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2014-03-20 19:22李玉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关怀当事人危机

李玉霞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李玉霞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本文针对人文关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进行探讨,确立人文关怀在危机干预中的核心地位,并把人文关怀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理念,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人文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心理干预原则,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人文关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增加,人际关系日趋复杂,正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其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且日益复杂化。由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出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疾病的发生,已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人文关怀的概念与内涵

1.1 大学生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一般是指人们在面临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重大事件或遭遇重大打击时,由于无法控制自我或调节自我的感知与体验,出现的情绪与行为严重失衡状态。其本质上包含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在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1]。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大学这一特定时期出现的心理危机,当大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应对面临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或精神压力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2]。它不属于心理疾病,只是一种突然的心理生理反应。如果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心理危机并进行及时恰当的干预,就能够帮助个体获得新的心理危机干预技能,进而使其重新获得心理平衡。

1.2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又称危机介入、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其概念最初源于Lindemann和Caplan的实践工作,近几十年来在西方获得很大的发展,是对面临危机的人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其能够在避开危机的同时,进一步适应那种危机而采用的治疗方法[3]。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随时为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遭受挫折或将要发生危险的人提供支持与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是在简短的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涉及来访者的人格矫治问题,具有及时、迅速、有效的特点。

1.3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关怀与科学理性相对应,是对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很显然,人文关怀尊重、关注、呵护人的价值、个性、尊严、自由与发展。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现状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进展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普遍重视和政策推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高校加大了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力度,各项制度和预警方案在逐步完善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已经基本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其次,学生与学校及教师之间信息沟通渠道建设日益加强,如BBS、微博、微信、QQ群。沟通渠道的建设对加强高校信息沟通,强化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心理危机预防方法日趋多样化,目前已有一些颇具本土特色的探索,如在班级或团支部设立心理委员,负责在学生中开展朋辈辅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心理素质拓展活动;通过新生心理测试等途径,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建立严重心理问题学生会商制度,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

2.2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心理危机定位不准确、概念不清,容易将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化或者思想问题心理化,影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成效。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因此也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一体化。其次,专业队伍亟待建设。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辅导员是主要力量,但是,高校辅导员毕业于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很少,专业知识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心理干预工作的成效,有的辅导员甚至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方法都不了解。所以,我国目前缺乏一支数量和质量都符合要求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队伍。最后,社会支持不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常常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化解其心理危机不是依赖单一的心理咨询手段所能奏效的。所以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时必须鼓励和帮助学生寻找周围资源,与学生所在院系、同学和家长沟通并取得其配合,完善学生的支持体系,但是很多高校没有搭建充分开展这项工作的有效平台[4]。

3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与实施方法

3.1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

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将其引入心理危机干预领域,是危机干预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心理危机干预以人为工作对象,涉及人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首先,心理危机干预要依靠人。心理危机的干预者借助专业知识、技能为当事人提供心理援助,并通过个体的内在力量和自我接受程度,在内外综合作用下,使当事人化解危机。显然,干预者与当事人是危机干预的最基本力量。同时,社会支持系统(由家人、朋友、同学等构成)的力量也非常重要。其次,心理危机干预是为了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为防范或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危机、维护学生健康。这是危机干预存在的价值基础。所以一切工作都应立足学生而展开。最后,心理危机干预生成人。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化解心理危机、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更关注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生命价值重构和人生意义追寻。通过心理援助,实现当事人心理自助是危机干预的最终目标。

3.2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实施方法

人文关怀的形式之一就是心理疏导,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内心的和谐,从人性角度来实施人文关怀。因此,人文关怀理念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人文关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实施方法如下。

3.2.1 努力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将人文关怀贯穿危机干预全过程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此,高校要想构建一个科学、有效、可行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教育氛围,将人文关怀贯穿于预防性、紧急性和巩固性危机干预全过程中。

在预防性危机干预中,人文关怀包括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有效防范危机发生并弱化其影响;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使其了解、识别、防范和应对心理危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对班主任、辅导员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危机干预培训,提高危机防范意识和危机干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学生社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强调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5]。在紧急性危机干预时,首先,干预者要注意:心理援助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当事人的接受程度,因此,一切危机干预要“以当事人为中心”;其次,危机干预短期目标是帮助当事人修复心理创伤,纠正心理失衡,长期目标则是使当事人心理成长、人格完善和幸福生活,危机干预要立足于长远发展,解决当下问题。在巩固性危机干预中,人文关怀包括通过科学评估对干预方法和策略作出相应调整,以增强危机干预的实效性;通过跟踪、随访,及时把握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防止危机反复出现;建立当事人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既是当事人恢复社会功能所必需的外部环境,也是及时了解其心理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胸怀。

3.2.2 构建一支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的教师队伍,建立人文关怀平台 我们要想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就要建立一支具有人文素养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里应该有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干部等,让他们形成合力,起到团队教育作用。工作队伍的人文关怀素养是指作为干预者对当事人权利、需求、尊严、人格、价值和意义等的关心与关注,是干预者能否开展危机干预的关键因素。干预者在对人的根本看法上应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具体来说,干预者要相信当事人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有能力去调控、解决自身问题,是一个积极能动的独立主体。干预者的根本任务是以当事人为中心,帮助当事人认识、挖掘自身优势和潜能,始终立足于当事人的心理发展,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立场,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坚持当事人“生命第一”原则,从当事人实际需要出发,维护当事人的人格尊严,肯定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关注当事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干预者在职业操守上,应做到热爱、平等、尊重和保密等,要对当事人充满爱心,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理解和接纳,把当事人放在平等位置,并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尊重当事人的隐私、人格、尊严、意愿和权利等,为当事人保守秘密,不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人文关怀平台建立的意义,就是要促进师生间、学生间交流沟通,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或者情感困惑,引导他们走向理想和光明,重拾阳光心态。将学生常用的QQ群、微信、微博作为交流途径,让所有学生管理人员学会熟练使用这些工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高校还应该健全学生服务体系,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咨询、服务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3.2.3 注重社会需要与尊重个性相结合 高校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原则时,要尊重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个体的需求,应努力把个性差异作为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出发点,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首先,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特殊的利益需求,即使是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段,其利益需求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从当事人具体情况出发,在综合考虑其个性特点、心理需求、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危机严重程度等诸多因素后,采取恰当方法,为当事人提供强有力的危机干预措施。同时,还要满足不同阶段个体的心理需求,如大一适应困难,大二情感压力,大三学业压力,大四就业压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事先进行预防性危机干预。其次,人的成长不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而且是一个自主、自觉、积极能动的创造过程。人是主观能动性的存在物,人的主体性是人存在的根本力量。为此,“以人为本”的危机干预要以当事人为中心,将当事人视为干预的行为主体,注重发挥当事人的主体作用,使当事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危机干预中来。此外,高校还应关注那些特殊学生群体,比如大一适应不良学生群体、突发事件波及的群体、性格内向的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等,本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沐浴在人文关怀的温暖阳光之下,进而提高其抗压能力。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再次强调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研究人文关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整合多方资源增强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危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Kanel K.Manual to Accompany 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 2Ed[M]. Brooks-Cole:Pacific Grove CA,2003.

[2]黄锡榜.人文关怀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4):19-20.

[3]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8-92.

[4]王群,刁静,林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88-92.

[5]朱美燕.实然与应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研究,2013(4):79-83.

G448

A

1671-1246(2014)23-0153-03

注:本文系2013年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项目(2013-GM-LMC04);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qn-448)

猜你喜欢
关怀当事人危机
我不喜欢你
什么是当事人质证?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危机”中的自信
当事人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