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博物馆的光环境设计

2014-04-07 09:30胥昌群
河南科技 2014年20期
关键词:陈列照度展厅

胥昌群

(妇女生活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1)

博物馆陈列设计在文化空间、视觉传达和社会教育等功能性活动中已渐成主角, 光环境的技术设计则以灵魂的点化将其助推到更高的层次。 眼睛之所以能捕捉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正是由于光的存在。 在光谱学意义上,没有光也就没有色,没有色也就没有形。 一定的物体,在一定的范围内,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色彩,其次便是形体——体量关系,最后才是结构。 所以,在展示陈列照明中, 对光和色的设计和运用, 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博物馆具有收藏保管、调查研究和普及教育三大基本职能,其照明设计同样需要满足这三大职能要求[1],如何让博物馆的光照更加符合人的观赏心理和观赏习惯, 并且对文物本身的影响最小化,是值得博物馆光照设计者更加深入研究的内容[2],需要设计师在实践中统筹考量,以达成最佳效果。

在博物馆陈列布展过程中,光环境的塑造尤为重要。 博物馆陈列空间光环境的塑造和设计依赖于具体的功能性灯具,其类型大体分为泛光源灯具、点光源灯具、线性光源灯具。 光源的色彩属性和照度也很重要, 可按此将光源分为主照光源和装饰光源。 主照光源的照射对象是视觉传达的物体和画面以及环境;装饰光源是配合主照光源, 具有烘托气氛和提升效果的光源体系,对博物馆整体光环境的塑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配合展示物品达到理想的陈列效果。

博物馆的大厅、走廊、楼梯间是建筑的交通空间,通常被看作观众的视觉适应空间。 当观众人群由室外自然光的环境通过博物馆交通空间来到光环境照度较低的展厅空间时, 展厅的入口或序厅的照度应考虑光环境的衔接, 使观众在低照度光环境的展厅里,形成视觉适应的过渡,从人体工学的角度满足公众的视觉舒适度,并达到较好的参观效果。

博物馆展厅设计是依据陈列大纲所提供的陈列内容来进行构思创作的。 首先确定整体陈列风格的定位,并运用各种陈列布展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将展厅的若干内容板块有机地组合起来;配合光环境精细化设计,使陈列内容在各项陈展技术支撑下准确传达陈列内容的主题。 为了使观众更加关注文物展品,在塑造陈列照明的强度、光色的品质,以及文物展品所呈现的质感等方面需采用博物馆专业灯具,这些灯具将陈列文物的形状、色彩和质感烘托表现出来,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将展示内容通过光环境的塑造提升到一个高度。 想要具体实现陈列的艺术效果和展示功能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物展厅柜内陈列、图版陈列、综合陈列与环境照明的关系

博物馆文物展厅中柜内陈列、图版陈列、综合陈列的展品内容, 离不开环境照明的配合。 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为公众服务,陈列艺术也应围绕观众的视觉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设计,由于光主导观众的视觉,对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弥足重要,对它的设计不能仅是简单的亮化工程, 更多的是要为观众的参观行为服务[3]。为了向观众准确呈现文物展品固有的体积、形态、色彩和质感,照明应从灯具选择、照度控制、色温把握和光源匹配等多个环节综合考量。眩光是博物馆照明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照明灯光中要注意展品的明亮对比度、均匀度等,在光和影以及亮度的平衡中寻找视觉的最佳舒适点。 柜内图版使用宽光射灯照明或柜顶的灯板下泄光均衡照明,柜内大型文物使用窄光射灯照明,柜内小型文物使用超窄射灯照明, 这样既突出了文物展品和图版陈列,又使柜内光环境协调统一。独立展柜往往陈列的是重点文物,展柜已加装有光纤射灯,这种灯具通过光纤的传递已衰减了有害射线,灯位也较隐蔽,能较好地塑造文物的质感。 在独立柜放置的空间里,应控制光环境的照度小于柜内照度。 无论是柜内陈列、图版陈列、综合陈列都应注意灯位和展品的角度、距离关系。灯位和展品的入射夹角影响观众的视觉,应防止光源照射到高洁面文物的反射光线刺激观众视觉, 可适精确调整光线和文物展品的位置关系,把反射光线限制在适合范围内,即反射光源的高度在观众的视平线以下,避免庛光、眩光影响观众参观。

应使环境照明的照度小于柜内陈列、图版陈列、综合陈列的照度,并通过调节博物馆专用灯具控制文物、图版及其他展示物品的表面反射率,避免眩光的产生。 为创造良好的视觉条件,展品周围亮度应使展示文物的亮度与环境照明的照度之比不大于3:1,减少由于展厅环境照明的相互反射产生的眩光,适当调整照明主灯的光源强度和入射方向等, 克服眩光造成的不良视觉影响。

2 文物布展陈列的一般照明和特殊照明的关系

文物陈列的一般照明和特殊照明是按文物的类属来区分的,对光照不敏感的文物采用一般照明,如非彩绘石器文物、非彩绘陶器文物、金属文物、文物复制品等;对光照敏感的文物必须采用特殊照明,如丝织文物、纸质文物、漆器文物、彩绘文物等。 一般照明的照度尽可能满足文物展示的要求,对光源、色温和显色性诸方面可以追求达到最佳效果; 而特殊照明基于文物保护的照明原则和限制条件, 照度值应控制在国家文物局规定的范围内,如丝织文物、纸质文物、漆器文物、彩绘文物等的照度值为50—80LX,色温在2 700—2 900K 之间。 由于红外线、紫外线以及接近紫外线的可见光短波(1≤400mm)区域对文物展品影响较大,为了避免它们对文物展品的损害,照明灯具应加装光源滤红滤紫镜片,尽可能地过滤掉这些有害射线,将对文物展品的损害到降低。 还应该做好照明控制, 尽量减少文物的光照时间,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中规定:应减少灯光和天然光的紫外线辐射,使光源的紫外线相对含量小于75μW/lm。同时对展厅特殊照明的全部光照及总曝光量进行控制, 对光特别敏感的展品总曝光量控制在小于120 000lx.h/年, 对光敏感的展品控制在总曝光量小于360 000lx.h/年。 若在展线上同一柜内既有光敏感文物又有光不敏感文物, 一定优先满足光敏感文物的照明设计要求, 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是优秀照明设计的评价尺度。

3 文物陈列的专用灯具和展厅光环境塑造

文物展品是博物馆一切行为的中心,策划、装修、布展、照明、开展、撤展……所有过程都围绕珍贵的展品而设置。 因此,在整个行为过程中如何安全保护独一无二的珍稀文物成为博物馆展览的首要课题, 博物馆照明设计必须优先处理好安全保护展品和更好展示展品之间的矛盾。 照明安全有三个注意事项:其一,机械安全。 灯具从安装到拆卸应方便、快捷、稳固,不得有跌落等危险。其二,电气安全。灯具为带电载体,电气需符合电工安全规范,无触电、起火等隐患。 其三,灯光安全。 灯光安全最容易被忽略,光辐射、照度水平、曝光量等都是损害展品的无形之物。

灯具的设计和选择对文物展品的安全至关重要。 博物馆专用灯具首先应具有加装紫外线和红外线滤镜的功能, 具有精确调光装置, 完美地解决博物馆照明场景中不同展品应用不同照度水平的问题,配合DALI 智能照明系统,让灯光管理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使场景的切换变得灵活。

在博物馆灯光设计中, 对辨色性要求一般的文物展示环境,可采用显色指数不低于80 的光源作照明灯具。 对于辨色性要求较高的绘画作品、着色织物、彩色陶瓷等文物,多采用显色指数(Ra)大于90 的光源作照明灯具。光源的显色性直接影响展品色彩的色调和饱和度的展现,专业博物馆照明LED 芯片的使用,可以提供显色指数高达90 以上的光环境。 随着LED 技术的发展,相比金卤灯和卤素灯等传统光源,LED 有着能更好控制色差的优势,让灯光更加纯正、柔和、自然。

博物馆照明设计中通常采用一般照明与局部重点照明相结合的手法。比如对于立体的展品,通过定向照明和漫射照明的结合来勾勒细节;对于一些大型三维展品,用定向照明和反光照明从两侧投射,造成不同程度的阴影,突出立体感。 展陈照明应通过不同的亮度对比,明暗搭配,光影组合,折射出文物富有立体感的艺术效果,利用灯光赋予文物生命活力,逼真呈现。 然而,因照射的人造灯光还原质量不同, 可能会导致映入观众眼睛的文物外观及色彩偏色、含混、黯淡等,与原本相比可能会大大失真。 灯光是博物馆场景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做好光环境设计工作,以真实还原展品的色彩、细节、层次、对比和锐度等,再现历史文化的综合信息。

4 结语

总之,博物馆光环境是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博物馆展览对光环境的认知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变化, 应在目前博物馆事业大发展的情况下,对光环境塑造的理念、技术、方法进行科学归纳和总结,探索光环境的发展方向,从而带给观众一种较为舒适的博物馆展览光环境体验[4]。 在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扩大,博物馆必将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文化场所。 因此,在提供丰富展览内容的同时,应灵活应用各种专业博物馆灯具,更好地勾勒出文物展品的细节,让文物展品栩栩如生,让文物布展更加灵活方便,给观众一个舒适优美的文化环境和光照空间。

[1]杜异.博物馆光环境设计[J].装饰,2007(10).

[2]王璐.视觉特性下博物馆空间光环境的应用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艾晶.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光环境的设计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

猜你喜欢
陈列照度展厅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恒照度智慧教室光环境
体育建筑照明设计中垂直照度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