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动态致变因素分析

2014-03-25 01:24郭兰兰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硕士设置理论

郭兰兰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学术研讨会,是“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项目(简称项目)中期阶段的重要学术活动。该项目先期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是采集全国各个主流院校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数据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做参数化处理,以便进行量化比对分析。这样的处理和分析过程需要非常专业化地对目标专业(钢琴、声乐)课程设置进行“功能性分析和专业性评判”。项目目前进程过半。就该项目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阶段性成果以及后续科研工作进行充分的论证、学术问题的探讨、交流与评判,是保证该科研项目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持续性和实用性的必要步骤。项目组通过两年多的科研工作,完成了数据采集的方法、数据各个阶段的筛选、整理和分类、各门课程的功能与特性、国外专业硕士教育信息采集的方案制定、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问卷信息的整理、归类和数据统计等等工作和阶段性成果。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听取建议,验证方向,拓展资源,保证项目的后续工作达到预期的成果。同时,通过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总结,我们认识到,如果将“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研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行下去,就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作为更深一步的学术指导方针。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们也希望得到与会相关专家的指点和帮助。

1 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在研讨会的筹备阶段,首要问题就是甄选参会专家。我们希望与会的专家仍然工作在两个专业教学第一线,副教授以上职称,硕士生导师资格、持续对专业中课程设置相关的课题发表科研论文并且具有相当的理论研究价值、教学经验丰富,关注教学改革和对课程设置、教学法有自己独到见解。对国内外教育科研的发展动态具有敏锐的嗅觉。明确了会议目的,我们对候选专家的学术背景、专业特长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和近期的科研成果文章进行仔细认真地筛选。

基于对项目工作进行“分析、论证”和课程设置理论进行“研讨、交流”的目的,我们这次研讨会的议题定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研究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在这个框架限定范围内,与会专家将就“专业型硕士的定位”、“招生、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系统化和标准化”、“课程设置研究的指导理论”、“课程设置的动态致变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交流。就以上会议议题,我们事先有针对性地与专家们做了沟通,并计划根据现场研讨的进展状况,适当安排会后小范围的深入研讨,力争就课程设置的学术议题充分交流、相互了解。通过这次专题研讨会,建立长期的学术关系并探讨共建学术专题研讨平台的可能性。

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解决的问题和阶段性成果介绍之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选择艺术硕士课程设置作为研究课题,是选中了一个指标性的问题——课程设置反映了对艺术硕士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的基本认识、实施培养目标的规划、硕士培养的传承与创新的体现、以及课程规划本体性质等一系列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为什么教这些”和“怎样教这些”的问题。其中,课程现象本身的问题正是课程论理论的研究目标。它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和组织规律。同时佐以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课程设置经验和研究成果

与会者认为,“项目”用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判断,或是得出结论,或是发现新的问题,或是印证教学过程中的猜测。不论是哪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数据对比和运算结果,都会尖锐地触及到艺术硕士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实质问题,并且引出了“课程内容的完善”和“怎样组织这些内容”的思考。

有专家进一步说明,课程设置的研究整体形态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静态形态,一是动态形态。所谓静态形态就是成形的物质:课程内容、教材、教辅材料等等。所谓动态形态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外部致变因素阻碍课程原态实施。该项目获取数据这个时间节点非常重要,在我国艺术硕士教育发展史上一个一个大的横向截面数据。不断地以固定周期做这样的截面数据采集,就将形成一个纵横双向的大型数据库,为静态形态和动态形态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数据采集平台。

艺术硕士教育的课程研究方法,不应止步于对实践工作的总结、调整、经验教训反思。这样往往会导致对前期工作的单纯否定或是简单的课程门类和课时的增减这样表面的整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课程论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相当丰厚的理论成果和指导实践的经验。应用课程论的成果,是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课程设置实际问题为目的,解决课程自身的功能与规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与这样的理论研究成果平行发展的是项目的研究方式——利用源于现实的资料和数据,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对理论成果加以验证、补充,找出具有普遍性、适用面宽的规律,继续进行实践应用的检验工作,推动课程设置发展、完善。

比如,现在已经有一些将课程关系做数学建模进行量化分析的论文。将几门课程的分数、学生成绩的差异显著性和课程之间关联关系进行参数化:成绩平均值、及格率、优秀率、差值范围等等,从学生学习成绩的角度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该项目分两个层面对课程设置进行数据采集和调查问卷的分析,为后面的数学建模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通过跨学科的量化参数分析研究方法,针对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问题进行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研究,是基于教学实践的基础,运用统计科学的方法,试图揭示出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中凸显问题的实质和规律。这样的定量分析与理论思辨的定性研究相辅相成,也正是西方课程论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

从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中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促使对课程设置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导致了课程论理论研究的需求。这样的思路说明我们进行课程论的研究走的是一条“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科学方法之路。仅仅注重实践中的成果而对发生的问题缺乏理论上的总结,容易误入不断反复实践而缺乏科学归纳与合乎逻辑判断的歧途。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研究呼唤课程论理论的出现;而“项目”这样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第一手实验数据的采集,除了能够为理论研究提供详实、真实的资料,还能为理论研究提出更加前沿的科研问题。

建立起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联研究,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也是课程论中课程设置研究的另一个方向。西方课程论的研究已经把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作为常态研究的一个方面: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虽然是不同的两个研究领域,但是在教学效果、效率的科研语境中,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方式不可能各自独立地解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课程论研究仍旧存在着以理论思辨、逻辑推理为主要方式的研究方式,缺乏对源于教学实践的问题进行理论论证和总结归纳。这样的“证实”研究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置研究方法。“项目”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艺术学科建设和体系的发展,迫切需要课程论理论的指导和成果应用。这种理论和成果对于课程设置的价值体现在体系化、规范化地处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实践科研活动组织材料、梳理探索头绪;将课程实践的研究材料依据理论成果构建研究框架。在教学实践总结会产生很多概念性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就是理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结论性的理论进行推理演绎,与实践经验相对照。

2 影响课程设置的其它致变因素

后期获得艺术硕士教育资格学校的课程大都参照国内先行获得艺术硕士培养资格的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经验,结合本校师资和教学的传统等具体情况设置。提高演奏实践课程的比例是一个明显的做法。

课程设置除了相关课程论理论研究之外,生源质量、教学理念、考核标准、表演实践的机会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和意外,都会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衡量课程设置效果的因变量,导致课程设置的初衷与教学实际效果产生差异。这样的因果关系也必然是研究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艺术演出团体和校内公开音乐会的机会。缺乏最终艺术表演实践的检验,就不可能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有一个准确客观地评价。有限的教学资源阻碍了教育计划的实施,最终不能完成培养目标的任务。

当前艺术硕士课程和教育的问题,体现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艺术实践的教学有别于其他理论课程。它的个性化强,经验性强,即兴性强,活动性强。所以,为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更依赖与科学的研究手段做广泛的实际调研。项目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既有国内教学一线数据的分析,又有中外课程设置理念的差异比较,相信在项目结项时能有一个新面孔的结论。

课程论的研究范围既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涵盖课程实践。影响课程设置形态本身除了自身反映出的问题由课程理论解决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动态的致变因素。研讨会在探讨影响课程设置实践效果的问题时,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广泛听取来自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专家们的经验、判断和建议。

在课程设置的实践中,艺术专业需要体现出个性化教学方案。由于招生环节的条件限制,新生的专业水准与预期的有差距。有些专业甚至很难达到原课业要求。此时如果仍旧执行既定的课程教学方案有很大困难。教学个性化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性格的体现,这里异化成为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水平。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量体裁衣的教学计划。关键是应该解决如何制定这个量体裁衣计划的问题。

课程设置的建设的周期应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以便于总结完善,并且与课程设置的科研交流建立关系。相对来说,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学硬件条件和就业需求等致变因素的变化周期相对要长,这为我们考察、研究和完善课程设置留有相对宽松的时间。

如何区别以表演能力提高为目标的艺术硕士与原理论硕士的毕业考核论文,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论文是从理论上考察学生的知识状况,这一继承下来的传统方式如何灌注进新的内容并且与培养表演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考察——毕业音乐会契合,需要厘清两者的关系。一些学校具有长期重视理论研究的传统,专业型硕士的结课标准高,考试严格,需要大量的时间完成,挤占了实践课的课后练习时间。毕业考核中对论文极为看重。

艺术硕士结业,应该以毕业音乐会为核心。毕业论文的内容应该围绕毕业音乐会的演奏做文章。比如:曲目的选择、表演风格的把握、自己对表现整体的认识等等。不能动摇这个基本原则。欧美大学中的艺术教育课外内容极其丰富,为学生展示和实践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对延伸课程的学习和外部世界的交流、拓宽眼界极为重要。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课外演出交流活动也很丰富。如果能够建立起一套国内或者同城校际艺术交流机制、专业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就会最大限度地共享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完善艺术硕士教育的体系。

此外,鉴于目前的客观条件,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出口”和“入口”的动态影响。出口,是指毕业生的水平是否能够达到社会的要求,也就是教育部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进口,是学生生源的质量。课程设置不能脱离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这个困惑还体现在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区别上。这样的困惑必然反映在课程设置上。从各方面看,课程设置存在不断完善的空间。

3 课程设置的探讨交流内容的几点思考

(1)艺术硕士本身就是学习西方国家音乐艺术表演专业高等级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产物。目前中国的艺术专业硕士教育已经逐渐步入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分类轨道。招生、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都趋于系统化和标准化。艺术硕士是高级艺术专业型表演人才,必须配套专业型规范化教育。课程设置必须从规范化、系统化和学术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国外成功的课程编制、设置及相关研究理论的成果和经验与我国的艺术教育实践相结合。

(2)课程设置研究的指导理论方法之一是从课程论的方面入手。课程论又分为学科课程论和综合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论针对音乐专业各个学科的建设进行归类、解构和课程构成的必要性研究;综合课程论注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按照目标课程发展的自然脉络及其内在的关联性组织教材。音乐艺术教育各个学科都会成为理论研究构成元素,对除了音乐专业之外的其它必要课程也研究的目标。这些课程包括所有文化素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挖掘、社会实践能力的塑造等综合课程论的研究;活动课程论基于一切知识都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真正纽带,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切教学的课程设置以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

(3)关于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归类。目前的专业课、选修课之间缺乏明确清晰的关联关系。各科课程的功能缺乏一统的规划,相互关联性和可替代性非常薄弱。这样就弱化了学分制的实际意义。

(4)课程设置中的教材是一个短板。我们的科研项目需要严谨的理论作指导;“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研讨会肯定了我们的科研手段和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一定会为我国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做出贡献。

[1]郭兰兰,孙德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量化分析的可行性[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93-97.

[2]颜锐.关于视唱练耳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2):33-35.

[3]周国安,王爱华.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师范特色: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3-77.

[4]齐菲.美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特点及其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11):125-127.

[5]周怡.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对应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1):63-64.

猜你喜欢
硕士设置理论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