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的传承意义
——以云南永仁直苴彝族刺绣为例

2014-04-09 12:00陈琳莉
思想战线 2014年1期
关键词:认同感刺绣彝族

陈琳莉①

2009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的彝族刺绣成为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展项目。由此,直苴彝绣的保护得到了更多关注,并获得了更有利的成长环境。[注]直苴地处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西南部,距永仁县城67公里,主体民族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是永仁县中和镇下辖的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它东邻猛虎么苴的村委会,南邻大姚县昙华乡,西邻大姚县桂花镇,北邻波者地村委会。海拔2 021米,森林覆盖率70%。永仁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永仁年鉴》, 楚雄:楚雄日报传媒有限公司印务中心,2011年,第75页。该村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赛装节”的原生地,保留着传统的彝族“赛装节”的比美赛智求偶等的节庆活动,拥有对古老记忆的认同等彝绣文化存活的先决条件,且当地彝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文化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系统并未改变,这里彝族妇女传统的刺绣活动也就没有产生大的变迁,故而永仁直苴彝绣文化至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直苴,也因此成为考察传统的彝族刺绣较为理想的村落。传承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现已成为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文化名片,这也是对其优秀传统工艺及其手工艺人技艺和地位的肯定和认可。然而,传统工艺当前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传统工艺技术已经失传或消亡,并且失传的速度加快,其传承和保护的难度、迫切性和艰巨性也逐年增强。故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义的探讨就愈发显得迫切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彝绣传承

(一)彝族刺绣传承的民俗环境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出于生活和民族礼俗节庆及精神上的需要,当地彝族女性普遍擅长于服饰刺绣。由于地理环境、支系众多和民族杂居等原因,这里的彝族刺绣服饰种类丰富、式样繁多,故基于该文化背景下的彝族刺绣传承也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楚雄地区的彝族大多有着共同认同的经济文化因素:居山区或半山区,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女人多通过刺绣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以期得到认可并同时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崇尚自然崇拜;过六月二十四火把节;而在“梅葛”主要流传的永仁和大姚县,直苴和三台两地的彝族同胞还要过自己独特的“赛装节”,在节日中充分展示彝族女子刺绣技艺的高超和对本民族刺绣艺术的独特见解。其中,他们对古老记忆的认同是彝绣文化存活的先决条件之一,而相同的地理环境是彝绣赖以生存和发展,并得以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不仅要依赖自然环境获得衣食住等基本的生存资料,同样,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文化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烙印。”[注]李云峰,李子贤等:《〈梅葛〉的文化学解读》,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页。生存于相同的民俗环境中的彝族也因此自觉地沿袭着相似的刺绣文化。

(二)功能主义理论下的传承

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共性,以人为主体的事物,最终都会借助人的行为,呈现出物化的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映射到绣女与刺绣之间亦如此。刺绣工艺传承就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其功能价值不可小觑。生存于同样自然环境中的彝族,敬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绣品透露出从共同的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历史轨迹,而其历史上经历的一切,反映的思想观念无不包容其中,自然形成了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且为特定区域内的民族所认同。这是彝族地区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共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特定地域内彝绣相沿传袭得以代代传承的文化传承场。在共同的自然生存环境中,共同的认知和信仰是彝绣产生和认同的基础。民族文化伴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生而产生,彝族节日如“赛装节”、插花节等都源于宗教,此外,人生礼仪、丧葬、居住、服饰等无不与宗教关联,故而原始宗教中的伦理、道德、审美观、世界观及相关的行为规范也体现在彝族的刺绣文化中。哈维兰认为,文化不是可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们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注][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6页。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因此,同一地区的彝绣往往有承袭相同的图纹花色和风格的需要,并承载相似的社会需求和功能。因彝绣的发展传承是与经济前行相伴相生,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并在特定场域内体现出共同的功用价值,故而彝绣文化为特定区域内的彝族所认可,并能满足其共同的需求而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的传承意义

在直苴彝绣的传承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抵御时间销蚀力、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民族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其传承有利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彝绣是彝人区别于他族的一个显著的标识。有彝族的地方,刺绣就成为一种需要,并通过传统工艺和文化展演及礼仪节庆等活动,体现出该活态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应有的功用价值,且与其传承人的保护联结起来,使隐含于各类活动中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和民族思维延续并世代传承。可以说,彝绣文化的传承既是满足彝族实际生产、生活的一种需要,又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很大的功用价值:它不仅能增强彝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及族群认同心理,而且能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民俗文化艺术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不仅是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从一定程度上满足绣女特有的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其人生价值,进而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具体而言,承载着诸多功能和需求的直苴彝族刺绣乃至各民族的刺绣文化,具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是不会孤立存在于人的精神领域中的,它始终与特定的共同体和环境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只有在与其适应的群体和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具有突出的个性和强烈的目的指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可传承性,也只有在特定的生长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保持其原生性。民族文化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和合理性,也是现代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生命力的象征。若本民族文化被其他强势文化融合,处于弱势的民族就一定缺乏民族自信心,缺少民族认同的愿望和勇气。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彝绣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维护彝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传承有彝族文化特色的刺绣文化,更能增强彝族的自尊心及其对本族文化的认同感,意识到要在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吸取他人的长处,学会自我更新、发展、完善并树立自信心,才能以自己的独特风貌在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实现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并认识到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意义所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各方面的接轨,彝族人民特别是当地有关部门也意识到,只有通过传承彝族人民独特的民族文化,精心打造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品牌,才能屹立在国际大家庭里,才能使它得到更好的传承,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得以保护并获得更多的尊重。

(二)有助于唤起并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体的文化创造,对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是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支持,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是维系一个群体或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注]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通过传承、发展民族手工艺,传承彝族传统的刺绣文化,让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得以保护,也可以起到联系人们情感的纽带作用,增强彝族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心理上的认可,使刺绣成为人们自身的审美和心理需求,并逐渐满足彝族自身认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正逐渐发生变化,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不再受年轻一代的青睐,故其传承就更显迫切。作为一种精神需要,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能为弱势民族的文化提供成长的环境,实现其文化上的民主。刺绣因有坚实的存在根基和需要而得以传承,并发挥着唤起彝族同胞文化认同感、自豪感的作用。“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一种归属意识。认同于同一个民族的人们由此会形成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甚至形成民族情绪与民族偏见,并由此形成民族集合的力量。”[注]李云峰,李子贤等:《〈梅葛〉的文化学解读》,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页。各民族传承已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激发人的创造力。永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苴彝族刺绣中蕴含着彝族的强烈认同感,是当地“赛装节”比美赛智、择偶等活动中维系彝族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其中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是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三)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民间土生土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当地的民族同胞,更重要的是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在继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现代功用价值的文化,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载体,使其文化以继承与延续的方式得以传承。直苴的彝族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较强的群体参与性,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以直苴为主的永仁县彝族刺绣产值提高了70%,不仅改善了彝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也为刺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资金保障。此外,直苴彝绣于近年来被引入到当地旅游开发中,且自然呈现出实用功利目的逐渐隐退、娱乐性逐渐增强的趋势,[注]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这不仅可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利于其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人们还能够通过旅游,切身感受并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激化游客的遗产保护意识。而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审美创造活动,它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并且能通过其旅游市场的规律体现出对绣女劳动的尊重,能提高刺绣创作个体的经济地位,满足其自我认知和心理需求,还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筹集资金。直苴彝绣,既顺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起到带动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能提升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故其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结 语

功能主义认为,文化的各个部分均发挥自己的功用,共同完备文化事项的诸多功能。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需要从整体上保护该文化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在全球化过程中,虽然我国的一些传统工艺技术正面临失传或消亡的命运,然而,倘若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应的功用价值,拥有相应的传承空间和传承人,它就具有传承的可能。依存于典型彝族文化环境中的永仁县直苴彝族刺绣,因在当地“赛装节”中有特别的比美赛智求偶等需求,且具有独特的工艺,丰富的图纹和色彩意蕴及特有的文化内涵,故其刺绣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了独特的功用价值和传承意义,从而使楚雄地区永仁直苴彝绣这一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通过功能主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直苴彝绣传承意义的探讨,可为其合理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这种对特定区域内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意义的探讨和思考,亦适用于其他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或在与跨境民族的交流和互动中。应当强调的是,在研究彝绣的传承时,要透过对物即刺绣主体的研究,深入到对文化本体的研究中去。换言之,传承刺绣文化,需要保护好其民俗环境和民族手工艺传承人,尊重其传承的心理,还需要通过民族文化工作者和手工艺人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猜你喜欢
认同感刺绣彝族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彝族海菜腔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清新唯美的刺绣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