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击球过程中注意指向调控的整合理论初探

2014-03-25 05:46周洪松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来球网球球员

周洪松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56)

李唤春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653100)

网球运动是一项通过控制自身动作来控制球拍并进而控制击球的运动。个体对自身动作的控制无疑是完成控球任务的根本。从注意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击球过程中个体至少需要完成2个任务,即控球任务与动作控制任务。其中,动作控制的目的就是围绕有效控球使一系列肢体动作按照合理的方式运动。换而言之,控球与控制动作应该是合二为一的整体。单纯地注意控球将使技术的规范性失去意义,单纯地注意动作控制则又将使规范的技术成为空谈。然而,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在极短的时间内,个体无法将有限的注意资源合理地分配或及时地转移到每一个肢体动作的控制以及相应的控球任务之上,这意味着控球与各动作环节的控制之间存在着注意资源相互占用的矛盾。从情境与任务的角度看,即便个体可以始终使用某一特定击球技术来完成所有的击球,但网球的击球技术属开放性动作技能,每一次的击球几乎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挥拍动作都必须与当时的情境与任务相适应。也就是说,击球动作的控制在动作一致性与适应性方面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为此,笔者从行为效果假说以及有关动作控制理论的辨析入手,对网球击球过程中应如何调控注意指向以达到最优化的动作控制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1 动作控制理论对注意指向调控的提示

以行为为基础的动作控制理论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揭示管理人类协调动作行为的法则和原理。依据特定运动指令侧重点的不同而区分,动作控制理论主要有2类,即动作程序论与动力模式论。其中,前者强调协调运动受控于中心部分的动作图式下达的运动指令,而后者则强调协调运动主要受控于环境特定的运动指令,是人与环境和任务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动态自组织行为[1]。

1.1 动作程序论

动作程序理论中,最普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施密特的图式理论。按照该理论的解释,一般动作程序是控制运动技能的中心机制,是储存在记忆中的一类运动的固有特征。当某击球技术需要得以表现时,经大量练习而形成的储存着特定情景下管理该击球技术的特定规则的动作反应图式便将该击球技术的一般动作程序提取出来,并根据环境与任务特点为其附加上特定的参数值,以使肢体各环节不仅能够以符合这类运动固有特征的方式按计划运动,而且也能在非固有特征性的动作方面表现出对环境与任务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动作图式在球员完成击球的过程中起着选择、发动、校正击球动作的作用[2]。

由于网球的挥拍击球过程极其短暂,球员几乎不可能根据反馈信息在此过程中对挥拍动作加以修正,因此前馈控制就成为网球挥拍击球动作控制的主要方式[3]。换而言之,球员能否根据环境与任务对动作以及来球实施有效控制主要与击球前的准备有关。当球员选择的击球技术与环境任务相适应时,当击球位置与击球步法的选择适合该击球技术的使用时,当引拍动作不仅利于保持该击球技术的固有特征,而且与环境适应有关的控制参数相配套时 (如依据来球特征调整引拍的节奏以及重心、拍柄和拍头的高度),球员只需适时的启动该运动程序,击球动作便可自动完成。既然如此,球员在击球过程就应该对移动、选位、击球步法、引拍等准备性工作加以特别关注。当然,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运动程序完美的基础之上。

1.2 动力模式论

动力模式理论是针对动作程序理论中动作技能控制的记忆基础表征的重要性提出的。该理论指出,当某种情景具有一定的条件特征时,就会出现肢体运动的特定模式。这样,运动的协调模式就不是由动作程序特定的,而是在情景条件和肢体动态特征的形成中进行的自组织。而协调运动的自组织作为协调结构,是神经系统所控制的行为单位,是特定的功能性肌肉与关节的配合模式,既可以是固有的,也可以通过练习形成[1]。

网球击球技术属于精细而复杂的开放型动作技能。在完成击球的过程中,球员几乎无法保证在完全相同的击球点上以完全相同的动作完成每一次的击球任务,即使其准备工作已做得相当出色。这一特点一方面对球员前馈控制的精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球员具备很好的自组织动态适应能力,以便在不同环境下根据不同任务对挥拍动作做出合理而及时的调整。由于协调结构特指那些具有某类固有特征的肌肉与关节间的配合模式,因此,在环境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运用任何网球击球技术时,球员的挥拍动作均可在保持该技术固有特征的基础上表现出或多或少的不同,即依据不同来球与任务自动地表现出一定的动态适应能力。球员对不同情境与任务所表现出的动作适应主要体现在击球技术非固有动作的变化上,而控制则主要体现在击球技术固有动作的保持上。为此,击球技术的固有动作特征就理应成为球员在挥拍过程中控制其动作时的注意焦点。

2 对行为效果假说的再理解

行为效果假说认为,按照预想的效果去完成动作会使动作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这不仅意味着,把注意力集中于完成某种技能动作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比集中于动作本身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技能[1],而且也暗示着,个体对动作的控制与调整是以预期的行为效果为依据的。换言之,在实际的击球过程中,个体应对挥拍动作的预期结果加以特别的关注,并依据预期结果对自己的挥拍动作加以控制与调整。网球的击球过程是个体通过控制自身运动来控制球拍运动,并进而控制击出球飞行运动的过程,因此,击球动作的预期结果既可以理解为包含了球速、旋转、方向等要素的击球飞行效果,也可以理解为球拍以特定方式触及来球时产生的击打效果。鉴于不同击球技术乃至于动作略有不同的同一击球技术均存在着制造出相同飞行效果的可能,而特定击球技术的特有击打效果却是影响飞行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就网球的击球技术而言,击球动作的预期结果就应被理解为击打效果。然而,由于击打是发生在身体以外的事件,因此,当个体将有限的注意资源集中于拍面与来球发生的碰撞或磨擦之上时,就往往意味着对肢体动作的忽视,而这些被忽视的固有动作却往往是高质量击球的必要保障。在个体尚未获得新协调结构或一般动作程序之前,这就非常容易导致各种不合理动作的出现。从理论上讲,尽管熟练操作者的击球动作由动作程序来控制,或是在合理的新协调结构已成为优选条件下出现的自组织行为,不会占用多少注意资源,但由于操作者不可能将各种击球前的准备工作做到完美,操作者每一次的击球任务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挥拍动作表现上的瑕疵甚至于变形在高水平球员身上也偶有出现。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新手还是高手,解决外部的击打效果与内部的固有动作间在注意资源占用指向上的矛盾都成为讨论挥拍击球动作控制时的核心问题。

2.1 击打效果与固有动作的整合

固有特征是判断击球动作属于哪个技术范畴或挥拍动作是否变形的重要依据。在保证挥拍击球动作固有特征不变的基础上,非固有动作往往会因来球与任务的不同乃至于操作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此,球员在完成挥拍击球任务时就必须对固有动作加以特别关注。然而,任何一项击球技术的挥拍过程所包含的固有动作都远不止一个。同时,由于击球瞬间个体根本就无法将注意合理地分配到或有步骤地及时转移到每个固有动作之上,因此个体就必须在注意何种固有动作上做出合理的选择。如前所述,由于外部的击打效果与内部的固有动作间在注意资源方面存在相互占用的矛盾,因此各固有动作与击打效果间的吻合度或整合度就成为惟一的选择标准。换言之,个体在完成击球的过程中应将注意指向于某个同击打效果与固有动作特征都密切相关的身体部位的运动之上,并进而可以产生用该部位击球的虚拟击打效果及其感觉。

由于各击球技术特有的击打效果不同,固有的动作特征不同,个体自身的情况不同,因此合理的注意指向很可能也会因击球技术与个体的不同而不同。然而概括地看,合理的整合性注意目标有可能是以下几类固有特征:①击球动作的整体特征,如角动量抽击的 “转”与截击的 “撞”;②程序化击球动作的启动特征,如发球的 “腰胯上顶”与抽击的 “拧腰转胯”;③在各种情境中均可观察到的特定击球技术的典型特征,如现代正手抽击 “前臂围绕躯干的转动”;④整体动作的枢纽环节,如大多数击球技术中的上臂挥动。

以现代正手抽击技术为例,其击球动作包含了以下具有时间顺序的特征[4]:①躯干的转动和下肢的伸展在发力过程中起到 “先锋”般的带头作用;②上臂即肘关节内侧朝斜前方挥动的过程中,前臂与上臂间的角度基本保持在100°左右;③上臂在击球前后由旋外转变为旋内所造成的前臂横扫在优秀球员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而且该动作约占球速动力来源的30%~40%;④手腕顺势向前向上的屈曲动作依握拍法的不同对球速与旋转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概括地看,现代正手抽击的挥拍动作事实上就是一系列源于躯干转动与下肢伸展的连锁动作反应,就是肩关节、肘关节、拍柄、拍头围绕躯干转动时所产生的鞭打运动。由于击球过程中击球肘、击球肩与另一侧的肩肘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以身体中轴为支点的杠杆,杠杆两端肘关节的反向运动将会使杠杆产生转动,而这种转动不仅是现代正手抽击动作的整体特征与启动特征的重要体现,而且击球肘内侧朝斜前方的挥动更是联结转体与前臂鞭打的枢纽环节,是现代正手抽击最为典型的动作特征,因此从理论上讲,肘杠杆的运动特别是击球肘所带动的前臂运动就应该是完成现代正手抽击时的整合性注意目标。

2.2 整合性击打效果的监控

个体获得关于击打效果信息并进而有效地监控动作完成的途径主要有视觉和动觉2种。由于不同信息通道间并不存在共用注意资源的问题[1],因此,对整合性击打效果的监控就应充分利用好视觉与动觉这2个信息通道。利用视觉意味着球员在完成击球的过程中不仅要紧盯来球,而且更要对球拍击打来球的具体方式加以关注;利用动觉则意味着与击打效果相联系的真实的或虚拟的击打感觉乃至于出球感觉事实上就是球员完成挥拍击球的具体动作目标,而建立正确且清晰的击打感觉与出球感觉也理应成为各阶段击球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

3 结论

(1)击球的准备对挥拍击球的动作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阶段球员需对3个任务加以关注:保持好特定击球技术所要求的人球位置关系;形成适合特定挥拍动作模式的击球步法;使肢体的动态特征与特定的挥拍动作模式以及来球的动态特征相配套。以现代正手抽击为例,引拍结束后,球员不仅应形成身体侧对来球、挺胸、曲臂、上臂旋外的基本姿态,而且身体重心、肘、拍柄、拍头的高度也应来球相适应。由于击球的准备过程相对较长,因此该阶段完成上述3个任务对球员而言,通常并不存在注意资源不够用的问题。

(2)由于挥拍击球过程极其短暂,个体不可能将有限的注意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固有动作以及击打效果之上,因此个体就必须在各固有动作中做出选择,并将其与特定击打效果整合,以使各种情境下挥拍动作的一致性与适应性得以完美结合。以现代正手抽击为例,挥拍击球瞬间,球员应将注意集中于肘杠杆特别是击球肘所带动的前臂所产生的虚拟击打效果之上。

(3)对整合性击打效果的监控可通过视觉与动觉2个途径来实现。其中,视觉主要关注于击打效果,而动觉则主要关注于固有动作的保持。

[1][美]Richard A.Magill.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M].张忠秋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丁俊武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展望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420-422.

[3]朱政,陈佩杰,黄强民 .体育训练中的神经运动控制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58-61.

[4][美]弗拉基米尔 M.扎齐奥尔斯基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损伤的预防 [M].陆爱云译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

猜你喜欢
来球网球球员
乒乓球拉球技巧及训练方法探讨
网球究竟是什么颜色?
腰痛不用愁,网球来帮忙
我不只是球员
飞身阻挡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正手攻球技术理论实践之研究
对方来球旋转性质对拉弧圈球效果的理论探讨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