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跟进

2014-03-31 12:44陈莉莉
关键词:城镇化活动建设

陈莉莉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经管索微】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跟进

陈莉莉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文化的一体化既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查显示,当前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理念规划缺失、集体活动匮乏、产品有效性不足、设施普及率及利用率低、服务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的理念和规划、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供给、平衡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建立完善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等,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有序跟进和协调发展。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1]李克强同志也多次强调,“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2]“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3]城乡文化发展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既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是建设新型城镇化,推进城镇化积极、稳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以河南省为中心的各省市积极探索在农业人口居多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跟进问题成为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中原经济区文化生态及其优化”课题组于2013年2月至4月对中原经济区规划区域内一些在建或已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问卷调查和基层访谈,调查地点包括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恼里、丁栾、张三寨、苗寨、南浦、樊相、芦岗,原阳县韩董庄,新乡县七里营等乡镇;安阳市滑县城关、新区、八里营等乡镇;鹤壁市淇县城关、朝歌、西岗,山城区石林等乡镇;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洛阳市宜阳县城关、莲庄、锦屏,洛龙区丰李等乡镇;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金村、周村,城区北石店,阳城县蟒河等乡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认真整理和综合分析,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跟进问题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1.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既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城乡一体化不仅要在道路交通、居住环境、产业园区、商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也要在文化发展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实现城乡均等化。只有这样,城镇化才能彰显出独一无二的魅力,才能切实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锻造出具有更高文明素养的现代居民,才能为产业发展集聚永不衰竭的强劲动力。

2.彰显城镇独特魅力的重要平台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式”的雷同建设,必须善于挖掘和彰显城镇的文化内涵。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一方面为城镇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定位创造了机遇和平台,有助于增强城镇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打造具有审美意义的高质量城镇;另一方面也为城镇特色文化、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依托,有助于协调乡土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传统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双重两难抉择”,[4]进而有效减少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乡土文化的“建设性破坏”。

3.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始终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农村精神文化贫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单调贫乏导致一些地区赌博、算命等不良行为滋生蔓延,攀比、铺张等不良风气盛行,邻里关系和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影响了村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建设。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新”的内涵的重要体现,与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意义重大。

4.推动传统村民向现代居民转型的现实需要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5]人是城镇化的主体,文化生活的同步化是推动村民向居民转化,实现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新型城镇化中的道路交通、居住环境等硬件设施建设和发展规划、管理服务等体制机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城镇居民。伴随着传统乡村的城镇化进程,作为主体的人也必然要经历由传统村民向现代居民的转型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质的提升。这就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来潜移默化地提高村民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不断增强村民对新型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实现作为城镇主体的人的城镇化。

5.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具有一定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也有利于挖掘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为城镇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它还通过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原经济区各省市不断加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新型城镇的文化基础设施配置、文化产品供给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等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优化。以河南省为例,至2012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5万个行政村基本上都有了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农村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立。同时,全省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158个县(市、区)都按标准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4.7万个行政村建成了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6]但总体来看,当前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文化建设缺乏明确定位和合理规划

发展规划上的文化定位决定着文化工作的基本导向。离开了对自身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和地域文化符号的精心打造,必然会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一个个毫无个性可言的雷同化城镇,这显然违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意。事实上,近年来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并非没有规划,从国家层面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到省级层面的《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文化系统“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再到市级层面的《郑州市“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洛阳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等,都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到新型城镇化进程,实践中还存在文化规划和布局从属于经济规划或某些硬性规定,缺乏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深入发掘和群众文化需求的细致关注等问题。对群众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近八成的村民认为所在社区没有特色文化资源,这说明绝大多数村民不了解所住区域的文化资源特色,也说明基层政府和地方文化部门对地方文化资源还缺乏明确的定位,有针对性的挖掘和宣传还不够充分,这也必然导致城镇化进程在文化规划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缺位和盲目性。

2.集体文化活动匮乏且缺乏常态化

近年来,中原经济区各省市积极推进文化民生工程,河南省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运作模式,即由政府采购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省、市、县三级优秀艺术院团承担演出任务,免费供广大农民群众观看。2008至2012年间在全省1 863个乡镇共演出9 278场(不含各省辖市、县自行购买的演出场次),惠及群众3 000多万人次。[6]“欢乐中原”“送欢乐下基层”“舞台艺术送农民”“先进文化进基层”等公益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农民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仍主要集中在看电视、上网、看书报、看电影、打麻将等满足个体或家庭需求的“私性文化”活动方面,集体文化活动匮乏,被调查者中认为当前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太少的达到七成以上。集体文化活动数量上的不足,直接导致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单调枯燥,访谈中很多人甚至很怀念人民公社时期大家参加集体文娱活动时的场面。关于农民对输送到农村基层的集体文化活动的认知状况,一半以上的村民表示虽有文化下乡但不定期,还有四成多的村民表示在本村没见过文化下乡活动。而由乡村文化协会或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在所有在建或已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中,七成多的社区是偶尔组织,还有二成的村民表示从未见组织过集体文化活动。由此可见,在当前农村集体文化活动的开展方面还存在文化下乡但未留乡、文化服务供给范围时空局限性大、村民自发组织的参与性文化活动极少、集体文化活动缺乏常态化机制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休闲文化需求。

3.教育、医疗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期望值落差较大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制约中原经济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全区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尤其在文化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广大农民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等基本公共文化产品需求迫切、期望值很高。调查显示,在教育配套设施的期望方面,55%的受访者期望家中子女上学离家近一些,35%的受访者期望提高教学质量。在关于农村居民对当前优质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资源的满意度调查中,认为所在村/社区幼儿园“办园条件很好,能满足需求”的仅占22.25%,认为村小学“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好”的仅有11.66%,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满意度。在村民看病就医亟待解决的问题方面,43%的受访者认为主要是没有好医生,19%的受访者认为主要是距离远,来去不方便,20%的受访者认为主要是检查设备差,18%的受访者认为主要是价格高。这说明当前教育、医疗等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村民期望之间还存在很大落差,这也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的目标要求存在差距。[5]

4.文化设施的普及率和利用率未达预期

文化基础设施是广大农村文化活动有效开展的硬件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文化设施的配备和建设,很多乡村文化设施从无到有、从简到全,大大方便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但总体来看,当前新型农村社区文化设施的覆盖面和普及率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六成村民认为当前村里文化设施“很少”甚至“没有”。调查中还发现,村里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八成以上的村民表示很少或从来没去过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这说明当前乡村有限的文化基础设施“徒有其表”,对改善农民文化生活质量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不仅仅是文化设施硬件建设单方面的问题,而是管理、服务等软件的综合提升问题。

5.文化设施的服务管理相对滞后

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推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但调查中暴露出新型农村社区在文化设施的管理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少,管理服务不正规。调查显示,近七成的乡村文化站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兼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精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基层文化场馆的服务质量和利用效率;二是文化建设投融资渠道不顺畅,文化活动相关经费没有保障,制约了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文化建设经费方面,目前虽然有上级拨付、村委会出资、村民集资、企业赞助等经费来源,但任何一方都不能保证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长期、固定投入。而文化活动相关支出大多属于公益性、周期性的长期、固定支出项目,缺乏稳固多元的投融资渠道就使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的管理维护因失去经济依托而面临困境。

三、新型城镇化中文化跟进的路径分析

1.确立文化建设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的短板源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GDP崇拜”,“经济建设务实、出政绩,文化建设太虚、成效慢”等理念偏差。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把文化建设的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将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投入增幅、文化产业发展等指标摆上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并纳入新型城镇化的干部考核体系。

2.明确文化建设的规划

在科学认识新型城镇化内涵,树立文化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将文化发展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建设规划中。一要在制定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时,将文化建设纳入城镇化空间布局规划,通盘考虑、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合理规划一些文化功能区和文化特色街区,并通过前期的普查调研,“从不同层级逐个确定不宜整合的历史文化名村,以便优化和细化有关村庄整合方案”,[7]实现对乡土文化、民间文化、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要成立包括文化部门、专业人士、所辖居民、志愿者等组成的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顾问团,就城镇化的文化特色定位、建设重点、设施内容、产业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文化传承等进行充分论证。三是考虑到城乡之间教育、医疗等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状况和村民对教育、医疗服务的迫切期盼,在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规划中要重点优先配置文化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尽可能使村民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医疗卫生保障。

3.多角度弥合文化建设与民众需求的缺口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推动政府文化供给与居民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无缝、有效对接。一要把中小学校、优质幼儿园、社区医院、农家书屋/图书室、文化活动站/室/中心、有线电视安装、运动健身器材等群众呼声很高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对基层政府的强制性要求,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二是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档次应适度超前,为未来预留足够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发展空间,以防当前“只关注房地产、水泥、新型建材、机械设备和大众消费品这‘五朵金花’,而文化被边缘化”,[8]以后再想增加文化设施或文化服务却因没有预留发展空间而捉襟见肘。三是为县乡两级文化馆和演艺团体配备流动舞台演出车,推进优质文化服务向基层流动的常态化、便利化。四是通过适度提高待遇、加强培训、严格考核等措施打造一支作品好、演出多、留得住、群众爱的文化人才队伍。五是积极支持民间文艺表演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发展,积极发掘和培育文化带头人、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在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及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六是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文化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同时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从而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

4.建立一元为主多元相辅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

要牢固树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充分考虑农村文化建设总量偏少、水准偏低、发展滞后的现状,坚持文化投入向农村适当倾斜的原则。首先,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经费的投入方面,应将其纳入各级财政的经常性支出预算,并逐步加大省、市、县财政对新型城镇文化建设的倾斜力度,同时通过财税杠杆、信贷支持等,引导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等进入文化领域,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政策鼓励、市场调节、多方参与的多元投融资体制;其次,在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方面,根据文化活动的不同规模层次,省级、县市级、乡级财政分级承担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同时积极运用政策优惠、名誉表彰、广告冠名等鼓励措施引导企事业单位、基金会、民间团体、个人等承办或赞助惠民文化活动;再次,在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经费投入方面,建议在由主管部门抽调少数专业人员综合负责的同时,从居民中大量引进热心公益的志愿服务人员参与管理和监督,逐步形成“群众文化馆所群众管”的良好风气和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5.多方联动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中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文化活动开展的常态化,并将文化演出的次数、频率、效果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体系;其次,指导文化部门开展“文化下乡系统工程”,通过文艺巡演、节假日文化主题活动、放电影、科技讲座、健康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同时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整合文化服务资源,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范围,使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更加便捷;再次,在文化活动的组织方面,要注意调动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民间团体等各方面的力量,丰富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最后,要加大对文化活动的监督检查力度,努力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的品位,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等。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尤其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发展。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公共文化资源的协调和跟进问题,这恰恰是现实中最容易被忽略和存在误区的问题。只有审慎地考察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型城镇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突出问题,才能为缩小城乡文化差别,建设高质量的新型城镇,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路径和办法。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2]李克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N].人民日报,2012-11-21(03).

[3]李克强于2012年11月28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的谈话[EB/OL].http://cpc. people.com.cn/n/2012/1129/c64094-19738844.html.

[4]柯艳霞.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危机与重构[J].兰州学刊,2012,(11):210-212.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6]卫绍生.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50.

[7]黄亮宜.关于扎实推进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若干建议[J].河南社会科学,2013,(1):95-98.

[8]张玉玲.城镇化别让文化边缘化[N].光明日报,2013-03-03(05).

New Pattern Urbanization Issues for the Cultural Follow-up While Developing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 ic Region

CHEN Li-li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Cultural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an integral part to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and but also an inner requirement to advance the positive,safe,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pattern urbanization.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re are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pattern urbaniza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such as being lack of idea planning and collective activities,being deficient in product availability and coverage and utilization of facilities,and being short of service management.Therefore,there are a lot to do,including further clarifying the ideas and planning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enriching the supply of cultural produc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balancing rural and urban disposi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investmentmechanism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while promoting a new urbanization to follow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new pattern urbanization;cultural construction

G127

A

1672-3910(2014)04-0077-05

2014-04-09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2012A00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4-GH-468)

陈莉莉(1981-),女,河南荥阳人,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城镇化活动建设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