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评,引玉之砖——论公共图书馆推广经典阅读新方式

2014-04-16 23:09于艳波
晋图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书评图书馆

于艳波

(长春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21)

21世纪人类进入到了微时代,微小说、微电影、微营销等各种“微”产品层出不穷,微书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且一经出现就以其短小精悍、传播广泛受到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群体的欢迎和热捧,并且纷纷加入到此行列中来,各宣传系统、传媒机构也借势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微书评活动,以此来推介产品、宣传阅读。公共图书馆作为以传播文化知识为职能的文化机构也应乘势而为,利用微书评这块引玉之砖将经典阅读活动广泛开展起来。

1 微书评经典阅读

1.1 微书评

微书评实际上是基于微博平台的一种书评文体形式,称其谓微书评是与传统书评比较而言。传统的书评是发表在纸质媒体上,写作有一定套路,作者有一定知名度;而微书评则是发表在网络上(包括网站、论坛、博客、微博)、以140字为长度,以写作风格分散、文字个性突出、短小精悍见长,它轻灵、抽象、跳荡、感性的语言如同一串串音符传播于各类便携的移动终端,使人们在无聊与零散的时间里以不经意的方式就进行了接收或传播。“好的微书评就像刺一样扎你,让你兴奋、让你产生快感、让你瞬时就有了阅读的兴趣”。

微书评是现代数字技术和时代大众文化的产物,因而更多地展现出了时代特点:其一,流动传播的便捷性。随着3G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种类不断增加,这些可移动信息终端以其小巧便携而大行其道,人们可将其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使零碎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让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既获取信息,又愉悦身心。其二,迷你传播的大众性。微书评是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发布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加之其内容短小,书写自由,与传统书评成熟理性、较有深度的特点相比,写作门槛较低,因而它倍受公众喜欢,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互动平台,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书评由少数人控制的局面,形成了人人皆可进行书评的传播格局,这种更具草根性的“平民媒体”以其简单性、大众性、开放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践行者,已然成为大众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一种新途径。其三,扁平化传播的互动性。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在Web2.0的技术平台上,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传者与受者位置互换、重叠并且逐渐变得模糊;一个传播节点既可能是信息传播交互的一个传送中心,也可能是信息传播交互的接收中心,传播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而是呈现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双向结构,人们可以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形式产生互动、交流,每个人都可成为一个微型中心和传播活动的主体。

微书评能以两三年的时间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迷你性传播、双向性传播和扁平化传播,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它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微书评短小、跳跃如语录体,而语录体又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从儒家经典《论语》开始,到后来佛教传入后的禅宗语录,再到后来的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明代王阳明的《大学问》等,都算作是语录体,基本上都是一种微表达。可以说中国人适合玩微博是因为他们骨子里就有这种文化基因,微书评的产生和流行完全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回归。

1.2 经典阅读

谈到经典阅读,首先要弄懂什么是经典。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认为:经典是这样一些书,“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特殊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藏在深层记忆中”。这说明经典是在长期流传中形成,并具有传承历史思想观念的文本。由此可见,经典是指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它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体现本行业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这些作品能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内心世界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经典阅读是指读者自主状态下的生态阅读,“阅读是‘静观’(comtemplation)的典型形式或它允许读者不断地体验作品的深刻含义,品味、联想掩藏在文字后面经历了岁月后被风干了的历史情境和社会特性”。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揣摩、玩味的主体探索和主体感悟。经典阅读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文化精神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浸透着文化的精髓,包容着丰富、深厚的内蕴,充溢着滔滔不息的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与文化功能。人们阅读经典不但能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激发创造力,更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尤其是在商业氛围非常喧嚣的今天,社会各领域都非常盛行功利主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追求金钱、功名,寻求即时效应,对阅读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很多人往往是带有目的性地去阅读,只是想通过电脑寻找所需答案,或遇到感兴趣的新闻再点进去看一看,很少有人会静下来进行思考,阅读已呈现出快餐化、消遣化的现象。这种浅阅读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表现出了社会浮躁的风气,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国民素质的低下。中国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叶朗曾说过,“一个人如果老读三四流的著作,就会被那些著作把自己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也会慢慢降低”。因而我们要抵制浅阅读这种不良风气的盛行,在全民中提倡经典阅读,使经典里所蕴含的人类思想文化、精神世界和学术思想的源头活水直接流进读者心中。

2 微书评,引玉之砖,激发阅读兴趣,推动经典阅读广泛开展

微书评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书评的传播模式,激发了公共图书馆推广经典阅读活动的活力,使公共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活动能广泛蓬勃地开展起来。

2.1 短小精悍、喜闻乐见能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

微书评由于是个人阅读后的感受,因而更能获得大多数读者的信任,现在许多人都把微书评作为自己选择书籍、阅读书籍的参考,因而它对推动经典阅读有着积极的意义。又因微书评较传统书评更具主观性,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它更能抓住读者心理使其产生共鸣,使读者对其评论的作品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引导读者阅读经典。如网友关恩娜对《昆虫记》的书评:《昆虫记》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毕生对昆虫的观察研究,描述了蚕、蝉、蟋蟀、螳螂、蜜蜂、蜘蛛等人们常见的小昆虫的本能和习性,例如蜜蜂群体生活中的成员互助,蟹蛛用生命保护孩子。作者笔下的昆虫世界中熔合了人生感悟和人类社会的道德观,把科学与文学完美地结合。作品中引用了希腊神话典故和诗歌,语露机锋,形神俱备,读后使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现代人热爱大自然,对生命产生无限敬畏。作者用短小的篇幅将这部集科普及文学著作于一体的传世佳作奉献在读者面前,让许多没有读过这部作品的人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而读过的人也想再细细地品读一遍这部作品,以此来感知生命的意义。这些初读者和回味者读过后,又可以将自己阅读的感悟通过微博、微书评网站等平台进行发布,一个人分享了传给另一个人,不断地分享给另一个人,使更多人看到,更多人看到之后继续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样不断的传播产生裂变式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作品,从而引导人们进行经典阅读。

2.2 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受众广泛

微书评由于收发于便携的各种移动终端,因而传播范围要比以往的传统书评更加广泛,这就为公共图书馆宣传经典阅读提供了许多新的受众群体,据最新发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38.6%,其中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0年的23.0%增加了4.6个百分点。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微博用户在不到3年的时间达到近3亿,5%的用户为“微博控”,用在微博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甚至全天挂在微博上。平均每天上微博的时间在半小时至1小时之间的用户最多,达到42%;1小时至3小时之间的用户达到28%;19%的用户每天上微博的时间在半小时之内。君不见那些“手机控”无论是乘车、开会,甚至夜间醒来时也要看看手机。公共图书馆何不在这一领域做点有意义的事,尽一点应尽的职责,在这众多的网民中宣传下经典阅读呢?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先生就曾指出:要激发人们的经典阅读兴趣,特别是青少年的经典阅读兴趣,重要的是如何以新的技术和新的方式去展现和传播传统经典,使传统经典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阅读对象[11]。微书评正是利用网络新技术宣传经典阅读的新的方式,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受众者亦越来越广泛。

3 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微书评推广经典阅读

微书评在微时代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推广经典阅读的重要媒介之一,公共图书馆应采取有利措施将微书评的功能发挥出来,从而促进经典阅读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3.1 建立网络微书评阅读平台

目前我国多数公共图书馆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可以在本馆网站开设经典作品微书评栏目,搭建起读者查找微书评的平台。栏目由专人负责,其微书评可以是网上零散的经典作品优秀微书评的汇总,也可以由本馆专人撰写。在提供优秀微书评时可以在本馆里的网站上提供可供阅读的馆藏经典作品书目,供广大读者浏览下载。也可以将带有原作品的网页进行链接,让读者在看过微书评,产生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能方便、快捷地看到原作品。其实目前有许多电子书网站都收集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如北极星书库、E读吧、亦凡公益图书馆等都收有中外经典名著,为读者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2 组织专人撰写经典作品微书评

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丰富,收罗各学科、各门类众多的经典作品,对于撰写微书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共图书馆要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源,积极组织人员撰写经典作品微书评,并通过本馆网站建立的微书评平台或OPAC系统向读者进行宣传,挖掘出掩埋在馆藏文献中的这部分宝藏,引导读者走向经典阅读。

3.3 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经典作品微书评大赛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它的无门槛性使其拥有众多的读者。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作品微书评大赛活动,将读者吸引过来,使其参与其中。由于每个参评者在创作微书评中都需要阅读或重温经典作品,从而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经典作品的作用,也使读者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全社会都形成爱经典、喜阅读、深阅读的良好风气。

[1]微书评.百度百科[EB/OL][2013-11-08]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UGzA1rsLkFkhRu5mtoPbDzw G69m3RzwFfzJ8MYqK_DyK7xHHE3LYiRzRCJ2gUl4lgP6h6l3zy NcfdaAOjjzga.

[2]罗 敏.微博书评大赛奖项即将揭晓.[EB/OL][2013-11 -08]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 -04/18/content_2217870.htm.

[3][4]张 鸣.《论语》就是微博体[EB/OL][2013-11-08]http://news.163.com/11/1217/06/7LF44TPM00014AED.html.

[5]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百度文库[EB/OL][2013 - 11 - 13]http://wenku.baidu.com/view/52e48c3043323968011c9216.html.

[6]程大立,程 倩.从“权威解读”到“生态阅读”——图书馆在经典阅读中的担当与作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6-58.

[7]陆浩东.泛在信息社会中经典阅读价值思考[J].图书情报论坛,2012(1):49-51.

[8]叶 朗.多读经典 细读经典——和研究生谈读书[EB/OL][2013 -11 -20]http://www.jyb.cn/gb/2004/03/18/zy/7-zb/1.htm.

[9]第二届“微博书评大赛”第六期获奖微书评出炉[EB/OL][2013 -11 -21]http://news.dayoo.com/mobile/124526/124530/201302/08/124530_28900505.htm.

[10]屈一平.微博:碎片阅读之忧[EB/OL][2013-11-21]http://news.sohu.com/20120514/n343112971.shtml.

[11]程焕文.阅读多样化更能丰富经典阅读[EB/OL][2013 - 11 - 21]http://news.163.com/11/1217/06/7LF44TPM00014AED.html.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书评图书馆
书评
书评
书评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图书馆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去图书馆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书评
浅析儒家经典作品中的合作学习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