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归属
——浅析中国钢琴艺术的“本土化”

2014-03-11 19:59文/王
音乐生活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族化民族性本土化

文/王 珈

认同与归属
——浅析中国钢琴艺术的“本土化”

文/王 珈

自钢琴诞生以来,民族化一直是钢琴表演艺术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民族化也为钢琴表演艺术增添了不可估量的美学价值贡献,探究钢琴艺术的民族化美学意义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而在中国,钢琴属于西方世界的“舶来品”,但在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以及多民族的社会体系发展之中,也展现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即:民族化的风格体现),并赋予了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独特的中国情结。

钢琴 音乐艺术 民族 美学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 围绕其延展而开的审美艺术已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成熟的、综合的研究体系。伴随钢琴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遍地开花,融合各地区、各文化、各宗教等不同民族基因的演奏曲目及形式层出不穷,对于钢琴艺术的民族化美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成为了当今学界对钢琴审美艺术讨论的主要课题之一。

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如今这样一个生产力空前发展,文化大爆炸的时代,文化艺术市场的主流走向开始趋于一致和大同,出现了一种“工厂式”的量化生产模式以及“快餐式”的消费生态,高速的产出的同时就是同样高速的汰换,人们不禁大呼:“曲子越来越听不懂”,而真正能在茶余饭后哼起的还是那些“陈年老调”。我们总说一首好的钢琴曲要有带入感,让旋律进入耳朵,让思维进入旋律。钢琴应当是一门面对大众,为大众带来精神之美的表演艺术,并不是每一位听众都有着丰富的、专业的钢琴音乐艺术品鉴能力,能够用极为理性的思维去解构作品。而多半是以自身所生活的环境、文化、习俗等潜移默化的积累,去作品中寻找一种感性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归纳起来就是钢琴艺术的民族性。同时通过旋律传达出民族符号,能够领略不同的“异国风情”,感受到“用耳朵去旅行”的愉悦和美好。所以民族性在钢琴表演艺术中就像是一张特殊的“身份证”,甚至可以说是一首优秀作品所必须具有的个性灵魂。

从民族化的角度来解析钢琴艺术的美学价值,只是整个音乐美学研究当中一个很小的领域,但却十分的必要且重要。“艺术来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一首好的钢琴音乐作品,往往饱含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道情怀,是情感的述说,也是精神的寄托。所以,钢琴艺术当中的民族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是钢琴之于艺术最本真、最纯粹的美的传达。民族化对于钢琴艺术表达的重要性也体现在了对演奏者的要求上,一名优秀的钢琴表演艺术家必须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认知和人文底蕴。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发现琴键之下所蕴藏的深厚民族情感,并根据自身的理解借由娴熟的弹奏技巧将之化作音符、旋律,传达给每一位欣赏者。同样的一首作品,可能在很多阅历和领悟能力尚浅的初学者弹来就显得生涩、乏味,而大师们却能做到引人入胜,为之缠绵。这正是作品中民族性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共鸣和渲染。

如今,在我国的钢琴音乐教学与演奏中,大都会关注这一乐器本身的文化指纹与风格印迹,却很容易忽略对于音乐在审美能力、民族情感上的培育和呈现。由此看来,一首好的钢琴作品,其创作的起源和演奏的基础就应当是基于对作品中民族美学价值的把握和释放。只有充分认识到作品中民族美学的价值,才能真正做到传播“美”的艺术真谛,从而摆脱低层次的模仿和机械复制。因此,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加强对钢琴作品中的民族情感基调的把握能力,民族的就是特色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思维、哲学都是大相径庭的,而音乐作为一种高规格的表述方式,其所体现的一定是最为精华的部分,所以,无论是基于民族音乐的改编或是直接演绎,都需要演奏者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其最“原生态”的民族精粹,其他的修饰和改变也只能起到烘托和突出的作用,决不可喧宾夺主,模糊焦点。这样才能保证一首优秀民族钢琴音乐作品的纯正美学价值,才是对民族美的宣扬和尊重。其次,对演奏者来说,在民族钢琴音乐作品进行演出前,特别应当重视的是“演进”二字,何谓“演进”?就是如何先一步地将作品中的民族性更好地融入进自身的情感之中去。表演者不仅需要熟悉作品每一处的喜怒哀乐、跌宕起伏,更必须进入到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情感背景当中去,成为作品中民族的“一员”,以该民族的文化、历史、习俗、信仰等等特色来解读何而“喜”之、何而“怒”之,进而配以演奏者个人的理解与诠释,这样传达出来的音乐之美才是最为真实、最为珍贵,同时也是最易被听众所接纳的。最后,在着重强调对民族钢琴作品的“精神领悟”之外,我们还必须理性地看待其与演奏技巧的结合,技巧是判断钢琴音乐美感最为直观的标准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标准。发于“技”而重于“巧”,技巧的精妙在于不掩盖音乐作品中原始的民族美感,却又能够发挥精炼和升华的作用。技巧过之,“民族性”就会显得怪诞、突兀和陌生,少之却又让人觉得平庸和无迹可寻,二者或浓烈或清寡,都不是美学价值的普遍体现,只有在技巧与情感、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和谐共荣之后,民族钢琴音乐作品才能真正绽放出绚丽的民族之美。著名音乐教育家汪立三先生就曾满含深情地说过:“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是异常感人的,它具有着浓烈的泥土气息,深沉而厚重,透着历史感。”正是有这样的情怀,我们从汪先生的作品中往往能够体味出那种中华民族不屈的呐喊和激情。正是如此,我们说一首好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其中一定饱含着对中华民族的深切感悟和满腔热爱。

任何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要进入一个新的国度并被广泛接受、发扬光大,就必须经过“本土化”、“民族化”的改造;任何一种新颖的音乐表现方式,都是脱胎于一定的文化意识形态,具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的。所以西方钢琴作品要通过中国人的双手变得具有“东方韵味”,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照搬和模仿之上,而必须突出华夏民族的独特辨识度。例如早期著名的中国钢琴演奏家傅聪先生在演绎肖邦作品时,就创造性地将中式的文化理念融入了作品之中,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价值观、哲学观、艺术思维等等文化精髓在老先生提炼之后,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了这些西方著名曲目当中,让人觉得初尝之经典如故,细品之后却又别有洞天。正如西方乐评家在听完老先生演奏的肖邦著名作品——《玛祖卡》之后,由衷地赞美道:“这样的演奏只能依靠天赋,而您的天赋就是东方民族的古老文明。”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文明积淀也可说是包罗万象,无论是肖邦的诗意、莫扎特的天真还是德彪西的幻美,都能在东方文化中找寻到与之相配的艺术理念,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并挖掘这些闪光点,结合以西方的乐器和技艺,展现出隽永的东方之美。

以中国民歌、民乐改编而来的钢琴曲,一直是我国“本土化”和“民族性”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来源,也是目前国内钢琴艺术市场占有率较高、接受度较广的曲目。其中不乏众多优秀作品,如刘福安的钢琴曲目《采茶扑蝶》,就改编自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采茶灯》,其充分展现了钢琴强大的音乐表现能力,以一台钢琴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民族乐队的演奏效果,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民族曲目的原腔原调,传达了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此相同,由汪立三先生创作的《蓝花花》独奏曲也是民族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之作,该曲目由陕北民歌改编,全曲以一种独特的叙事表现形式,形象地展现出了陕北高原淳厚、豪迈、朴实的民族艺术特点,仿佛一下子将听众带入了天高地旷、云卷风扬的西北高原之上。

最后,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题材和表现技巧上,其内涵的“气度”和“韵味”才是深藏其中的中国美学价值精髓,当一首作品中的每一个音,每一次的落指力度,每一处的高低转换都能富含这样的“气韵”时,一幅品味无穷、高远悠扬的中国民族音乐画卷就会在你面前徐徐展开,《夕阳箫鼓》《梅花三弄》等中国古典风格钢琴曲目就很好地传递了这种“气达韵通”、“天人合一”的东方艺术哲思。

钢琴音乐之中的民族美学价值是与文化的发展、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的,是一个民族社会生态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健康精神的音乐美学表达。通过钢琴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展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位中国钢琴演奏者都应当具有的思想认知和神圣使命。以民族化激发音乐的本质,将美的感受传递给每一个人,这便是钢琴艺术最纯真的追求。

[1]北京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名曲欣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7

[2] 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张艺迪. 论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特性[J].音乐创作.2009(04)

[4]张凡. 钢琴艺术史浅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5] 法洛斯·哈蒙德. 钢琴艺术三百年(六)[J].乐器.2007(02)

王 珈(1979-)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民族化民族性本土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