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保护
——以河北省为例

2014-03-22 23:43迟明莉徐英微
关键词:竞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迟明莉 徐英微

(1.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2.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保护
——以河北省为例

迟明莉1徐英微2

(1.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2.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古老、质朴、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逐渐萎缩甚至消失。面对文化的延续性与突变性问题,以河北省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对影响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的因素进行分析,阐述将少数民族体育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路径,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省历史悠久,不仅拥有大量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河北”的必然要求。少数民族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其正面临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之危机。因此,应立足高校这一教育主阵地,依托高校硬件条件、师资力量与科研能力,促进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一、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已挖掘整理近千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竞技体育等各种因素冲击下,继承发扬出现断层,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传,后人只能重新挖掘整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每4年举行1次,除各省市传统优势项目外,难有创新与突破,很多项目已到消失边缘。

(二)河北省高校传承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河北省有各类高等院校90余所,其中体育类院校仅有河北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人才培养已形成完整体系,设有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传统体育养生等专业主修方向,每年向社会输送数百名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各高校课外群体活动开展与赛事仅限于武术、毽球等单项赛事,说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中普及程度较低。

本研究试图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科研体系,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系统、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使高校成为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阵地。

二、河北省现存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这一界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

我国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先后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共518项,划分为十大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第二批和第三批将“杂技与竞技”改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河北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共有23项(见表1)。其中沙洲藤牌阵、邢台梅花拳、沧州武术、吴桥杂技、太极拳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地区类别众多,共14项,占全部的60.9%,邢台地区4项,邯郸、衡水、保定、廊坊、承德地区各1项。

三、影响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的因素

(一)社会世俗化转变的影响

作为与宗教化、准宗教以及禁欲主义相对应的现象,世俗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原生态、超自然信仰以及与此关联的事物对社会的影响逐渐趋弱,人们逐渐趋向于现代化、理性化,更加重视对社会事物的参与。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反映出社会成员总体新的价值取向。原始人类常祈求神灵庇护,兼有艺术和体育两种性质的舞蹈,便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关联[1]。如原始社会的狩猎舞、娱神舞等,都是原始人崇拜神灵的一种舞蹈;类似的还有纳西族“东巴跳”、彝族“摔跤”、基诺族“大鼓舞”和“攀云梯”、傣族“划龙舟”、土家族“摆手舞”,以及黎族“打柴舞”等等[2]。发展到后来,传统祈福活动与大型礼仪活动中常有的舞蹈、角力、竞技等内容,皆包含民族传统体育因素,这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宗教与社会活动日益清晰化,身体活动逐渐从祭祀活动中分离出来,人们开始有目的地利用这些身体活动进行健身、娱乐和竞技。由此,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变化,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去宗教、超自然现象的信仰依托,逐渐淡出甚至消失。

(二)西方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的冲击,民族体育传承的断层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同时也受到西方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的不断冲击。尤其是少数民族体育,由于其“原生态”特点,难与单一化、标准化的全球商业文化抵抗,易迅速衰落。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传承人多数生活在农村,受当时条件的制约,大多口传身授,没有具体文字和图片资料。失去了动态传授,民间习练者难以真正了解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其文化特性也不能真正融入习练者的思想,内化为民族个性,许多文化特性也因此流失。

(三)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匮乏,训练方法落后

全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引起重视,政府也有多项保护措施,但是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仍十分匮乏,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是一个从国家到地方都普遍存在的问题,阻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必须吸引懂体育、爱体育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

训练方法落后,也制约传统体育发展。民间体育传承者长期的自悟习练,致其不易接受新技术、新思想,先进的训练方法不能及时借鉴、引进。过时的训练指导思想和方法传至今日,已不能满足发展要求。

除以上因素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还比较薄弱,一些地方对民族体育文化仍有偏见,现代体育竞技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加速解体的因素之一。

四、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少数民族体育进入高校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感,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可改变现有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给高校体育课程注入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引入实际教学与训练项目相关内容,使大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配合技术教学,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技术。教学中将技巧、娱乐、艺术观赏融为一体,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也更符合社会体育发展需求。

少数民族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不同,其中蕴含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能够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在我国高校全面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观念尤为重要。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大部分是以西方竞技体育的教学思想为主导,易致体育教学陷入误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少数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建立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的必然要求。

五、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保护

(一)挖掘高校少数民族体育的教育功能

民族体育文化包含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审美观以及行为模式,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防病健身、修身养性、调节身心、陶冶情操等功能,注重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提高少数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为提高少数民族体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应对高校民族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使高校民族体育教学有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体系。现今对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工作的评价是一个比较薄弱、易被忽视的环节,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可量化、有等级、有目标、可操作的评定体系和运行机制。此外,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增设具有趣味性和健身性的民族体育项目,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项目知识的普及。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体育项目,突出少数民族体育的特色,并加大对高校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推广、普及、继承[3]。通过校园媒体、民间交流会、民族运动会等媒介,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三)保护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人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多属于“无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强调所有文化形式的内在意义,保护客体是传承者个人或传承群体创造和保持其文化意义的实践、表演和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知识、技能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民族传统体育大都属于土生土长的草根文化形式,本地民族群体一直是这些体育文化的拥有者、保护者、传承者、受益者。必须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否则随着传承人民族体育观念和技艺的消失,留给后人的将是难解的文化遗产。因此,要鼓励本地民族群体传承民族体育技艺,并做好记录保存之辅助工作。

(四)加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开拓

民族体育文化中蕴藏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潜力[4],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将成为新型旅游方式。因此,必须加强体育旅游市场的开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民族和区位特色优势。例如,臂挂拳、燕青拳、太极拳、梅花拳等项目,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地方特点,能激发国内外游客的兴趣,从而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五)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在众多民族地区,现代体育文化教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兴趣趋弱。因此,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具有少数民族语言特色的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知识;鼓励大学生参加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参观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遗址;组织大学生进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展演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情感,以及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自豪感,促其投身到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建设[5]。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点是非竞技化,竞争性处于次要地位,更侧重于娱乐身心、强身健体。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应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适当结合,创新和继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并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民族化、群体化、多样化、地域化的发展需求,而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是,体育教学大纲竞技项目较多,无法满足全体学生运动参与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在西方竞技体育占主导的高校体育教育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将弥补现存不足。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为此,必须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挖掘与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高校中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打破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局限性,突出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对于濒危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非物质遗产而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真正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1]黄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8, 28(8).

[2]翟金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

[3]郭海侠,霍红.云贵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9(4).

[4]哈正利,王平.试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4).

[5]徐英微.秦皇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挖掘与传承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3(10).

G807.4

A

1672-3805(2014)03-0111-04

2014-03-14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河北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传承研究”(13455718)

迟明莉(1974-),女,东北农业大学体育军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竞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竞技精神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