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实现中国梦

2014-03-30 06:59
党政干部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 万 玲

(作者系武汉革命博物馆文博馆员)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后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向世人提出了伟大的中国梦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崇高目标。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热切渴望和满腔热情,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梦既是对中华民族百年来不屈奋斗历程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现实表达,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力量,包含着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追梦史的新阶段。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真正适合于国情的崛起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求强盛,以致富谋幸福。30多年经济建设的惊人成就使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之日日益接近,同时这一惊人成就也证明了中国梦与改革开放之间的深刻联系。

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改革开放与中国梦关系的理性认识

民富国强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中国由贫穷落后转变为繁荣富强,民族从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转变为与其他民族平等相处,人民由饥寒交迫转变为幸福安康,这一切归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实现民富国强的新的追梦历程。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清醒地看到不发展就会被开除“球籍”后,更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实现发展作为目标。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是把改革开放纳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坐标中加以考虑的。

首先,消除制约中国梦实现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改革开放的始发动力。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征程。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原因在于当时的体制机制制约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现。据资料显示,从1957年到1978年的20多年时间里,人民生活的改善受到很大的束缚。20年内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仅增加 7元,增速为0.5%。1976年,全国农村社员从集体仅分得63.3元。农村有1.4亿人人均口粮在30斤以下,部分农村地区的群众处于半饥饿状态。邓小平曾沉重地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经过“文革”十年动乱,我国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例是5.2%,1978年下降为5%。同年,人均GDP下降到倒数第二位。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我国仅为19.4%。总体上看,我国基本上还处在一个落后的传统的农业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世纪50~70年代,各发达国家已从20世纪初的10%提升到50%-70%,而我国1952~1957年为27.78%。可以预见,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上,怎能奢谈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呢?面对改善民生的压力,面对追赶世界潮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压力,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退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状况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制度所造成的,而主要在于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等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不协调,因而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起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为此,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提出了通过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国梦。

其次,实现中国梦与推进改革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一必须走中国道路,二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三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都聚焦于改革开放。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正是在我们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与开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是其鲜明特色。所以说,中国道路就是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30余年来,人民群众活动的主要历史内容就是推进改革开放。江泽民曾指出:“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只要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改革,我们就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矛盾,即使出点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好办。”所以说,中国力量也即改革开放的力量。因此,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再次,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中国梦。邓小平曾明确地说过:“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他还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江泽民也指出:“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地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第四,是否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是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30余年来,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改没了,越来越改向资本主义了;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矛盾的,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虽然使物质文明上去了,但精神文明却下来了,带来思想道德滑坡,不能说是成功的。这里就涉及到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问题。早在1992年,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此,它成为我们衡量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实际上就是中国梦的标准,它从三个密不可分的维度回答了中国梦的内涵,即生产发展、生活幸福、国家富强。“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一,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更需要强调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二,是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民富国强。国强与民富,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如何增强国家的物质基础,对于实现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分必要和重要。“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三,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全社会成员过幸福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二、“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并且经历过历史曲折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从根本上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体制,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社会长足进步,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我们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国梦。

国家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9%,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中国大陆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2011年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达到103740亿元。中国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大陆主要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大概500种工业产品中,220多种产品产量的“世界第一”属于中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大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11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21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6977元。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274元测算,本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09万人(还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57.5%下降到2011年的 36.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 1978年67.7%下降到40.4%。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末大陆居民已经基本普及家用电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8.6辆,比2002年底增加17.7辆;移动电话205.3部;拥有家用电脑81.9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61.5台;空调机22.6台;移动电话179.7部。2011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94.90部/百人。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中国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一是中国与世界的交织更密切,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度更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处理各种国际争端。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全面推进。中国的建交国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16个增加到171个,形成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局面。二是积极参与和推动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固然重要,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同样重要。文化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对方的基础。只有加深相互认识,才能较客观、正确地判断对方。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在105个国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到50万人。孔子学院点燃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和中国人的了解。以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成立5年多来,已举办了200多场各类介绍中国文化的活动,受到奥地利民众的欢迎。三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明显提高。欧美媒体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报道。而这一切首先来自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综上所述,可以说,正是因为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改革开放,我们才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国梦。

三、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实现中国梦

30余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国家的综合国力迅猛提升,我们正处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接近民族复兴的历史时期。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从中国的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深度的转型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一些国家债务危机的压力在短期内难以有效的化解。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可以说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比较多;从中国的内部来看,发展中不可持续、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的任务还很艰巨,经济下行的压力和产能过剩矛盾有所加深,金融领域里面我们客观的说潜在着风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还比较多。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中国梦的实现。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呢?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出“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举措加以解决”的方法和思路。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部署2014年经济工作时继续强调:“要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笔者以为,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才能找到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国的改革。2013年12月4日,习近平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1],从而指导我国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告诉我们,研究中国的改革问题,必须以当前我国物质生产条件为出发点。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2]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二是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深层次的改革、深水区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协调,全面推进。要敢啃硬骨头,敢涉急流险滩,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

三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赢空间,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放与改革一样是当代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以开放促改革实现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全面体制改革提上了日程,其中包括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顺应全球化新趋势,推动中美双边透支协议(BIT)谈判,致力于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可以说,中国在适应这种高标准的全球化中,再次选择了自身改革的道路。

四是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提升国内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改变发展的规模导向。从科学发展观的实际影响来看,这一发展理念又具有极大的国际意义。由于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对世界的影响广泛而重大。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也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是中国梦体现包容性的现实选择。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抓手,通过切实深化改革、着力推进开放,不断推出改革新举措,加快破除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是必须尊重群众的实践经验,把群众路线同顶层设计结合起来。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3]在谈到改革的方法时,他再一次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4]群众的实践是我们制定改革方案的基础和依据,尊重群众的实践经验,把顶层设计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改革开放健康顺利开展。

深化改革开放尽管十分艰难,但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总之,我们坚信,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1][2][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