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的和平

2014-03-28 22:47索洛莫·本·阿米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东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内塔尼亚胡

索洛莫·本·阿米

(作者系前以色列外交部长,现为托莱多国际和平中心副主席。著有《战争伤疤,和平伤口:以色列-阿拉伯悲剧》一书)

1996年,内塔尼亚胡发动大量选民反对时任总理佩雷斯的所谓“耶路撒冷分治”意图,并因此赢得大选。近二十年后,内塔尼亚胡仍然坚持着陈旧而毫无意义的“统一的耶路撒冷”的口号,这可能再次让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平进程流产。

美国国务卿克里准备给以巴和平谈判成果带来一个框架性协议,而内塔尼亚胡对耶路撒冷的强硬立场决不是良好的开端。作为促进这一提案获得成功的最后的努力,美国总统奥巴马——他一直避免在第二个任期中对以巴和平进程表现出积极态度——在白宫会见了内塔尼亚胡,敦促他温和化自己的立场。

但是,让内塔尼亚胡改变主意绝非易事——不仅是因为他所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自以色列通过1967年的六日战争占领东耶路撒冷以来,以色列政治阶层就一直在宣扬将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的“统一的永久首都”,并且至今不愿放弃这一愿望。

问题在于,不可能在严肃的以巴谈判中提出这一建议。占耶路撒冷总人口40%以上的阿拉伯人,其人口数量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长,而以色列人口的增长速度只有1.5%。当如此比例的人口结构作用于市政选举时,耶路撒冷市议会很有可能落入巴勒斯坦的多数人之手。当然,这样的选举目前还没有举行过,因为他们唯恐给以色列的统治落下合法的口实。

佩雷斯明白,清一色的以色列人治下的统一的耶路撒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1993年致挪威外长的信中,他保证以色列将尊重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机构的自治,这也是奥斯陆协议最终达成的关键。与此类似,2000年,巴拉克总理也赞同当年提出的“克林顿参数”,设想将耶路撒冷根据种族成分划分为两个首都。奥尔默特总理也步此后尘,在2008年向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提出了和平动议,他还建议让旧城的管理国际化。

但内塔尼亚胡及其支持者仍固执地认为耶路撒冷不可分割。他们没有领会1980年耶路撒冷法的精神。耶路撒冷法宣布了该市——“保持统一完整状态”,但这并没有带来统一。随后的耶路撒冷“以色列化”政策——在巴勒斯坦人占多数的东耶路撒冷建立犹太人社区网络——也没有确保巩固犹太人多数,主要是因为中产阶级以色列人不愿住在那里。

事实上,不但定居点工程让东耶路撒冷成为政治和社会紧张的温床,总量超过200亿美元的高昂的金融成本,迫使有限的资源无法用于西耶路撒冷的增长导向型投资。结果,耶路撒冷沦为以色列最贫穷的城市。在过去二十年中,有20万以色列自由繁荣的中产阶级成员抛弃了耶路撒冷,来到吸引力远远胜之的以色列经济首都、科技驱动创新的中心——特拉维夫。

让局面进一步复杂化的,是世俗以色列人和狂热正教社区之间的分歧。后者拒绝接受世俗国家,向往基于最严格的哈拉卡(犹太宗教法)的社会,这给阿拉伯人造成了深深的恐惧,也让非犹太教徒无法妥协和信任。这些社区占以色列人口的30%,他们心中的统一的耶路撒冷的概念与现实格格不入。

1966年,即以色列伞兵攻占耶路撒冷的前一年,作曲家舍莫尔唱道:“这座城市是孤独的,在它中心有一堵墙。”如今,这堵分割耶路撒冷的墙并非由水泥和砖头砌成,但它仍然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这一顽固的分歧可以从犹太社区和阿拉伯社区之间市政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巨大反差中一窥端倪。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居民从以色列的先进社会安全和医疗系统中获益,这些东西对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如此,他们仍视自己为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30万的巴勒斯坦居民中,只有10万人同意申请以色列居民身份。

但耶路撒冷问题有一个更加根本的困惑:什么是耶路撒冷的实际边界?在1967年后通行的骑士精神中,以色列政府将耶路撒冷市的面积从10875英亩扩大到31000多英亩。内塔尼亚胡扩大的耶路撒冷面积是圣经中记载的犹太人首都的说法简直是在开历史的玩笑。

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正教犹太社区和没有公民权的巴勒斯坦控制的耶路撒冷注定要遭受经济和政治的崩溃。克里的计划——将耶路撒冷按种族成分一分为二——是以色列避免经济和政治崩溃、让该市成为合法的国际管辖首都的最后机会。

如若同意分割耶路撒冷,则内塔尼亚胡将能启动迟到很久的告别妄尊自大之路。正是这一妄尊自大,让耶路撒冷陷入了如今停滞孤立的状态。放弃“统一的”耶路撒冷是保证耶路撒冷“永久”地位的唯一办法。

猜你喜欢
东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内塔尼亚胡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内塔尼亚胡获授权组阁
埃尔多安:要在东耶设驻巴大使馆
内塔尼亚胡贪腐丑闻引万人抗议
做鬼脸
内塔尼亚胡大选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