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道德教育整体实现的路径选择

2014-03-20 09:55郑香妞
外语与翻译 2014年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因素生态

郑香妞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当战争和暴乱等不安定因素纷起时,人们更加关注“和谐”这个问题,并由此在教育领域出现以此为热点的广泛研究,道德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产生并发展起来。人们期望的道德教育是将和谐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渗透到实际教育中去,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激发人的能动性为前提,实现道德教育的良性循环以及外界系统与道德教育之间的进步和繁荣。在具体实施中,道德教育要用和谐有序的运作来实现教育内部机制的统一,要和诸多外在因素相互运动和配合来实现外部世界和道德教育的功能优化与和谐化[1]。和谐教育就是通过调节教育内部因素,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又将教育融入到社会发展的系统中,让它更加配合、适应、符合社会的需求,以此来保障道德教育的稳定和发展。

一、实现和谐教育的路径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

教育生态学是新兴教育学科,它用生态学的方法和原理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利用生态学为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道德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外延的方式与内容以及教育内涵都发生变化,传统教育模式和思维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需要,用生态学的方式对教育审视应该分为四个部分。

其一,道德教育关于生态内涵的因素。生态内涵就是借助教育和生态学的方法和原理,减少教育的不安定因素,增强教育效果,维护教育系统的协调和平衡。生态内涵是运用生态学审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建立正确的方法论、价值观以及生态观的基础,是对传统教育的合理超越。

其二,道德教育中关于生态结构的因素。生态结构要以道德教育作为中心点和立足点,调控和完善道德教育的发展。道德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教育和调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系统的内部外部环境和关系。道德教育比较复杂,要以被教育者为中心,分析影响受教育群体道德发展的心理、生理、精神、物质等因素,合理展开生态学教育。

其三,道德教育中关于生态思维的因素[2]。在道德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上使用生态思维能够改善教育理念中存在的生态失调、反生态和非生态等问题,反思和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综合性和全面的生态关系来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和思考。传统教育理念要向生态教育转换。

道德教育的生态功能既表现在道德教育能够提升和生成受教育者的素质,也表现在教育的快速发展对相关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同时生态化功能要加强生态观念,创造和谐教育的环境,为道德教育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教育生态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教育生态学为实现道德教育提供新的模式,核心是用生态学方法和理论研究建设道德教育,解决在实施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基础。

首先,教育生态学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对缺失和谐道德教育的原因进行分析。传统教育是固化和单项的方法,难以分析出社会系统、道德教育以及教育系统之间的问题,难以保障教育的实施效果[3]。在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析存在的问题时,要从宏观出发,理清道德教育和社会因素间的关系,发挥和谐道德教育的优势,在实践中找到促进教育改革的依据。

其次,教育生态学对重新定位教育要素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教育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的主体,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家长等。在道德教育中要选择内容、制定目标以提高主体的能动性。运用生态学对道德教育进行定位,以和谐道德教育的思维模式来满足道德教育持续发展的需求。

最后,教育生态学提供实现教育设想的新思路。道德教育是复合性、动态性、整体性的综合体系,利用生态要素的相互作用、要素间应对性的分析以及和谐生态的共生方法对社会环境和教育系统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生态学的探索具有共生协同性、平衡动态性和整体的开放性,三个特性是和谐发展道德教育的新途径。用新的思维、理论、观念让教育生态学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系统论为实现道德教育的整体构思提供途径和依托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任何事物的发展和生存都存在一定系统关系,它们按照不同的层次构成,是拥有一定功能的整体。道德教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的存在是各种相关要素联合在一起的系统。在研究道德教育的和谐性时,要将系统内的各个要素综合考虑和运用,实现教育系统的最大化。不论哪一种系统都与外界有一定的交流。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要交流、开放、取长补短,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要求。道德教育中各个要素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等关系。系统中各个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中,这就决定了系统的动态性。要对现象进行研究,根据变化的条件采取措施,实现在动态中完成既定的功能以及目标[4]。各个要素在运行过程中要彼此协调、让各自的特征成为系统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发展观为实现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提供理论指导

道德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不同的理念,面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去指导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实现素质、能力和关系的协调发展。道德教育要在发展中与环境互动,与自然协调。科学观要以和谐发展为原则,促进教育目标实现。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科学发展观为其提供理论指导。道德教育要对内部各个要素进行规划,对发展和影响教育的因素进行兼顾。科学发展观为道德教育提供策略选择。

二、实现和谐道德教育的路径

道德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核心内容就是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实现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让人通过学习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培养。道德教育要实现文化气质和理性精神的契合,改变传统教育中对人创造性和主动性的轻视,研究出确实可行的发展模式,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

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权力和社会活动,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从道德教育的宏观角度寻找教育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规律开发思路完善道德教育的成效。在道德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要认识教育的有机性以及自身发展的特点,既要考虑内在因素发展的状况和比例,又要兼顾外在环境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观念促进道德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整体推进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本质的要求,对教育内外部系统进行调节达到和谐互动、快速发展的目的。通过调整道德教育的内部机制和作用为系统因素提供动力,让道德教育配和、适应、符合社会的需要[5]。对内部系统和结构进行优化,完善系统内部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实现道德教育的和谐统一。通过道德教育制定循序渐进的管理方法,对内部进行协调运作,完善系统功能。道德教育的运作是促进教育内部各个系统和谐的基础,让教育功能实现最大化。创造多元化、科学的教育系统是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内容。

优化道德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道德教育要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交流实现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的交换,以实现从低端到高端,从盲目到有序的发展。道德教育能够有效运转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人际环境、家庭环境、自然环境等,要通过对环境进行优化,用积极因素代替消极因素,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效果。

道德教育具有双重性,即是独立存在的系统,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用系统论的框架和理论研究其运行的规则,点明道德教育中各个因素之间、因素和系统之间、平行系统和教育系统本身以及社会环境和教育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运行规律,并以此为原则对教育系统进行优化。对道德教育发展的环境、内容、目标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让道德教育系统良性循环高效运作,促进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实现系统间的优势互补合理运作,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整体功能[6]。

三、结语

道德教育根据其内在系统和原则,发展系统内各个因素的相互联系、其作用和结果将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此同时,道德教育受地区和国家思想、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受时代发展的限制,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教育行为。道德教育更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发挥自身优势,来保证其发展的持续性,达到和谐的境界。

[1]金朝洪.构建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的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12-113.

[2]田杨.当代中国两性和谐道德文化的构建[J].学理论,2013(20):89-90.

[3]黄静潇.走向和谐的生命道德教育[J].大学教育,2012(9):46-47.

[4]陈强.道德智慧与和谐班级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48-50.

[5]徐海生.从康德对责任的划分中反思我国道德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7):16-17.

[6]黄月细,葛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民道德教育的诉求[J].社科纵横,2012(8):56-58.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因素生态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解石三大因素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生态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