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模式对工业设计的促进作用

2014-04-16 14:01孙建斌
机电工程技术 2014年12期
关键词:工业服务设计

孙建斌

(黑龙江彩格工业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创新服务模式对工业设计的促进作用

孙建斌

(黑龙江彩格工业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中国工业设计正值空前的发展机遇。“观念与认识”、“人才与机制”、“资源与共享”、“传统与创新”等诸多问题都在困扰或阻碍着工业设计的正常发展。针对创新服务模式对工业设计的促进作用,作了认真的思考,希望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有所贡献。

工业设计;创新;服务模式

1 对工业设计“服务”的再认识

“服务”和“管理”一样,有过很多定义。但由于它的表象极为空泛,且应用范围日益广泛难以概括。所以,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能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在古代,它是“侍候、服侍”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服务”被不断赋予了新意,如今已成为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社会学意义上的“服务”,是指为别人、为集体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是指等价交换的形式,为满足企业、公共团体或其他社会公众需要而提供的劳动活动,它通常与有形的产品联系在一起,如:工业设计系统方案或创新产品的提供等等。正是由于“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当代市场营销泰斗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给服务下的定义是: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不可感知、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或利益,它在本质上是无形的,它的生产可能与实际产品有关、也可能无关[2]。鉴于以上定义,笔者认为:在工业设计发展的现阶段,对工业设计企业的经营者、特别是对设计师而言,“服务”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以诚恳的态度为他人着想,以善良的修为为他人提供方便和帮助,是工业设计产业合理、有序、健康、稳步发展的基础。设计界泰斗柳冠中先生关于“设计绝不应再仅是时尚、奢华、美化、欣赏、高雅文化的载体;设计也不应再仅是商业牟利的工具;设计更不应再仅是技术的推销术;设计将承载人类理想、道德的重任”的论述,给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向。

笔者从事产品创新设计和保障装备研发与制造近二十年,从获得的一些成绩来看,一般都是终端使用者对产品或服务、尤其是对态度和责任的认可。在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各学科、各领域、各产业交叉互动的创新实践中,“责任”和其所赢得的“信任”比设计本身更为重要。

其实,对欧、美、日、韩等设计发达国家创新战略和成果的客观分析,其品牌和品质完美统一的背后也蕴含着对科技进步和对人类贡献的创新服务理念和态度。为此,值得中国工业设计的从业者们深思和觉醒!

综上认为,工业设计是运用相关学科进行系统方案构建,整合相关资源实现产品的创新过程。它是集创造需求、创意设计、设计管理、模式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活动。

2 探索工业设计服务模式的创新

2.1 创新服务模式

既然工业设计是服务活动,就必然要在工业设计的过程中研究服务模式、特别是服务模式的创新问题。工业设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受历史背景、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服务范围、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服务形式。一般来讲,能够实现标准化,可以借鉴、值得推广的服务形式,即可称为“服务模式”。

由于“模式”原本就有“创新”的含义,所以“服务模式”也就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激情和不拘一格的特质。因此,探索工业设计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就成了除研究设计本身之外、与设计息息相关的重要任务,它对工业设计的走向和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以下,通过对“创新服务模式”几个方面的理解加以论述。

(1)创新服务模式的核心是创造性与适应性的完美结合。前面提到“不拘一格”和“与时俱进”,也就是要把服务模式的创新性与现实需求的适应性相协调,做得好,事半功倍。

(2)创新服务模式的本质是建立互信、坚持标准、亲近客户。从联想的协同创新,到小米的用户体验;从大数据、互联网思维,到苏宁的“众包平台”;从德稻集团的设计资源整合,到联影科技的创新产品研发等等众多模式的分享,无不展现了“互信是基础、合作是力量、需求是目的”的基本服务框架。尽管他们的服务模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建立互信、执行标准、尊重客户的本质没有区别。从而也证明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创新服务模式,是工业设计的立身之本、长远之计。

(3)创新服务模式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生活或生存方式日益变化的需要。设计融合艺术却又超脱艺术的个性、设计融合技术却又提升技术的价值,其特质就在于工业设计使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造并满足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和谐的目的。柳冠中教授在《中国工业设计断想》[1]中提出:“‘生活方式的创新’强调创造一种新的、合理、和谐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更加有节制的合理和健康,与大自然‘和谐’、与大多数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和谐’。‘设计’是协调人类需求,发展与生存环境条件限制之间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服务模式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们生活或生存方式的新需求。

2.2 创新服务模式的原则

创新服务模式的原则应该系统全面、客观务实、循序渐进。由于创新服务模式是伴随着“创造‘新物种’和以此为核心的‘服务链’”而产生的、具有很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过程中要界定相应的范围和原则。

(1)系统全面的原则。服务模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盲目创新、浅尝辄止。要对事物本身或以外的所有因素进行有序的层级分析,并重在分析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加以判断,进而形成行之有效的服务内容,加以验证和完善。对此,中国工业设计的前辈、导师和一些优秀的设计公司做出了很多典范。

(2)客观务实的原则。服务模式的创新不能好高骛远、疏于落地。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并非“高大上”就好;“小而精”多元交叉组合的协同创新,才是中国工业设计未来发展的真正趋势。为此,德国的自动化小企业(Discher)和我国一个机器人上市公司所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品质比较,后者令人泪下。

(3)循序渐进的原则。服务模式的创新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胸无大志。创新需要过程,同时也有风险;过程需要耐力,风险就要抗拒。而这一切,又源于远见卓识和德艺双馨的修为,既是态度又是境界。正如柳教授所讲:“商业的目的是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而设计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社会价值”

2.3 创新服务模式的内容

创新服务模式的内容是从盈利模式的认知中积淀并创造出来、进而去适应需求。目前,中国工业设计企业所运行的盈利模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买断式产品设计。即: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买断式专属设计服务,其服务模式具有一事一议、即时创新的特性。

(2)嵌入式设备租用。即:用创新设计的设备作投入,植入需求企业的生产过程,这一服务模式相当于技术或设备入股。

(3)合作式设计开发。即:由一家发起、两家以上设计或技术研发企业共同开发设计产品的服务模式,明晰权、责、利。

(4)转让式成果转移。即:将设计、并已转化的专利成果转移给制造企业、进而实现创新设计价值的服务模式。

(5)平台式资源共享。即:借助于互联网整合资源,让更多的人参与设计、实现全球化工业设计协作的全新服务模式。

设计企业必须谈盈利模式下服务模式的创新,原因是企业本身必须有强劲的造血功能,才有能力去思考“态度”和“境界”。马斯洛对人的“需求”五个层级的分析告诉我们,需求的变化,是由低到高逐一递进实现的。

3 创新服务模式对工业设计的促进作用

柳冠中教授讲:“我国的工业设计基本还停留在产品改良的层次,很少在开发设计环节有所作为,而在服务系统设计层次上实践更是凤毛麟角。工业设计的作用在中国被扭曲、割裂、边缘化。”在中国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从事或支持、关注工业设计的人们,所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个思考、每一种探索、每一例创新、每一项成果,都是对促进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化进程的贡献,其价值和意义绝非是衡量这种付出的本身。正因如此,工业设计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才有意义,其“探讨”本身,就是对工业设计的推动。创新服务模式对中国工业设计促进的直接作用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设计企业内部管理和机制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设计企业的形成与运作模式,还多以设计师为主体、自我创新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架构,这是中国工业设计兴起的成就和必然。正像中小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一般要经历家族企业的过程一样。企业的经营思想即设计师的思想、企业运作的好不好直接取决于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向管理、市场等边缘学科拓展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发挥的释放能力。而工业设计向产业化奔跑到了一定阶段,这种架构无疑使一部分设计企业的发展,受到人为因素的制约,其维持的时间越久、遭受的痛苦越深。

创新服务模式思维的建立,可以将企业内部运营中的设计、管理、技术等一系列问题逐一梳理出来,不同的问题交给不同专业的人才去解决,包括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系统方案构建,都不是老板(设计师)拍脑袋决定的。高研班的经典课程和成功企业的案例告诉我们:设计企业要想成功,老板可以有设计师的背景,但不是所有的设计师都能做老板,因为术业有专攻。如果那些不能做老板的设计师做的不是设计公司,而是一支专业的设计团队则另当别论。

3.2 促使企业向专精尖发展并注重协同创新

我国的中小企业、包括现在的设计企业自主经营、单打独斗的情况非常普遍,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在北方显得尤为突出,这就迫使企业的竞争格局不断地向“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方向挣扎,与此付出了人员、能源、材料、设备、生态环境等巨大的代价,这似乎是民族或地域的一种文化属性。在此,且不论其是与非,仅就设计企业协同创新的发展而言就举步维艰。对此,政府、协会、专家、学者、企业及设计师均有同感。其中,很多仁人志士做了大量的宣传、引导、促进和转化工作,虽有成效,但结果未必令人满意。企业的“病”,还要靠企业自身来解决。

服务模式的创新思维,能让企业客观地为自己“把脉”,同时引导企业向“专精尖”的方向发展,走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道路。对此,德国中小企业几十年的协同创新经验,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iPhone的核心技术在美国,而使该产品落地的协同创新与生产能力在全世界。

3.3 赢得制造业的信任发挥产业链引领作用

我国工业设计进入制造业的主战场,不是靠政府的主导,也不是靠专家、学者的推进,更不能靠企业家觉醒后的认同,因为过去,在这条路上一直是从事工业设计的这些人孤独前行所留下的“凄凉”印迹,尽管它的目标是积极、向善的,也是一直坚守的。

在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驱动下,中国工业设计如何促进产业的形成,如何与相关产业相融合发展,是目前摆在大家面前的重大课题。用句东北方言“上赶子不是买卖”,一语就道出了“融合”的现实困境,这句话虽然“俗”了点儿,但总比“热脸贴了冷屁股”要斯文得多。相信这种困境只是个过程,然而也绝不能静观其变。要牢记,工业设计面对的不会有“雪中送炭”,但一定会有“锦上添花”。

服务模式的创新,可以使工业设计企业有效地规避“融合”的现实困境。它站在制造方或需求者的角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同时提供更多的利益驱动、增强他们对工业设计的“粘性”,最终实现引领产业协同创新的核心作用。这是一个需要非凡耐力不懈坚持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让世界上所有的人认可,而坚持做好人,总会感动更多的人;做事也一样,做工业设计也是如此。

4 结束语

在中国工业设计需要崛起的今天,改变这一现状,无疑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工业设计从业者的责任,历史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都告诉大家:没有先驱的浴血奋战,就不会有璀璨的人生和阳光下遍野的烂漫!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时不我待。这里不仅仅是痛苦的抉择与跋涉,也有风雨之后的绚丽彩虹。

[1]中国工业设计断想[Z].2014设计教育现场交流高层论坛参考资料,2014.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Innovative Service Mode for Industrial Design Promotion

SUN Jian-bin
(Heilongjiang Target Industrial Design Co.,Ltd.,Haerbin150076,China)

Chinese industrial design ha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develop and to become globally-recognized.“MIIT leading talent”seminar is like a ship loaded with a huge number of industrial design expectations and dreams,ready to sail."Concept and knowledge","talent and mechanism","resources and sharing","tradition and Innovation"and many other issues have troubled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This article discusses innovative service mode how to help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design,and it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industrial design;innovation;service mode

TB47

:A

:1009-9492(2014)12-0012-03

10.3969/j.issn.1009-9492.2014.12.003

孙建斌,男,1963年生,山东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工业设计及设计管理。已发表论文1篇。

(编辑:阮 毅)

2014-11-11

猜你喜欢
工业服务设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工业人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