这就是所谓的“交响性”。而对于这种音乐体裁,“交响性”是理所当然的。莫扎特《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包括长笛(一支)、双簧管(2支)、大管(2支)、圆号(2支)、小号(2支)、定音鼓和弦乐组。1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逐渐被主调音乐所代替,到了中后期协奏曲基于奏鸣曲的概念遵循调性和主题的双重原则,形成一种具有强烈对比性的乐曲形式,钢琴协奏曲就是钢琴和管弦乐队合作演奏的一种音乐体裁。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可以算作是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人,他发展了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竞争”、“对话”、“协作”,同时乐队与独奏器乐又能达到水乳交融、合为一体、天衣无缝。他确定了古典主义协奏曲的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古典协奏曲形式,《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是小调而作,表现一种阴暗忧郁的情感,在第一乐章中乐队奏出第一呈示部富有对比色彩的两支旋律,然后钢琴引进,然而它没有继续乐队的动机,而是创新地创作了一支更为抒情性的旋律,这时乐队与钢琴旋律达成一种“竞奏”,这种“竞奏”贯穿整曲,在曲子表达激动情绪、发展动机的时候,需要乐队与钢琴协同一起表现某种情绪,这又验证了乐队与钢琴的“协作”,完美的结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与此同时,交响性的展开部也代替了以前习惯的短小的好像是表现技巧的经过句的华彩一样的展开部,在篇幅上都有所增加。在第二乐章中,乐队与钢琴的“协作”与“竞奏”同样存在。钢琴首先奏出婉转、抒情的旋律,然后乐队跟进,同样奏出相同的旋律,与先前的旋律“对话”、“竞奏”,在“竞奏”的同时,另一个作为背景衬托这种抒情,这也是一种“协作”。可见在莫扎特协奏曲中,这种“对话”、“竞奏”融会贯通,无处不在,天衣无缝,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乐曲的第三乐章,无展开的奏鸣回旋曲式,具有典型的交响性,同样的动机分别由钢琴和乐队分别奏出,这种“竞奏”的特色尤为突出,把音乐引向欢乐的顶点,使人振奋至极,感人至深。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充分发挥了乐队的作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长达76小节,更接近于一部交响乐的性质,或歌剧的交响序曲。在这76小节中,乐队仿佛塑造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由开始的紧张、急促,发展到后来的忧郁、叹息。奏出了两支对比性的主题,乐队本身之间就有了一种“对话”,在这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下引出主奏乐器。可见呈示部乐队的织体之丰富,编排之完整,气势之宏大,“交响性”油然而生。莫扎特不仅十分重视乐队的作用,同时还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提高了钢琴的性能和技巧,使其充当了主角,在乐队有力的推动下,独奏乐器引进,演奏出了另外一支旋律,表现出了另一种不同的音乐。它们形成对比,地位同等重要,互相配合,与乐队完美结合,“交响”的意识更为强烈。乐队本身的编制就具有一定的“交响性”,在莫扎特的笔下这种乐队的配合更加完善,织体语言更加丰富,故事情节又异常多变,这种“交响性”就更为突出,加上主奏乐器的地位又被加强,与乐队“竞奏”、互相“对话”,更加提升了“交响性”。莫扎特确定了古典钢琴协奏曲的结构形式,并为其增添了华彩的部分,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在本首作品中大篇幅的钢琴技巧和深切的抒情,对呈示部的主题进行发展变化、再现,这一个精彩的段落也可以看作是与乐队的“竞奏”,具有同等的地位,同时要求独奏乐器也应具备与乐队抗衡的“交响性”。从而可以看出,莫扎特赋予了乐队与独奏乐器相同的地位,同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都充分显示了钢琴的“交响性”。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交响性还表现在钢琴与乐队的交错关系上。在《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三乐章中尤为突出。第二乐章的抒情、悠扬的旋律分别被钢琴和乐队奏出,一前一后重复同样的旋律更加加深了第二乐章的抒情性,在钢琴与乐队的交错关系上不仅表现了同样旋律的重复,还表现在乐队为使钢琴演奏主题更加的抒情、优美,伴着钢琴奏出同样的和弦音,像背景音乐一样烘托钢琴主题旋律优美地歌唱。在富有戏剧性变化的第二乐章中部,钢琴用三连音快速地跑动奏出激动的、戏剧性的旋律,乐队则用有力的八度、重复的和弦,在不脱离钢琴旋律下有力地衬托出振奋的情感,各个成员都积极配合,参与争论。在三乐章中,第一主题钢琴先进入先疑问的语气,然后乐队以回答语气进入互相回应,乐队演奏的旋律采用了各种装饰性的手法,比如音阶的跑动、分解和弦、双三双六度的音阶式进程、分解八度、辅助音等等。两者的配合方式为,当钢琴奏响主旋律由乐队为之伴奏,而后主旋律由乐队奏出,而钢琴仅充当低音声部的伴奏,接着又交替进行,逐渐和声效果统一向钢琴华彩乐章进行,钢琴与乐队的配合使莫扎特协奏曲至今仍能独树一帜,展现出别样的生命力。

“交响性”在乐队性能和音色的发挥上也表现得淋淋尽致。在第一乐章的第一呈示部中,弦乐组先奏出第一主题,第一主题不安、紧张、色彩变化明显,又逐渐提升感情,只有弦乐的音色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弦乐的音色有广大的表现空间,能够充分表达出思想的复杂、情感的细腻、丰富的内心体验。在笔者第一次听到这首作品的时候,也首先被弦乐那极具魅力的音色深深吸引。弦乐器有宽广的音域,运弓力度的大小可以获得不同的音色效果,它也能奏出连续的、格外温暖富有表情的音色。紧接着,音乐向不安的情绪发展,音乐由圆号演奏,在这里加入铜管乐器更加加深了这种不安的情绪,音响效果更加厚重。然后双簧管、长笛依次被引进。木管乐器更加加深了音响的效果。伴随着铜管、木管乐器的进入,乐队齐奏使这种不祥的预感更加身临其境,在力度方面也由开始的弱发展到了强,力度不断增强,乐队也达到了空前的音响效果。乐队呈示部中的第二主题,也是笔者非常喜欢的。木管乐器组中的大管与长笛一问一答,大管音色厚重,长笛轻盈、婉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弦乐组合双簧管的连接下,到了第一呈示部的结束部,乐队齐奏,激动的情绪油然而生,当然如果没有乐队默契的“配合”,就不会有这么震撼的音响,听众也不会体会到作者当时无奈、愤慨而又抗争的一种心情。乐队各组相互配合共同塑造的音乐形象,如血浓于水,达到高度的完美统一与平衡。

[1] [奥]曼弗雷德· 瓦格纳.《莫扎特——作品和生平》[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96年.

[2] [德]多罗堤娅·雷昂哈特.《莫扎特》[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8月.

[3] [英]菲利普·拉德克利夫.《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

万泉泉(1983-)女,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呈示部华彩交响
方学斌:以匠人之心 著华彩金银
华彩少年薪火相传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传承与引领
西江华彩路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科技创新奏响华彩乐章
交响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