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共存: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文化的运动格局*

2014-03-12 00:01卓志元
关键词:强势格局全球化

卓志元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中西方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对话与冲突由来已久。人类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结果。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一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动态构建过程。而当人类迈入21世纪的大门的时候,全球化已由一种趋势演变成了一种时代的浪潮,冲击着世界的每个角落。应该说,21世纪的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在强化了这两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加强了这两种文化的地域性意识和自我认同意识。这样一来,这两种文化的对话与冲突就会愈加激烈。可是,这种接触与交流、对话与冲突的格局通常应该在双方力量相对比较均衡、平等的格局状态下才会成立的。现实的情况是怎么样呢?现实的情况是中西方文化这对矛盾的运动体正处于一种不平衡、不平等的运动格局之下。这样格局下的双方如何运动,运动的方向通向哪里,这是人们异常关心的问题。不难看到,在这个不平衡、不平等的格局背后是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巨大的差异的事实。

一、不平衡格局之强势的西方文化

首先,这里所说的西方文化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是相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个整体的存在。西方文化是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推进而强势起来的。21世纪的中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全方位地感受到铺天盖地而来的西方文化。有人说,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西方化和美国化。这确实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甚至是主要的方面。而全球化所包含的文化全球化更是以西方文化为绝对主流的,这就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强势格局。对比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文化已经抢占浪头了。全球化首要的条件就是经济全球化,而这个经济全球化从源头就是不合理、不平等的经济秩序。常见的经济全球化有这样一个定义: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其在世界范围的最优配置。“可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发现,发达国家的资本——生产要素或资源,确实是在世界范围内无拘无束地自由流动,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却不能在世界范围内流动”[1]。可见,经济全球化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是不公平、不平等的,那么由经济全球化裹挟而来的文化全球化更加表现出了其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公正和不平等,这就能解释中西方文化现实中的强弱之势的经济根源。

从现实的层面上来看,一二百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总是自诩其物质文明是现时代的最高水平,这一点也不假。这样丰厚的物质财富正是他们向全世界推销、扩张他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资本和后盾。客观地说,西方文化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特别是社会现代化,是目前中国要花很多年时间去学去追赶的。到目前为止,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鸿沟和悬殊的贫富之差。经济的强势,必然带来文化的强势与扩张。西方文化在其强大经济的推动下,使本应该是正常的文化交流日益演变成了他们的文化输出,并带有了“文化殖民的霸道”,露出了其文化霸权主义的一面。当今的全球化浪潮更是推波助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他们的经济和信息科技的优势,广泛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国文化的本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只有处于被动的守势,并受到强烈的冲击和侵蚀。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使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电视成了美国电视的舞台,而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85%以上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布。再看看,88%的因特网用户生活在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人口不到世界的5%,却拥有世界26%的因特网使用者。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尤其是美国式的大众消费文化,正在成为世界的主流和时尚。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从潜移默化到深入人心,使人们变得习以为常又进而以为是顺理成章的。美国人罗斯可普夫在《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赞美吗?》中这样写道:“如果世界向同一语言发展,美国要确保这一语言为英语;如果世界趋于共同的电信、安全与平等的标准,则应向美国方向靠拢;如果世界通过电视、收音机与音乐相联系,这些都要由美国来制作;如果世界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当然应当由美国的最为适宜。”这不是要西方文化成为“普世”文化吗?人类几千年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岂不要前功尽弃?可是,美国总统布什说了:“凡是接受美国经济的国家,就无法拒绝美国的价值观念。”[2]这真是一语道破了西方文化强势而霸道的天机。

除了这种深厚的经济根源以外,西方文化的强势与霸权还有着更深层的政治背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文化为载体,大规模地在全球推行其政治战略,力图把整个世界纳入到资本主义的体系之中,使文化全球化中的不平等性具有更深层的政治背景。”全球化之政治全球化,则更显西方政治的强势与霸权,表现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政治的不公正、不平等更包含有特定的政治范畴和特殊的意义。西方文化的强势出击,影响力巨大,但实际上是为西方政治鸣锣开道的,而其政治又为其文化呐喊助威。西方的政治意识形态更是尽其所能地冲击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特别是1990年代初开始,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挥舞起政治和文化的大棒,频繁地使用霸权来干预、干涉社会主义的中国,彰显了西方文化的强权与霸道。西方政治中的所谓“民主”、“自由”和“人权”,是他们经常用来维护和推动其文化价值观的法宝,也是美国全球性统治的三大支柱之一。“全球化的意思是,资本主义正在向一度是社会主义统治的地方扩展。”

二、不平衡格局之中庸的中国文化

正如西方文化强势背后的政治、经济背景一样,中国文化的背后也有其弱势的政治、经济背景。21世纪,人类进入全球化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原有的经济、政治优势,在全球化的推波助澜下,其经济、政治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政治依然处于全球化体系的不利地位中,挑战大于机遇。全球化不是均衡、平等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背后隐藏的是文化地位的不平等和经济实力的强弱悬殊。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与其政治、经济相适应的、信奉中庸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其关于全球化的本质内涵的思想,依然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有遏制中国人民的创新能力的一面。在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时,它的被动是多于主动的。记得几年以前读完《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后,笔者就想受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国人人都怀有了随遇而安的绝技了。在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方所进行的是直面的实力悬殊的较量,中国文化能否争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很大程度上要由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决定。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中庸之道的儒家君子可能所面对的是年轻气盛、财大气粗的美国西部牛仔。“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学说、各种流派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处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之中,我们还没有能如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宋明理学那样,在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现代的新的中国文化”[3]。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目前的文化“逆差”和西方文化的文化“顺差”之势。中国文化的中庸也提倡“兼收并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但那是“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而西方文化则是强势进入,直接地要求他者接受其意识形态、接受其价值观。

三、不平衡格局之矛盾的运动体:强弱的对话与冲突

处于弱势格局中的中国文化从来也不失为人类文化宝库里的瑰宝,它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从来没有中断过,实为世界文化史上所仅见。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中国文化会迸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其实,全球化的强劲推进,也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一个极好的平台,它必然会强化各种文化的个性彰显,这本身就是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约束与遏止。有着强弱势之差别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并不会中断或停止。因此,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文化吞并”、或是“文化的同质一体”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中西方文化是一对矛盾的运动体的两个方面,它们有交流与对话,也有碰撞与冲突,这样会有利于世界文化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英国的大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对科学人道主义的贡献》中这样说:“人类在向更高级的组织和联合形式进展的过程中,在我们所面临的许多统一的任务之中,我想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欧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汇合了。”英国诺丁汉大学文化和社会学中心的负责人、利物浦大学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顾问John Tomlinson教授这样写道:“只要看看现在中国青年一代对麦当劳、好莱坞大片及流行音乐等美国制造的着迷程度,似乎足以说明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臣服。然而,正如文化帝国主义所遭遇的那样,上述论点也招致了不少怀疑。”他列举了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多项实例以后又总结地写道:“它们说明了两点:其一,民族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时,并非像有些人所猜想的那样不堪一击,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肯定的是,延续两千年的中国文明绝不可能被麦当劳(它如何能与花样繁多、独具神韵的中国烹调相媲美呢?)或《欲望都市》挡住去路。其二,事实上,文化的全球化比美国产品的传播要复杂有趣得多。这一套全球化的机制——不止是全球市场,还包括互联网、卫星电视、移动电话和DVD等全球技术——增大了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文化推介给西方的可能。”[4]可见全球化确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对中国文化而言,也对西方文化而言,既有风险又有利益。因此,在这个不平衡的格局里,强弱的交流与对话、碰撞与冲突会持续进行。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强势文化总也不可能强势到脱离人类文化发展的自然轨道。博厄斯指出:“像文化这样复杂的现象是不会有绝对体系的。”[5]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西方文化的强势已经是一个长久的事实存在。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加速的时代,“文化全球化正在改变民族文化得以生产以及再生产的环境和手段”[6]。中西文化强弱格局的情形不容乐观。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巨大成功反而意味着向西方文化的缴械投降。不过,这也是一种过分的悲观论调。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也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来增强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抗拒同质一体的文化霸权。有着世界最大的民族——中华民族——这个载体的中国文化,又有着儒家“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反者道之动”思想的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巩固,必定会有更大的作为。中国学者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学者和少英对这个概念是这样阐述的:“即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的渗透要有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对于面临全球化浪潮冲击的我国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路向,一定要有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清醒意识,这样才便于处理好同各种‘强势文化’以及‘弱势文化’之间平等的关系。”[7]因此,要交流要对话,有碰撞有冲突,中国文化也自有其求生存求发展的“哲学”。再者,中国文化不是十全十美,西方文化也远非无懈可击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为双方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利在双方。强势文化也需要异质的文化成分来扩展自己,这并非是中国文化一厢情愿的事。

四、21世纪的持久战:在博弈中共存,在共存中博弈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政治的极端不对等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是在一种现实的、不平衡的格局中矛盾运动的。21世纪,尽管中西文化的强弱之势会对其矛盾运动产生实际的负面影响,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碰撞与冲突会一直延续。这是一种对话与冲突的跨文化交流的机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它不会通向文化吞灭或同质一体,或许会通向形成新的文化格局,打破这种不平衡的格局。因此,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碰撞与冲突的现实出路是:在博弈中共存,在共存中博弈,这也是文化发展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吴易凤.全球化的性质和利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4):9-13.

[2] 宏量.经济全球化观察[J].当代思潮,2000(3):15-20.

[3] 汤一介.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M]//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

[4] John Tomlison.21世纪的全球化与中国角色[EB/OL].[2014-02-21].丰帆,译.http://finance.sina.com.cn.

[5] 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96.

[6] 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M].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58.

[7] 和少英.全球化与海外民族文化发展的启示[M]//中华孔子学会,云南民族学院.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2-43.

猜你喜欢
强势格局全球化
江冬秀 贤惠也可以很强势
内强外弱共撑美元指数延续强势
新旧全球化
格局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全球化陷阱
机器人强势来袭
小人物的大格局
"强势妈"会给家庭带来怎样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