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2014-03-25 02:34李雅兴韩贤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实效性原则思政

李雅兴,韩贤胜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能否完成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取决于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近年来,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上至中共中央政治局,下至全国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都想尽了各种办法;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然而,社会普遍认为效果不佳,甚至把当代大学生许多行为失范现象都统统归于思政课教学的失效。笔者认为,必须首先解决如何评价实效性的问题,也就是必须构建一个评价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科学的评估体系。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也没有提出一个真正可以操作的评估体系。为此,我们想对此做些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一)贯彻落实“05方案”的客观需要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颁布。这一方案将之前高校开设的“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调整为“思政课”,并就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学科建设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为贯彻落实这一方案,教育部进一步制定了高校思政课建设实施细则,并组织专家编写了思政课教材。从2006年秋季开始,“05方案”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由原来的七门课程调整为四门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迄今为止,“05方案”已实施七年之久,其效果如何?这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因而,急需构建一个评估体系,对“05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评估。

(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迫切需要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1]103党和国家在高校中开设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能够自觉坚持“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这一根本方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院校对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放松了警惕,忽视对教师和大学生的价值引导;有的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信心;有的推崇“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普世价值”,却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价值观表示怀疑;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予肯定,却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无限夸大,等等。这样的学校和教师,虽然数量少、比例小,但影响极坏。只有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才能帮助高校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建设理直气壮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三)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

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实际效果。经过多年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学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整体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内容有所重复、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学环境有待改善、教学诸要素不够协调等许多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在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形成提升教学质量的完整方案。

(四)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108当前,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但有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有的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有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做不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需要合理的评估体系,引导高校教师主动完善知识结构,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构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的原则

构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学者认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应遵循目标导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五个原则[2]。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应以政策为导向,体现教育效果的合目的性、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教育评估的全面性[3]。借鉴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构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策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政策性原则是指构建评估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策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即阶级性的具体体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在构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坚持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为根本指针,坚持以党和国家有关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要文件为基本依据。科学性原则是指构建评估体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4]。在构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也要遵循教育评估体系建立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指标体系各指标的科学性。政策性原则确保评估体系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科学性原则确保评估体系具有现实可行性。在构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政策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构建评估体系,必须进行宏观设计。高校思政课包含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面临的教学环境非常复杂,教育对象的素质又参差不齐。在构建评估体系过程中,只有从宏观视角进行整体设计,才能避免出现遗漏。整体结构方面,要把领导与管理、教师素质与表现、学生学习与实践、课程内容及环境建设等纳入评估体系;具体内容方面,要把所有反映思政课的实际效果的项目包含在内;构建方法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要素分析和实践测试相结合。层次性原则是指构建评估体系,必须主次分明。影响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效果的具体因素极其复杂。例如,课程内容和环境建设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各自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各不同;环境因素又包含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它们的具体影响也不相同。在构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过程中,要根据各因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实际影响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权重系数,给予不同的权重分值。构建评估体系过程中,忽视整体设计,评估体系就不会完整;忽视层次性,评估体系就会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三)结果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原则

结果性原则是指构建评估体系,必须坚持静态分析。在某一阶段内,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对固定的,教学环境也比较稳定,但教学对象的年龄、经历、个性以及思想素质、理论基础、学习能力等则千差万别。因此,高校思政课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实际影响也各不相同。建立起的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横向上,要能比较不同因素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实际影响;纵向上,要有助于比较每一学校、每一教师、每一学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性原则是指构建评估体系,要坚持动态分析。高校思政课是分阶段逐步展开的,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也是逐渐提高的。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不仅要能够对某一阶段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而且要能预测教学效果可能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构建过程中,一方面以开放的态度,及时将新的内容纳入评估范围;另一方面要坚持评估的发展性,使评估的导向、激励和预测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原则是指评估体系必须能够进行综合鉴别。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在极其复杂的教学环境中展开的,只有以开放性、思辨性、发展性的思维方式建立的评估体系,才能对教学效果做出合乎实际的优秀、良好、合格或不合格的最终结论,并据此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定量原则是指评估体系必须能够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体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设置不同的评估指标和权重分值,这些指标大多要能够通过问卷调查或实地考察等方式具体测定。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指标的量化,是提高评估的精确性的重要途径。在构建高校思政课评估体系过程中,只有坚持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才能避免评估体系或因刻意追求评估指标的量化而忽视实际情况;或表述过宽、语言抽象而影响评估结论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三、构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的方法

(一)目标导向法

目标导向法,是指构建评估体系要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任务为导向进行宏观设计。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据此,可以确定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总的方向:一是知识评估,即评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二是情感评估,即评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情况;三是能力评估,即评估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素分析法

要素分析法,是指构建评估体系要以高校思政课的构成要素为结构进行框架设计。高校思政课主要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以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过程、教学手段等构成。教育者主要指任课教师,他们是思政课教学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主要指大学生,他们是思政课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接受者,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室、图书馆等硬件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等软件环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过程、教学手段等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中介,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据此,可以建立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过思想领导和组织管理考察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与管理,通过综合素质和教学表现考察教育者,通过学习表现和实践活动考察受教育者,通过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考察课程内容,通过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考察教学环境。

(三)实践测试法

实践测试法是指构建评估体系要以指导实践为目的进行指标设计,要经过实践测验修订评估指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指标的测评标准和权重系数。实践测试是评估体系由宏观设想到框架设计,再到指标细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只有经过实践测试,才能确定评估的总体方向是否正确,评估要素是否健全,评估方法是否合适;另一方面,各地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千差万别,教育对象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评估不能“一刀切”,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估体系进行调整。

四、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的具体设置

根据上述原则和方法,参考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我们建立起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十个二级指标的完整的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见表1)。

表1 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

续表1 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84-87.

[3] 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指标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98-101.

[4] 列 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8.

猜你喜欢
实效性原则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