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路径研究

2014-03-28 12:45孙兆刚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驱动人才发展

孙兆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河南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路径研究

孙兆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河南省在人才素质、产业基础、资金投入、知识存量等创新资源方面存在不足,原因在于科研教育资源少、产业结构与创新资金投入体制不合理、知识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文中提出了立足产业结构优化汇聚创新资源、依托三大载体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来实现创新驱动的战略框架,需要体制创新、基础平台创新、人才管理创新来保障实施。

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将创造力、技能、知识作为统领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方案和对策,是注重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地缘位置、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外向程度的特点,河南省在增长动力、资源环境、结构转换、社会人口等方面面临着诸多约束,需要率先突破。“创新驱动”战略成为河南抓住战略机遇期推进“粮食核心区、中原经济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迫切要求,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实现发展理念、体制机制、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大转变,着力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环境,在创新中推动转型发展,使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存在的问题

实施创新驱动依赖于人才素质、产业基础、装备水平、资金、信息等条件和资源,我省在这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创新人力资源整体优势不突出。2012年我省有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17.5万人,但我省全社会研发人员每万名从业人员研发人员比例偏低。R&D人员属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例分别为7.8%、10.3%、66.7%。我省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中部六省的安徽、湖北、湖南。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数量少,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中央驻豫单位。拔尖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比较少。我省创新人才中高水平的青年技术带头人非常短缺,许多高级人才愿意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或者政府部门工作,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高级人才的鼓励性政策很多,而针对企业技术带头人的鼓励性政策措施很少。

2、产业创新动力不足。从2012年的产业产值看,我省钢铁、有色、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达到38%,高于全国、安徽、湖北10个、5个和7个百分点;许多产品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和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轻工、新型建材领域品牌优势不突出。我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分别比广东和山东少112家和80家。部分产业集聚区仍然处于简单的企业集中阶段,相互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作关系,集群竞争力未能有效发挥;部分产业集聚区虽然基础设施已经基本满足发展需要,但产品设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物流等专业化服务配套严重不足,对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有限。总之,我省在产业链的整合、产业服务系统的整合、产业环境的整合方面都有待提高。

3、创新资金投入较少。2012年河南省全社会R&D投入强度为0.92%,与全国平均水平(1.97%)少1.0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与湖北省(1.7%)、安徽省(1.6%)的差距较大,这一数据显然与我省位居全国第五的经济总量很不相称。2012年我省的R&D经费投入为299亿元,不及排名第一的江苏省的1/4。2011年,河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2644922万元,企业资金占2214143万元,只占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5%。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较少,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接近90%。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大,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4、创新知识的储备与产出不理想。知识创新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河南较低的创新知识储备导致区域内知识资源技术化和产业化速率缓慢,遏制了实用技术和创新知识的良性互动。2012年底,河南省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6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近3000件。2008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成果96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中型工业企业分别占3.9%、16.6%、49.7%。但是我省专利授权数占专利申请数的9.7%,命中率非常低,大中型工业企业在2011年没有获得一项专利授权。与国内创新领先省市差距较大,创新知识资源储备严重不足。

二、河南省创新驱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科研教育资源少。由于历史、文化等多重原因,河南省科研、教育资源有限,真正能自主开发的原始创新很少,比不上先进省份,与中部六省中的湖北、湖南、安徽省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目前我省科研教育资源匮乏,缺乏高水平研发团队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原始创新较少,消化吸收的再次创新不多,制约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2、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供求格局中存在明显结构性问题,即有些品种过剩,有些品种紧缺,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市场集中度低,资产质量差,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资源配置不合理,有大量的小型厂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达不到最优配置,资源浪费严重,单位产量耗能大,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

3、政府的创新资金投入体制不合理。科技创新与管理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仍然放在具体的经费分配上,没有把研究和把握全省目标和战略重点放在首要位置;重大科技和创新规划的制定仍然延续“专家+官员”的模式,没有企业参与的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模式上仍然主要以项目模式为主,各部门都很热衷于搞各种计划和审批;对利用公共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不减轻公共财政负担的情况下,没有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创新基础设施的水平和效率都有待提升。

4、知识创新的产出激励机制不完善。竞争机制不规范,争取项目有很多“潜规则”,科研经费常被挪用;研发投入与研发承担者脱节,研发组织体制存在缺陷。参加课题指南推荐的专家学者基本上都来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很少从产业界征求科研立项题目,也没有邀请产业界和商业界以及基层工作的人士参加科研题目的推荐,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欠缺科学性,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两张皮现象。虽然我省企业已经成为科技投入的主力,但企业在科技研发中承担的工作却与投入不相称,企业的研发力量太弱。

三、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框架

针对以上创新驱动过程存在的问题,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框架是:依托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以及其他载体等,立足于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三化协调”建设等实施创新驱动,不断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真正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建设有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1、依托我省三大载体实施创新驱动

首先,航空港区作为郑州新区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之一,也是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依托郑州航空港的创新驱动战略目标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郑州航空港要围绕航空货运,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聚集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创新、消化吸收、兼并收购、创新扶持等方式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材制造、高端研发、总部经济、仓储、会展、金融为核心产业的布局;强化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综合实力,延伸面向周边区域的产业和服务链,推动与郑州中心城区、郑汴新区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区域,确立郑州航空港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地位。

其次,实施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工程。在产业集聚区内按照“四集一转”的内涵要求,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功能集合构建,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承载功能。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谋划实施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引领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集聚区的产业支撑和带动能力。遵循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产业分工和企业协作,围绕关键行业抓调整,创新产业集聚方式;围绕产业集聚拉长优势产业链,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加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挥集群协同效应,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整体竞争优势。依托各类产业集聚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内生动力,探索合同契约型、订单生产型、直接投资型、统一服务型等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拓展壮大企业原料基地建设规模,打造企业生产运营低成本优势。

再次,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基础上发展创意产业。充分挖掘、研究、展示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之源、中华民族之根的文化资源优势,创新保护开发利用模式,探索华夏历史文明与社会经济和谐交融、良性互动新路径,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弘扬提供战略支撑。以高新技术和改革创新为手段发展创意产业,对姓氏文化、古都文化、诸子文化、宗教文化、功夫文化的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文化传媒、动漫制作、创意产品研发、咨询策划、创意设计、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还包括相关的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形成创意产业经济和高端服务产业。走出一条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文化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最后,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推动产学研合作。我省2012年与2013年先后成立的25家“协同创新中心”,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我省发展的重大需求,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以5个国家级高新区(郑州、洛阳、安阳、南阳、新乡)、10个省级高新区和郑西、龙湖、龙子湖大学集聚区为重点,在规划建成区范围内划出一定区域作为创业特区,抓顶目,育龙头,实现以创新项目推动创业企业的创新发展。郑西高校园区背靠高新技术开发区,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培育引导新兴产业,“主”“新”并举,加速转型升级。龙子湖高校园区打造现代经济总部区、商务区等功能,争取重大项目的落户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龙湖高校园区重点打造制造业基础基地,培育高端技术工人,深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实现再创新。

2、立足产业结构优化汇聚创新资源

第一,立足我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我省重点产业中,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食品工业、轻工业、建材工业等6个高成长性产业要强化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要改造化工产业、有色工业、钢铁工业、纺织服装产业4个传统优势产业,破解发展瓶颈;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4个先导产业,保持领先地位。在上述重点产业中,明确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围绕科技创新做文章,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目标,大力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配套服务体系、资金投入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既要抓好典型,又要营造氛围,有点有面,虚实结合,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第二,立足我省现代化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实现农产品总量、质量、安全性的提升和多功能需求,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现代化,切实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农民富裕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农业成为运行质量和效益较高的强势产业。

第三,立足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在我省产业集聚区内,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努力克服传统模式下生态产业发展上的诸多问题,探索生态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优势互补基础上进行集聚,产业间形成共生关系,每个产业的存在都会为其他产业带来相应的收益。不同产业间紧密联系构成相对较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对主体产业形成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使得资源由原来模式下的单向使用转变为循环使用。不但扩大生产对象的范围,而且也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生态化。

第四,立足“三化协调”优化环境。中原经济区肩负着探索“三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路的重任,就是快求好、好求稳、稳求变、变求新、新求兴,锐意创新,打破常规,突破传统。“三化”协调发展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以产城融合、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通过城镇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带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促进产城互动、产业互动、城乡互动,从而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引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3、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

第一,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和转制院所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

第二,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构建内生要素协同创新机制和外源创新主体协同建设模式,鼓励引导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重点建立创业创新载体,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形成有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第三,科技创新主管部门统一协调,财政、发改委、工信、税务等部门加强协作,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联合创新和协同创新。科技厅必须实现“从配角到主角”战略定位的转变,以科技厅为主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从产学研合作攻关项目到联合创新中心的成立,从政府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到协同创新主体等大联动的协同创新工程,以及参与主办创新驱动论坛等,坚持大科技、大开放、大合作的战略思路,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全方面调动创新活力,让创新资源形成合力,促进我省创新驱动的发展。

四、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保障

创新驱动要素中核心要素是创新人才,必须进行人才结构布局、引进和扶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同时要发挥人才的主动作用,不断完善创新资源基础平台、创新管理平台、创新服务平台、信息交流互动平台的建设,在体制上加强“四链融合”的顶层设计,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发展战略平台创新、科技金融体制创新、国内外力量合作创新来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1、推动体制创新

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创新就是深入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形成较完善的政策引导和市场推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实现创新资源的快速集聚和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第一,加强四链融合的顶层设计。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就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第二,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必须加强实践、增强互动、提供机制保障,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选择最为适宜的发展路径,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第三,加强科技金融体制创新。我省加强科技金融体系创新,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创业投资格局。第四,推动国内外创新力量的合作。利用多种模式推动省部合作、区域合作、国际合作,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环境,围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实现科技资本、人力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四资融合”。

2、基础平台创新

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就是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为主线、共享为核心,吸纳我省现有的创新人力资源、创新财力资源、创新物力资源、创新信息资源、创新制度资源、创新组织资源等,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服务社会、服务科研、服务企业为己任,按照“政府支持、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原则,采用先进网络手段构建的跨部门、跨行业的无缝分布式信息网络共享体系。

3、加强创新人才管理

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根本出路在于依靠人才,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进而充分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组织文化,以及富有创造力的氛围。第一,促进人才结构布局与时俱进。促进我省人才结构布局优化,首先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有效盘活人才存量,抓紧培养和引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依靠人才资源的强大推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第二,引进和扶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我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突出重点、项目带动、企业为主、政府扶持的原则,围绕中原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需要,重点引进我省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人才。以企业和各产业平台为载体,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豫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第三,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实行人才的柔性流动,以智力服务为核心,突破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第四,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文化和氛围。以创新文化为引擎,激发全省的创新精神和活力,提倡敢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为基础,建立创新体系为保障,加强队伍建设为根本,加快体制创新为支撑,坚持以开放式学习和再创新为原动力,使创新思想得到鼓励,创新成果得到褒奖,创新价值得到尊重和实现。

[1]www.henan.gov.cn

[2]www.zhengzhou.gov.cn

[3]www.ha.stats.gov.cn

[4]www.hndrc.gov.cn

[5]www.iitha.gov.cn

[6]www.chanyejiju.com

F127

A

1671-5136(2014)01-0069-04

2014-01-17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3A004)、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2012BZH008)、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1YJCZH151)、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编号:2011GGJS-142)。

孙兆刚,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驱动人才发展
人才云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