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彭不如林 勇林不如彭

2014-03-21 10:19金一南
领导文萃 2014年6期
关键词:宠儿林彪黄埔

金一南

有些人说大智才能产生大勇,彭德怀是反过来的,大勇产生大智。

1928年9月,红五军取消团、连番号,编为5个大队和1个特务队。在3个多月的转战中,部队减员1000余人,意志薄弱者或投机者也相继离队或叛变。一大队队长雷振辉在彭德怀集合部队讲话时,突然夺过警卫员薛洪全的手枪,瞄准彭德怀就要开枪。

在众人皆惊呆的千钧一发之际,新党员黄云桥一手扳倒雷振辉,一手拔枪,将雷振辉击毙。

彭德怀面不改色,继续讲话。他说:“我们起义是为了革命,干革命就不能怕苦、怕流血牺牲,今天谁还想走,可以走。”又说:“就是剩我彭德怀一个人,翻山越岭也要走到底!”

一声号令出发,无人离队。彭德怀这种镇定自若的气概,非一般人能比。

大革命中共产党人最恨的,除了蒋介石,便是何键。蒋介石反共最著名的是“三二零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何键反共最著名的也有“五二一马日事变”和六二九通电“清党”。

当时各省之中,唯何键在湖南设立“铲共法院”。何键甚至还专门派人挖了毛泽东的祖坟。

如此一个反共的凶神恶煞,却被彭德怀弄得魂飞魄散。

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猛攻长沙。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何键在城内出示布告,“市民住户不要惊慌,本人决与长沙共存亡”,并亲到城外督战。后来见红军攻势如排山倒海,湘军溃兵似洪水决堤,想逃跑时两腿软得连马背都爬不上去了。何键率兵3万,被彭德怀的8000人击溃,俘去4000多人,还丢掉了省会长沙。何键几乎精神崩溃,猫在船舱里,见到岸上有胸系红兜的进香人,也以为是彭德怀的部下,连连惊呼红军追来了,随从再三劝解也不能稍安。

对敌斗争狠、毫不留情,是彭德怀一大特点。红三军团善于攻坚,善于打硬仗,在恶劣条件下也具有坚强的战斗力,无一不打上了彭德怀的烙印。哪一个国民党将领,也没有被他放在眼里。对彭德怀来说,爱他的、恨他的、敬他的、毁他的都应记住这句话:本色最无敌。

彭德怀与林彪相比较,说勇林不如彭,说谋彭不如林。彭德怀是一团烈火,一团从里烧到外、随时准备摧枯拉朽的烈火;林彪则是一潭水,一潭深不可测却含而不露的静水。

林彪善思,善战。彭德怀由勇生智;而林彪则由智生勇,从带兵伊始,他就与“主力”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6年12月,林彪曾对自己红军时期的作战指挥做过一个小结:

一、要勤快。二、要摸清上级的意图。三、要调查研究。四、要有个活地图。五、要把各方面的问题想够、想透。六、要及时下定决心。七、要有一个很好的、很团结的班子。八、要有一个很好的战斗作风。九、要重视政治,亲自做政治工作。

当然,若以为以上9个“要”便是林彪指挥特点的全部,就错了。数到第9个“要”的林彪偏偏漏掉了一个极其关键的“要”:要面对失败。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林彪刚刚担任二十八团团长,初战顺利,下山后便首先歼敌一营,突破封锁线,不费一枪一弹占领大余。但很快便在小胜中露出破绽。

如同他在第一个“要”中所说,“一个军事指挥员,他对住的村子有多大,在什么位置,附近有几个山头,周围有几条道路,敌情怎么样,群众条件怎么样,可能发生什么情况,部队到齐了没有,哨位在什么地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置预案如何,都不过问,都不知道。这样,如果半夜三更发生了情况,敌人来个突然袭击,就没有办法了”,但他偏偏没有做到这第一个“要”。

赣敌李文彬旅悄悄逼近了大余城,攻势是突然发起的。二十八团在城东的警戒阵地被突破。“到那种时候,即使平时很勇敢的指挥员,也会束手无策,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结果变成一个机会主义者。”林彪就成了这样的“机会主义者”,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兵败如山倒”。

正是这些挫折使他放弃了个人的一切兴趣与爱好钻研军事。萧克将军回忆说,林彪喜欢读兵书,《曾胡治兵录》和张乃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他都读过;红军打下龙岩后缴获的国民党政府1928年颁布的军队操典,林彪不但自己看,还选了一部分刻蜡版印发给大家看,最后干脆把干部集合起来,带领大家实际操演。

林彪的野战精髓归结为两个字:运动。他指挥的部队以运动神速、善于奔袭、飘忽不定为特点。运动是其指挥艺术的核心之所在。林彪忌固守,尤忌双方重兵相向的固守。这一点使他与彭德怀区别很大。伏击,特别是出其不意的伏击,对他来说不是等待的结果,而是运动的结果;他的战机,几乎全部在运动中创造。他指挥的部队的行军速度,接敌速度,扩张战果的追击速度,在红军中首屈一指。

由此引发许多传奇故事。例如说林彪在黄埔学校成绩优秀,深受一些教官青睐,被同学们称为“军校之鹰”。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也在其《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林彪在著名的广州黄埔军校受训期间,也曾是蒋介石和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布柳赫尔的宠儿。”

但却没有任何人能够为这些传说拿出可信的证据。

“军校之鹰”、校长“宠儿”之类的词,比他更合适的人比比皆是。他的军事基础得益于黄埔,但他日后真正的军事造诣,则几乎全部来自红土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战争实践。

林彪不是黄埔军校的产物,而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产物;他不是军校的宠儿,而是革命战争实践的宠儿。工农武装割据给他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在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实战场所,终于得以施展他在卷面上难以施展的野战才华,这位黄埔四期生在红土地上与他的校长蒋介石、教育长何应钦、管理部主任顾祝同、战术教官刘峙、第四期炮科大队长陈诚、学员队区队长蒋鼎文,展开了一场生死战斗。胡宗南、李默庵、杜聿明、郑洞国、陈明仁……这些黄埔一期学生,也先后在各个战场成为林彪这个黄埔四期后进的对手。

最终,他们都不是他的对手。

(摘自《心胜》)endprint

猜你喜欢
宠儿林彪黄埔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短视频因何成了宠儿?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