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网络文学的价值取向

2014-04-03 10:34
关键词:个人化网络文学个体化

黎 欢

(韶关学院文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个体化:网络文学的价值取向

黎 欢

(韶关学院文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文学的个体价值是文学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属性。网络文学呈现出个体化的价值取向。从网络文学创作者的自我表现角度来看,个人立场的确立、个人情感舒泄需求的满足、个体精神自由的获得标志着文学个体价值的实现,这三个方面也构成了网络文学个体化价值取向最主要的特征。

网络文学;个体化;价值取向;个人立场;个人情感;个体精神

文学是一种由特殊符号负载的综合性价值系统,与文学的社会价值相对而言,文学的个体价值代表着文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指文学在其创作和接受过程中,文学活动主体作为纯粹的生命个体所获得的价值。文学主体在文本中书写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时会体现出一定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即基本价值取向。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中国现有文学网民人数达2.27亿,约占网民总人数的47%;以不同形式在网络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数高达2000万,注册网络写手200万,通过网络写作(在线收费、下线出版和影视、游戏改编等)获得经济收入的人数已达10万,职业或半职业写作人群超过3万人。[1]

开放自由的网络平台为大众提供了自由发出个体声音的倾诉场所,过去由少数人拥有话语权的文学表现活动被互联网上大众的个体化书写所取代。由此,网络文学呈现出鲜明的个体化的价值取向。

一、网络文学个体价值诉求的必然性

一方面,时代与社会的转型,造成了商品经济对大众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全方位渗透,由此空前地唤醒了大众的个体意识,极度关注与个体紧密相关的物质效用、感官感受与个体经验等等,成为社会转型期的普遍心态。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展开了对个人生活无孔不入的侵入,强化了对人的欲望的无限刺激和期许。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正发生裂变,现代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呈现出失序状态。这种变动中的个人生存体验一旦在主流媒体层面难以尽情表达,必然会寻求新的渠道。互联网和网络文学的出现,恰好为这种个体化的生存体验和表达欲求提供了最有效的平台,发表的自由和匿名的言说可以使作者游离于各种外在的制约之外,同时也解除了种种内在的束缚,真正让大众的个体精神得以自由充分的体现。

此外,数字化“赛博空间”的共享性与兼容性,使得文学边缘族群的艺术梦想获得张扬的机会,个人文学话语以自由狂欢化的方式共享网络媒体的对话平台。

二、网络文学个体化价值取向的表征

从文学个体价值的基本形态来看,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文学的个体价值是文学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属性。从网络文学创作者的自我表现角度来看,个人立场的确立、个人情感舒泄需求的满足、个体精神自由的获得标志着文学个体价值的实现,这三个方面也构成了网络文学个体化价值取向最主要的特征。它呈现出当今时代对网络文学个体化的内在品质和个性化言说的正视与肯定。

(一)个人立场的确立

网络文学写作者的个人立场体现于言说过程及结果之中,以此达到个体价值实现的目标。而个人立场的选择与确立在喧哗的市场文化语境中又是以个人化写作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个人化写作是指以纯粹个人化的视角来关注、体验个人世界并进行文学写作,以纯粹个体的角度书写自身经验,通过肯定感性体验来确立价值判断的基础。网络文学的个人化写作的核心是坚守个人的价值立场,是对世界的个人化观照。由于站在一种疏离的位置,使文学文本呈现出一种游离于集体意识之外的个人姿态。

文学的写作凝结着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与把握,是作家个体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和价值体现。传统主流文学写作的根本价值取向,历来以“精神超越之境”或“社会理想、人间正道”作为终极追求目标,个人极其独特的感性体验在文学写作中被置于附庸的地位。然而文学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与社会意义只有通过个人化的写作、个体生命体验的升华与个体意义的延伸方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在现代传媒社会的文化语境中,网络文学个人化写作的基本特征是:捕捉并品味现实日常生活的外形,凭感性的直观性、具体性与生动性,直接表达个人在现实中的欲求与悲欢。

网络写手善于从俗性生活中挖掘个人化的生活,感受生命的意蕴。网络写手往往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介入日常生活,再现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形象。这种再现从个人形象(穿着和装饰模式)、个人行为举止(对习俗的遵守或反叛)、个人性情(快乐或痛苦的感性把握)到个人理性(生活方式、生活规划、生活风格选择),是一种全方位的呈现。[2]他们以个人的直接感受方式去表现当下社会涌现的新型的生活经验,凭借个人的态度和趣味表现世俗生活,这是一种非社会化的个人化叙事。如邢育森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相爱》,描写一个知识分子对爱情的困惑和对婚外情的渴求,最终向家庭回归。作品写得很个人化,让读者感觉作者就是在写他本人的生活。又如曾获得“榕树下”第三届网络原创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盈》,作者雷立刚在序言中写道:“或许,这是一个人的小镇,一个人的城市,一个人的迁徙,一个人的动荡,一个人的爱情,一个人的忧伤,一个人的脉络,一个人的情歌,一个人的禁忌游戏……但同时,或许它又属于一个时代,属于一代人。”小说通过主人公米芒成长过程,叙述的是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这些欲望贯穿了一个卑微的灵魂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贯穿了不同的爱情里的伤感,令人感到迁徙的脉络、城市的动荡以及时代的变换,作品正是以个人的切入方式来把握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和心灵轨迹。

又比如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讲述的是男主角陈重在情与欲的纠缠中陷于困顿的个体生活经历。外在的一切社会生活潮汐被纯粹的个人体验式图景取代,文本内容将“大我”置换成了“小我”。小说着力表达了复杂的个体世界,充溢着个体感性的欲望体验。在这里,人物始终在当下的个体感觉和瞬间的心理图景中浮沉辗转,物化的外在环境与个体的感性世界构成无处不在的双向关系。

此外,一部分女性网络写手如安妮宝贝、尚爱兰等为确立个人立场也选择了个人化创作视角,将笔触指向她们个人的私人生活,注重书写女性独特的个人生活经验,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在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尚爱兰的《性感时代的小饭馆》等具有自传性或准自传性的网络文本里,女性写手以呈现自我的姿态,直接描述女性个体的生存状态(包括私人性的生存体验,也包括女性的躯体感受、性欲望等感性内容),展现出“在镜象中迷失,在镜象中穿行,在绝望的碎镜之旅中逃亡”[3]的女性心路历程。尽管她们在写作中的自我暴露常常容易成为男性受众窥视的对象,但“她们不必再如以往一样借男权之眼为镜,在那面哈哈镜中反观自己,而是力图通过女人自己的目光,自己认识自己的躯体,正视并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发现和鉴赏自己的身体,重新发现和找回女性丢失和被湮灭的自我”。[4]

许多网络写作源于写作者对个体某段生活的记录和思考,是对自身的感性体验的一个设想,或是一个回忆,而非一种自觉的文学行为。因此,网络文学便成为写手在网上的一种自我标识。传统的文学创作历来注重与原初生活保持相当距离,以便于从更高层面审视生活,以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而网络则重在通过网络文学写作的符号行为,为自己塑造网上形象。文学对于网民而言,是与社会生活处于同一平面的活动,在真实的个体化表达中肯定自身的创造性和独特个性,从而满足了个人争取话语权的精神需求。

因此,网络文学的个人化写作不仅意味着对于自我经验的强调和对于主流话语的远离,更意味着在个人立场的确定中满足了个体价值实现的诉求。

(二)个人情感舒泄需求的满足

舒泄被压抑的情感乃是人的精神系统和生理系统自我保护、自我调节的方式。文学创作是舒泄人的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为了舒缓或消解人类由于经济利益这个价值中轴带来的社会生存压力,我们总是试图寻求个人情感舒泄需求的满足。这种情结随着技术的飞跃使它得到了更为适宜的表现场所——网络文学就是其中之一。网络文学以游戏化的电子符号的形式张扬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的激情,以此达到心理平衡。正如本雅明所说,传统艺术作品注重的是“膜拜价值”,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注重的是其“展示价值”。[5]网络文学作为电子化复制的典型文类,其创作动机不在膜拜,而是出于自我展示中的快慰表达。

互联网消解中心话语模式,个我自由的表达欲望和宣泄欲望得到强化。网络写作往往源于无法经由其他生命方式得到化解的倾诉冲动,是在内心的欲望召唤中的文字书写。网络文学给大众的感性欲望和内心情感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和释放的渠道,让他们拥有按照个人嗜好和个性来表现自己生命内容的权力,从而获得一种超然而轻松的游戏心境。“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抛开顾虑,随心所欲,写我所想。阅读网络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在为读者展示自己对生命的诠释、对爱情的迷茫、对失败的困惑。这是一种淋漓尽致的宣泄。”[6]比如今何在的《悟空传》通过对孙悟空形象的改写尽情表现个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嘲弄、对传统道德的颠覆、对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荒谬进行彻底的个人批判,宣泄出一种个体的欲望本能和压抑情绪。

正是在这种自娱娱人的写作游戏中,那些毫无技法,甚至辞不达意的文字里,流动着的是一股股真诚、质朴的清泉,传达的是一种生命本真的审美内涵。网络写手的心灵显现出一种敞开的状态,可以尽情挥洒个性的能量,让人之性灵尽情舒展。这种自由的创作是一种非强迫性的情感宣泄与生命显现过程,在这种精神调适中大众在高技术社会中面对的生之烦恼与活之局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这样,网络文学给予我们的不仅有精神生态的改善,还有对人的个性活力、生命欲求的善待和高扬。

很多网络文本是写手们自然情感的倾泻,但要注意避免的是缺乏节制的恣意灌水甚至歇斯底里的自我宣泄。写手们多是感怀而遣笔,自娱以娱人,文笔随性,纵横无忌。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这对于网络文学来说,仍是一条不变的发展之路。

(三)个体精神自由的获得

文学个体价值最本质的内涵是使文学活动主体获得精神自由,具有一种给予文学活动主体自由体验并由此培养他自由精神的价值功能。这是一种塑造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的价值。

作为人际交往媒介,互联网给人类的最大允诺就是个体自由:任何人都能自由参与和共同分享人类所有的知识和信息;任何人都能够充分地展示和表达自己。然而现代性转型颇为曲折漫长的中国社会,其个体自我的成长历程曲折艰难。个人始终被纠结在各种社会关系编织成的网络之中,自由、民主的个人诉求一直未能得到充分表达和张扬。

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网络写手李寻欢认为:“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网络文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来自于‘网络父亲’的精神内涵:自由,不仅是写作的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写作;平等,网络不相信权威,也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权利。”[7]

网络虚拟空间让网络写手抛弃现实角色的规定性,完成着自己的角色梦想。网络的匿名性解除了作者“社会代言人”角色的限定性,也消解了作品的历史承担,以生命本色的喧哗替代了对文学主旋律的协奏。任何个体都可以在没有“主流”压力、没有“中心”控制的网络视窗上,实现最真实的个我袒露、最率性的心灵表达,体现出游戏化的自由精神。

从网络文学活动中获得的个体精神自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人皆可参与的自由。网络写作是一场“匿名的狂欢”,展现一个个别具一格的符号面具下的灵魂舞动。“在狂欢节上,仿佛是庆祝暂时摆脱了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的制度,庆祝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8]“在狂欢节上,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9]网络文学削平一切等级界限,将写作变成大众共同参与的情感释放活动。二是文学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的自由。自由地书写“我”的人生体验,为“我”而写。这种“个人化”诉求,是对中国文学“载道”精神的巨大挑战和解构。网络文学则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坛的个人化写作更加鲜明地凸显个人立场,赋予个人言说更加充分的自由。因为网络所承载的自由精神赋予了每一个书写者自由言说的权利。由此,网络文学创作真正达到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感”的极为自由的境地。

三、网络文学个体化的价值取向的困境

网络文学在为大众伸张个体价值的同时,其创作又存在着个体精神归宿的迷失、商业机制对自由精神的消解、身体欲望书写的失度等深层积弊。网络文学在塑造自身并完成文学的转型时仍然困境重重。

(一)个体精神归宿的迷失

在确立个体化的价值取向的同时网络文学呈现出了内在的尴尬与暧昧:个人化的网络写作在客观上提供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充分观照,使多元的个体“自我”得到充分肯定之后,却迷失了人们向往的普适性的精神家园;网络创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很难确切把握住自身与世界之间积极而恒定的关系,并不能凭着纯粹的个体感性与欲求的宣泄而彻底获得救赎与幸福;个体价值得以确立却导致个人的无所归依,对沉入当下世俗、抛却精神彼岸的推崇竟又使心灵无所安顿,难道这是“个人化写作”的宿命处境吗?[10]

这种个体精神归宿的迷失状态直接导致网络文学精神品味的难以提升、文学性匮乏的短版难题。网络文学开启了一个个体狂欢的时代,但充斥网络空间的凡俗话语追求个性至上、趣味优先、猎奇为快的标准,文学价值向展览转换,而缺乏批判性的精神向度。精神价值尺度的认可方式的虚位,使网络文学迷失了对永恒精神归宿信念的追求,而追求一时的快感体验成为网络文学的一种价值认证。因此,网络文学应该继续坚持其作为一种人文精神性的价值取向,营造人性化的心灵家园。

(二)商业机制对自由精神的消解

商业力量的介入为网络写手提供了在市场中生存甚至名利双收的机会和可能,有偿写作、支付稿酬的方式无疑是媒体产业化的必然,反映了文学生产的市场规律,有利于增强创作者的积极性,提升艺术生产力。

但过度的商业化必然折损文学本身的自由创作精神。追求持续赢利的经营模式,使得文学网站成为“写作明星制造厂、写作富翁流水线”,网络文学成了写手、网站、投资商合谋的掘金场。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使得点击率所指向的读者兴趣,成了衡量网络文学的最重要的标准。而要想成为网络写手中的“大神”,首要的条件,不是质而是量。网络写手们更像码字的工具,想尽办法拼命拉长作品,在既有套路里不断繁衍复制,不再注重原创性,网络文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受到束缚,使文学越来越像具有既定模板的公文写作。

商业机制的急功近利导致网络写手的自由空间不断萎缩。“在点击量和金钱的外在压力下,写手本来由技术所赋予的自由很快便在此种技术逻辑衍生出来的传播机制中归于丧失,即传播技术所带来的表达自由又被此种传播技术逻辑所展开的商业机制所剥夺。更致命的是,此种技术逻辑自然衍生出来的商业机制,非但剥夺了写手真正的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而且同时也麻痹了他们作为特定现实和文化语境中的个体精神。”[11]此外,网络写手普遍比较年轻,其人生阅历、文学素养的积淀本来就比较薄弱,在商业因素的诱惑下,容易出现“透支写作”的现象。从而导致网络文学模式化、语言粗糙、缺乏深层的审美追求、文化积淀和社会意义。

(三)身体欲望书写的失度

对自我的身体性的主体意义的强调,对身体感觉和性意识的张扬,既重要又危险。重要在于这是对生命本体的正当伸张;危险在于容易异化为满足窥视欲望的消费陷阱。网络文学充分彰显了网络时代对身体的消费意味。有的作品人物关系成为空白,简化成放纵身体欲望的一次性消费过程。对身体欲望叙述的放大和突出,刺激了读者的消费兴趣,进一步揭示了狂热追逐欲望的结果仍然是困顿、迷乱和空虚。

在对私人空间或身体欲望自由展现的同时,同样有个“度”的把握问题。因为丧失了这个“度”,就会使这种展现从有效的意义逆转成为丧失了合法性的无意义行为。对身体和欲望的过分强调,可能会逾出对生命感觉的正当伸张的限度,走向绝对化私人世界的不可沟通性。特别是女性的“身体写作”,已经呈现出自恋与自闭倾向。无论是现实还是玄幻的题材,都未能真正体现对男权文化下性别等级秩序的解构与颠覆,而只是借助身体写作的策略毫无遮蔽地去表现人的欲望,甚至一些作品通过对女性隐私的暴露,以主动的姿态迎合男性的窥视欲,创作的“物化”倾向十分强烈。

总之,网络文学在实现个体价值诉求,体现巨大的优越性和蓬勃的生命力的同时,必将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网络文学既需要一个宽容的发展环境,更需要逐步完善自我的成长历程。

[1]网络文学,期待大浪淘沙.华文报刊网[DB/OL].[2012-02-23].http://www.chinesebk.com/Article/yanjiu/pinglun/201202/15670.html.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61.

[3]戴锦华,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J].当代作家评论,1996(3):90.

[4]徐坤.双调夜行船[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58.

[5]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9.

[6]金兆钧.互联网文艺进入革命时代还是垃圾时代[N].北京日报,2000-06-14.

[7]李寻欢.让文学回归民间[N].文学报,2000-02-17.

[8]巴赫金.巴赫金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2.

[9]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176.

[10]陈晓明.无边的挑战[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08.

[11]曾繁亭.签约写手:暧昧的身形与尴尬的身份[J].学习与探索,2010(2):183.

Individualization: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Network Literature

LI Huan

(Faculty of Literatur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Guangdong 512005)

The individual value of literary works is to meet an individual’s spiritual needs.Network literary works displa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ndividualization.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twork writers’self-expression,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network litera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features:the establishment of individual stands,the release of personal emotion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individual freedom.

network literature,individualization,value orientation,individual stand,personal feeling,individual spirit

I 206.7

A

1001-4225(2014)02-0046-05

2013-10-02

黎 欢(1972-),女,广东梅州人,文学硕士,韶关学院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佟群英)

猜你喜欢
个人化网络文学个体化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尚长荣三部曲”带来无尽思考——且说个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
网络文学的诞生
女性形象的个人化书写——严歌苓小说解读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