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综合平台

2014-04-10 13:09曾正滋
关键词:行政专业管理

曾正滋

(福建江夏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搭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综合平台

曾正滋

(福建江夏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构建综合性实践平台。福建江夏学院“管论天下”学生论坛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功能的实践教学综合平台,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激励条件下,以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应用型本科

1998年,教育部将行政学专业从政治学大类改为隶属于新设立的公共管理大类,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更名和更改隶属关系,行政学偏重理论分析,行政管理学则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而且更偏重实践性。然而,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弊病,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属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平台、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反观当前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各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术的问题,实践教学的内容雷同、方法单调、平台欠缺。行政管理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它不同于理科可以利用各种设备进行实验,其实践属性存在着内涵不清、教学方式不明等问题。关于什么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还众说纷纭,甚至在名称上,不同的高校就存在着实践教学、实训教学、实验教学等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

行政管理又是文科中的社会科学专业,严格来说,社会科学是无法在实验室环境中做出精确实验的,它对不断变动的社会环境非常敏感,实验室无法精确地模拟出现实社会环境。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大多是观察式实践和参与式实践。观察式实践主要利用社会调查的方式来观察社会,进行理论分析后指导实践;参与式实践通过参与行政管理实务的方式(顶岗实习、技能培训、情境模拟等)来习得实务技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大类实践教学都需要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一般分为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校内平台包括实验室、学生专业社团、学生专业活动等;校外平台包括实习基地等。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就是几张桌子、几台电脑、几套软件,设备简单,功能欠缺,只适用于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行政秘书等少数课程,而大量课程只能通过校外实践来完成。校外实践本应通过实践基地加以施行,事实却并非如此。按要求,各高校的行政管理实践基地必须是政府和事业单位,但这些单位出于保密、岗位有限、资金不足、学生实习对单位工作帮助不大等种种原因,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大部分实践基地有名无实。而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受实践教学经验、教学经费、社会影响力等因素的限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只能被迫安排在校内完成。特别是在学生安全问题越发突出的背景下,很多学校不愿意让学生太多地走出校园,要出去也只能在周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普遍面临着走不出去,即使走出去了也做不成事的困境。各高校只能退而求其次,把精力主要放在校内实践上。

有效的管理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组织和制度建设,行政管理专业的管理属性注定了其校内实践平台不仅仅要依靠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要靠组织和制度平台。各高校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组织的问题,实验室建设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实际使用效果不佳。同时,行政管理内涵复杂,要求管理者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也注定了其实践教学平台必须是综合性平台,应具备多功能性,能够实施多课程实践,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综合平台建设——“管论天下”学生论坛

福建江夏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由四所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升格而成。由于前身为管理干部学院,这为行政管理专业奠定了较为深厚的基础,注重专业实践是该专业的特色。创办之初,行政管理专业就开辟了“管论天下”学生论坛,着力探索和打造实践教学综合平台。

1.主要做法

“管论天下”学生论坛分为班级分论坛、年级精品论坛和学术论文交流论坛。班级分论坛和年级精品论坛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公共管理学院教学委员会确立每届论坛的主题,比如2012年的主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管理”,由2011级每个班级选择一个分论坛主题,各承办一场分论坛。分论坛的一部分是主报告,时间约半小时,由主报告人阐述社会调查的主要发现和本场论坛的主要观点;另一个部分是创新演示,可以采用演讲、辩论、模拟听证会、情境模拟、小品等多种形式来配合演示主报告的内容。年级精品论坛的形式与此类似,但由整个年级承办。在班级分论坛结束后,由在分论坛上表现突出的同学组成“管论天下”学生社团,在充分总结分论坛的经验教训后,根据年度论坛主题选择一个精品论坛主题,举办本年级精品论坛。班级分论坛要求每个班级必须联系一位专业指导老师,精品论坛则由行政管理教研室全体老师全程指导。分论坛及精品论坛均由学院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学术论文交流论坛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其他年级学生也可参与,形式类似于学术年会,以学生个人为单位参与。要求学生根据年度论坛主题撰写论文,提交教学委员会评选,确定10篇左右入选论坛。在论坛过程中,由作者宣读论文,后由现场评委老师进行答辩。最后确定名次,颁发奖状和奖金。学院鼓励作者将论文公开发表,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2.主要特色

(1)综合性。“管论天下”学生论坛并非是一个功能指向单一的实践平台,而是一个旨在融合理论分析、社会调查、团队合作、论文写作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实践平台。班级分论坛和年级精品论坛均要求承办团队必须就主题进行翔实的社会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要大量应用到公共行政学、政府经济学、社会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等课程的知识,实际上是对这些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综合检验。为配合学生论坛,上述课程均安排在大三上学期之前。

本科生毕业论文通常被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但由于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学生往往忙于找工作和实习,无暇顾及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也鞭长莫及,无法及时督促,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草草了之。举办论文交流论坛事实上就是毕业论文改革的一项配套活动,它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提供了额外激励。公共管理学院将毕业论文提前到大四上学期,要求学生在学期末完成论文初稿,学生可以拿着毕业论文直接参与论坛,不会造成额外负担。另外,行政管理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复习心得用论文的方式表达出来,论文发表后可以作为考研报名的一个重要砝码。论文交流论坛事实上整合了毕业论文功能,强化了毕业论文环节。

(2)创新性。学生论坛的独特之处在于要求以创新方式全面演示论坛主题。自论坛创办以来,辩论、模拟听证会、情境模拟、小品等均被单独或综合运用,后面两项居多。自2012年,论坛开始大量采用模拟电视访谈节目形式,主报告不再被单独阐述,而是被分解成各个访谈嘉宾的观点分开阐述。

2011年,以“管论天下”学生论坛为项目核心之一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获得省2011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 2012年,同样以此为核心之一的“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相继被批准为福建江夏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项目和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3)可持续性。公共管理学院专门颁布了《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论坛实施办法》,以制度化的方式将学生论坛确定为学院精品专业实践活动,在教学改革经费中专门划出一块作为保障。同时,组建了“管论天下”学生社团,专门承办年级精品论坛。社团主要由大三和大二学生组成,平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读书和讨论活动,每年只有一场精品论坛的大型活动,以免分散精力。精品论坛由大三学生承办,大二学生观摩学习,以“传帮带”的方式实现论坛的传承和创新。

三、学生论坛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平台的突出功能

1.以精神和物质双激励的方式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多脱胎于政治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多是从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专业转型而来,行政管理专业基础不扎实,教学过程仍然带有很强的理论教学惯性。年轻教师虽然多出身于行政管理专业,但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行政管理实践的历练,教学也是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过度理论化,听不懂,做不来,学习兴趣不高。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连贯性,殊不知,如果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理论再完美,他们也不会接受。目前的大学生都是“90后”,“尊重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已上升到第一、第二的位置”[1],具体到文科生,其需要的排序为“维持生存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成就的需要”[1]。他们更看重知识的趣味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填鸭式”教学显然不合时宜。

当今无论政治学,还是管理学,抑或行政管理学,都更加趋向于现实主义,现实生活的功利性受到肯定,理论家和实务家不再一味地批判功利,追求理想,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满足公众的现实利益要求,协调利益冲突,实现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也应该坦率承认学生的功利需求,引导他们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来学习知识,参与实践,体悟管理,在满足现实功利的同时,点拨他们的理想之光。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兴趣来源于功利性,只要学生能够发现理论的有用性,就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论坛注重的正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和知识的有用性,将它们从枯燥的文本还原成活泼的现实,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体悟。学生论坛在实施过程中,不仅以奖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精神鼓励,还提供充足的经费供学生自主支配,同时资助学生发表论文。

无论是班级分论坛、年级精品论坛,还是论文写作,都强调指导老师的“把关”作用,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权,有效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当是“导师”,其作用是:侧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具体体现在学生论坛中,教师实际上扮演的是“导演”角色,学生在前台,教师在幕后,提供理论指导和后勤支持,及时发现问题并纠偏,其他都留给学生自主决策。

2.以专业性和娱乐性相统一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

面对90后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既要保证传统教学所要求的专业性,也要注重娱乐性。90后大学生身处一个娱乐时代,娱乐精神无孔不入,过度娱乐难免会冲淡专业教学的严肃性,但教师还是应当力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特别是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本来就不要求太高的理论性,学生对理论知识也不大感兴趣,如果再缺乏必要的娱乐性,实践教学将面临极大困境。专业性与娱乐性的统一是学生论坛成功的关键。

学生论坛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性是基础。在班级分论坛和年级精品论坛中,主要体现在主报告环节。学生必须综合应用所学的行政管理理论和知识对所选主题进行社会调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专业性对策。教师的专业指导也主要在于保证主报告思路的专业性,不介入具体的写作。在论文交流论坛中,因为它与毕业论文是配套的,学生能够得到指导老师充分的专业指导。

学生论坛的重要创举就是创新演示,此环节主要突出创新性和趣味性,辩论、小品、模拟听证会、情境模拟、模拟电视节目等多种形式均可运用,也均有运用。学生论坛在坚持学术品位和专业水准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和发挥90后大学生的娱乐精神。情境模拟和电视模拟是论坛主打的演示形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微电影、现场小品、模拟访谈等多种形式演示主题,如模仿《鲁豫有约》展示“城镇化过程中的小摊贩治理”,模仿《一虎一席谈》激辩“是否应当推迟退休年龄”,模仿《非诚勿扰》探究“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困境”,等等。其中,微电影几乎成为每场论坛的主要看点,多数论坛都选择以微电影形式引入主题,学生甚至还自发地对每一个年度的微电影进行评选,评选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在论坛宣传过程中,微博、微信、海报、BBS、百度贴吧、校园广播、亲友团等也纷纷上阵,各尽所能。论坛现场诙谐幽默,轻松活泼,亮点频频。

3.以团队性提升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下,本科生就业很难专业对口,行政管理专业尤为突出。如果严格按专业对口原则,行政管理毕业生必须在政府机关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就业,但面对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的高门槛,行政管理专业并无优势,也很少有此类岗位只接受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事实上很多人把公共管理类专业看作是“万金油”专业,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精,就业岗位的不可替代性比较低。国内权威的大学生就业调研机构麦可思公司的研究数据表明,“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分布非常广泛,但竞争力不明显,而且行政管理专业的实际就业与学科的定位‘公共行政’并不一致[3]。”这种状况表明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遭遇了巨大尴尬。然而,逆向思维启发我们,既然短期内难以改变现状,“万金油”的培养模式未尝不是一个思路,即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基础管理能力,不必刻意追求行政管理的专业性。

管理的本质是管人,突出管理者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思维能力要求能够统筹全局、协调策划;沟通能力强调人际交流和激励能力。学生论坛作为综合素质的考察平台,不仅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更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多元能力。主报告、论坛策划书和剧本撰写要求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发言、辩论和论文答辩要求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政府官员、普通民众、企业家、社会组织管理者、志愿者等各种角色模拟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整场论坛各个环节的协调要求组织协调能力,等等。比如,在年级精品论坛中,整个筹办团队划分为总策划(协调整个团队)、理论组(社会调研和主报告撰写)、导演组(包括导演和演员,负责微电影制作)、技术组(微电影拍摄及其后期加工)、保障组(后勤保障、财务和宣传)。总策划和各组组长组成核心团队,以委员会形式自主决策。教师主要提供咨询及辅助工作,不介入具体决策。各组成员由组长招募,日常事务由组长全权负责,重大事务提交核心团队决策。这种团队组建模式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建设和管理能力,对于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具有良好的作用。

通过在论坛筹办过程承担不同角色的工作,有助于同学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理论组出色完成工作的同学增强了理论自信,坚定了考研和从事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的信心;导演组的同学则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意和表演才华,可以从事广告之类的创意行业;在保障组兢兢业业工作的同学则体现出很强的责任心,更适合于从事行政助理、文秘等事务性工作。

[1]曾本君.90后大学新生需要结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3(1):144-146.

[2]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78-79.

[3]程建新.论素质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1):16-18.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Platform for Practice Teach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ZENG Zheng-zi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Jiangxia College,Fuzhou 350108,China)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practice teach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not only the key,but also the difficult point.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actice teaching.Fujian Jiangxia College“Pipe on the World”Student Forum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such a multi-functional integrated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It focuses on training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 and team collaboration capabilities.And under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spiritual and material incentives,it integrates teaching,studying and entertaining,and through this way can it successfully stimulate students'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practice teaching;integrated platform;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G642.4

A

1672-9617(2014)01-0115-04

(责任编辑 祁刚)

2013-10-10

曾正滋(1982-),男,福建泉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行政专业管理
行政学人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