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帝内经》药熨

2014-04-14 21:17李红玉宣丽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疗法药物

★ 李红玉 宣丽华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药熨疗法是将药物加热后置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上古时代先民们用火烤过的石块来熨引治疗关节疼痛即是最原始药熨疗法的体现。药熨疗法最早起源于《内经》,其内关于药熨的载文仅一处,但详细介绍了药熨的处方,制作方法及适应病症等。本文结合笔者自身观点对《黄帝内经》药熨疗法进行简要分析并总结后世对其应用与发展情况。

1 《黄帝内经》药熨疗法简介

1.1 药熨疗法适应病症及适应人群 《灵枢﹒寿夭刚柔》:“刺寒痹内热奈何?……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寒痹即寒邪停留经脉而形成的痹症,《灵枢﹒寿夭刚柔》曰:“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因邪气停留于经络不去,营血凝涩不荣,不荣则痛,故时有疼痛而麻木不仁。“大人”即“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食“膏梁菽藿之味”之人。[1]笔者认为此类人身体柔弱,肌肉松软,腠理疏泄,故不耐火针、艾灸等疗法的强刺激,而药熨疗法温和无刺激,且此类人腠理开泄,能更好的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入里,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由此可知《内经》中记载的药熨疗法用于治疗痹症中的痛痹,相当于西医的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属寒者,且适用于身体柔弱,长期脑力劳动的人群。

1.2 药熨疗法的配方及制作方法 《寿夭刚柔》:“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蚥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脺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棉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此文涵盖了药熨疗法的处方,即淳酒、蜀椒、干姜、桂心四味,皆为辛温之品;制作方法:将药物切碎,浸入酒中,再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入酒中,封密勿泄,在燃干的马屎上微火煨之,五昼夜后将布及棉絮取出晒干,干后再浸,每次浸一昼夜,以酒及药汁浸干为止。将布制成双重夹袋,常六七尺,工作六七个,将干药渣和棉絮装入夹袋内,用时以生桑炭烤炙夹袋[2]此法虽繁琐,但为后世药袋、药膏、药饼等制作提供依据。

1.3 药熨疗法的操作方法 《寿夭刚柔》:“……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即将烤热的夹袋熨贴在针刺的部位,使热入病所,夹袋凉后再烤再熨,反复三十次,直到汗出为止,再用夹袋擦身三十次,将汗擦干,在密室内散步,避风寒。每次针后,都用此法。

2 《黄帝内经》药熨疗法的原理

2.1 “寒者热之”的中医治疗思想 上述药熨处方以淳酒、蜀椒、干姜、桂心四味,淳酒即黄酒,性温,能舒通经络,活血祛瘀;蜀椒味辛性温,功能温中止痛;干姜辛热,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桂心辛甘温,能温通经脉。此四味均为辛温之品,皆能温通经络,为热药。而寒痹之病,因寒而致,寒邪留于经络久而不去,属里寒之证,故用辛热温里药物治疗正是中医“寒者热之”治疗原则的体现。且温热之药,敷于人体皮肤,有温通经络,活血散瘀之效,《太素》云:“酒椒姜桂,四物性热而又泄气,故用之熨,身皮腠适而可刺也。此在冬日血气不流之时,熨之令通也。”

2.2 “经皮给药系统”的现代医学理论 经皮给药系统(TDDS)是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新途径。此种给药方式可以随时中断给药,是一种非常方便的给药途径,为不宜口服或注射的药物提供了一个全身用药方式,并且可用于紧急情况下无应答、无知觉的昏迷患者,也为无法口服给药的患者提供一种用药替代途径。[3]《内经》中所载药熨法的适应人群正是王公贵人,此类人嗜食膏粱厚味,多痰湿,脾胃虚弱,若直接服用汤药必然未能尽吸收,势必影响疗效。故用熨贴之法,通过皮肤腠理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可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已为现在“经皮给药系统”理论奠定了雏形。

3 《黄帝内经》药熨疗法之传承

自《内经》创药熨之法以来,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扩大其治疗范围。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云:“卒中容忤,若头身痛,癫倒、烦满欲死。取囊贮大豆蒸熟,逐冷处熨之;作两囊更番为佳。”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治胁痛如打、用芫花、菊花等分、踯躅花半斤,布囊贮,蒸令热,熨痛处,冷复易。”宋朱肱《南阳活人书》又倡用“阴阳熨法”,即先用冷熨法,再施以热熨,重复交替使用数次,以治疗二便不通之证。古代医书中记载除以药物熨引之外,尚有盐熨、膏熨、水熨、砖熨、壶熨等各种熨法。现代亦有文献报道采用高新技术对药熨操作方法进行细节改进。樊荣华、廖咏梅[4]利用SY-1000型湿热敷疗法系统(泰兴市时韵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改进常规操作,实现操作简便、超长保温,具有利于药物吸收、反复耐用、效率高等优点。具体方法介绍如下:遵医嘱配制中药方剂后放入湿热敷疗法系统的水箱中,与热导子(系统自带,采用玻璃纤维和绝缘材料,复合多种硅胶颗粒以及纳米成分,通过优质棉麻封装)同时加热,每天第1次加热1h达到75℃后保持恒温,之后每次加热15~20分钟即可。热导子浸润在药液中,通过热导子吸收药液、热及水分之后,利用热导子进行治疗,热导子用双层清洁毛巾保温,置于患处或相应穴位。随着热导子温度的降低,改用单层毛巾保温。

4 药熨疗法临床应用

《黄帝内经》药熨疗法源远流长,后世对其改进后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经笔者查阅文献,药熨疗法在骨伤科疾病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应用颇多,效果显著,另外某些内科病症中也应用甚广,疗效佳。现分述如下:

4.1 药熨疗法在骨伤科疾病中的运用 付秀珍、孙泽琴[5]用四子散药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2例,其方法为将药物放入已预热的电子瓦煲中炒热,达65~70℃,然后倒入小布袋中扎紧。将药袋放在膝关节处用力来回、旋转推熨,力量均匀。开始时可提起、放下交替,用力轻,速度稍快;随着药温下降,力量可增大,速度减慢,药物温度过低时可换药袋。一般热熨30min,每日2次,每付药用8次,10d为一个疗程。其治疗结果为40例中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李克忠[6]以川芎研面,加陈醋搅匀平摊于第3腰椎横突处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60例,其总有效率95%。刘建卫等[7]用萸乌散药熨法治疗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为91.5%。此外运用药熨疗法治疗肩凝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筋膜炎、足跟痛等均有满意疗效。

4.2 药熨疗法在部分内科病症中的应用 张钟鸣[8]药熨关元治疗宫寒不孕,阳痿、输尿管结石等生殖泌尿系疾病,其在辨证基础上选方择药后,运用中药烫熨疗法在关元穴位处适时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之力,将药性通过体表毛窍透人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活血化

瘀、散热止痛、祛瘀消肿的作用。蒋文凤,范长秋[9]用消予消癥散腹部药熨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总有效率67.5%。曾普华[10]用吴茱萸药熨包治疗癌性疼痛,临床效果满意。另有报道用药熨法治疗原发性痛经、胆汁淤积型肝炎及长期卧床后腹胀、便秘的患者,亦效果显著。

[1]秦悦,王健.《灵枢经》留针[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6):160-162.

[2]刘越.图解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华晓东,任变文.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5):282-285.

[4]樊荣华,廖咏梅.药熨法操作细节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3(1):17.

[5]付秀珍,孙泽琴.四子散药熨治疗4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观察[J].光明中医,2006(8):90.

[6]李克忠.药熨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60例[J].四川中医,2007(1):87-88.

[7]刘建卫,陈志华,黄培祥,等.萸乌散药熨法治疗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8(2):41-42.

[8]张钟鸣.药熨关元治疗生殖泌尿系疾病[J].中国医学工程,2011(11):178.

[9]蒋文凤,范长秋.腹部药熨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8):80+87.

[10]曾普华.吴茱萸药熨包治癌性疼痛[N].大众卫生报,2013-08-27(1).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疗法药物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