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颈段夹脊穴治疗突发性耳聋31例临床观察

2014-03-14 08:4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21期
关键词:夹脊内耳突发性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吉林 延吉 133000

突发性耳聋( sudden hearing loss,SHL)是指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其发病原因不明确,发病机制复杂。以单侧或者双侧听力在瞬间、几小时或几天内突然下降,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为主要表现,耳聋或轻或重,重者全聋,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及眩晕、恶心、呕吐。青年及中老年均可发病。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并且电脑、手机、MP3等多媒体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用耳机的频率和时长明显增高,近些年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愈发年轻化发展[1]。据调查,发病率每年已达到每年5~10 万人[2],一旦未能及时积极治疗,可导致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外突聋发病率为1.70%,我国为4.86%[3]。笔者采用针刺颈段夹脊穴治疗突发性耳聋,并设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4例,女17例,平均年龄(39.90±12.60)岁,发病天数(3.35±1.42)d;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40±12.17)岁,发病天数(3.53±1.68)d。两组性别、年龄、发病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2006)[4]。①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②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③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④可伴耳鸣、耳堵塞感。⑤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⑥除Ⅷ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1.3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选取颈部C2~C7夹脊穴,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毫针(规格:0.27mm*15mm)针刺,针尖向脊柱方向,与脊柱呈25°~30°角进针,进针深度为0.5~1.0cm,并配以中渚穴,直刺0.5~1.0cm,留针25min,间隔10min给予捻转刺激,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②对照组:选取耳门、听宫、听会穴,并配用中渚穴,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毫针(规格:0.27mm*15mm)针刺,直刺0.5~1.0cm,留针25min,间隔10分钟给予捻转刺激,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

1.4 观察内容 就诊时全部患者进行耳鼻喉科查体,于治疗前进行纯音测听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并且进行影像学检查(头颅及内听道CT,MRI)以排除其他颅神经疾病。治疗4周后复查纯音测听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1.5 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2006)[4]疗效分级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电测听结果进行疗效评价。①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②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③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以上;④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两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椎-基底动脉系血流速度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BA、PIC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内VA、BA、PICA血流速度比较,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间VA、BA、PICA血流速度比较,治疗组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椎-基地动脉系血流速度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观点。目前多认为与内耳供血障碍、病毒感染、膜迷路破坏、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代谢障碍有关。笔者更倾向于本病的发病机制与内耳血液供应有关。内庭动脉是内耳的主要血供来源,是椎动脉单一的末梢动脉,缺乏侧支循环支持,故对血流动力的变化极为敏感。当各种原因致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及血管痉挛时,内耳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水肿、酸碱代谢紊乱,最终使内耳神经末梢感受器受损导致突聋[5]。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颈段夹脊穴深部及附近有椎动脉、颈部重要神经走行,如颈交感神经、枕大神经、枕神经、脊神经后支等[6]。颈部肌肉功能经颈部夹脊穴的刺激得到改善,各种因素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得以减轻,调整椎动脉的血流速度,使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得到良性调整,从而改善脑干中的网状结构、前庭神经核区和内耳的缺血,使听力得以恢复,改善耳鸣和眩晕等症状。本研究采用针刺颈段夹脊穴治疗突发性耳聋,结果显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听力。

综上,采用针刺颈段夹脊穴治疗突发性耳聋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钟志生.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突发性聋发病的关联性研究[J].临床耳鼻喉头颈外杂志,2008,1(22):7.

[2]潘芳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溶栓治疗突发性聋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40

[3]Heimdal A, Søtylen A Torp H,et al.Real-time strain rate imaging of the left ventricle by ultrasound[J].J Am Soc Echocardiogr,1998,11(11): 1013-1019.

[4]中华耳鼻喉头颅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颅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喉头颅外科杂志,2006, 41(5):325-326.

[5]唐德萍,李吕力,朱秋梅,等.突发性耳聋的脑血液动力学研究[J].广西医学,2012,34(8):987-991.

[6]李洁新.针刺颈夹脊穴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河北中医,2012,34(11):40.

猜你喜欢
夹脊内耳突发性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恐龙内耳的秘密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Otsu法的内耳MRI图像三维快速分割的研究
LDV在耳科学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