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

2014-04-17 01:48许金玉
教育观察 2014年11期
关键词:范读苏教版课外

许金玉

(泰州市高港区许庄初级中学,江苏泰州,225300)

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诵读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普通话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大幅提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深刻的理解,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发展和语文教学的优质化意义重大。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诵读引导作用

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是由优秀的语文教师支撑起来的。在诵读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引领和指导是学生养成良好诵读能力的催化剂,其作用不容小觑。同时,因指导诵读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准确范读,耐心领读、领背,同时针对学生朗读训练出现的问题认真、细致地解决,以达到预期的诵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重视范读,有感情地朗诵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兴盛,音频成为语文课堂诵读教学的必备工具。但教师亲自范读要比冰冷机械的录音更显亲切、温暖,学生更愿意主动去模仿,认真朗诵。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背影》便是十分适合教师范读的文章。教师首先要站在教室的中心位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听到教师感情饱满、发音准确清晰的朗诵。因为这篇文章是写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以及父亲对儿子的疼惜,故语调适合低沉、温柔,感情要深情、饱满、充沛。教师在范读时要注重韵律和谐、节奏快慢、重音停顿、感情起伏等。教师这种立体感十足的范读,除了传递出优美、和谐的声音之外,还将生动的眼神,滑稽的表情和形象的手势、身姿,丰富的感情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诵读能力,以便能更好地发挥范读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效朗读,促进学生诵读能力的养成。

(二)定期检查,常激励学生诵读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范读、领读、领背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融入到课文所营造的事件、画面、情感之中,用心去阅读、去感受课文内容,并及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从中吸取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在检查学生诵读时,遇到字音错误或语段感情把握不准的情况时,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并纠正,且要善于鼓励学生,给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从内心热爱阅读和背诵。如教师在检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古代诗词三首》的背诵情况时,便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性,即难背难懂。因此,即使学生出现一些错误,教师也要说“你读得不错”“有进步”等鼓励性的话。教师要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诵读情况,抱着体贴、关爱学生的心态,多激励他们。长此以往,在教师的检查训练下,学生诵读能力必能提高。

(三)适时加强对课外朗读的指导

教师适时加强对学生课外朗读的指导是有必要的。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加强课堂的诵读训练,也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搜寻课内外多样的朗读材料,并开展多样、有趣的课外朗读活动。学生在实践锻炼中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朗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诵读能力。良好的课外朗读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优秀课外读物,比如《诗刊》《智慧》《读者》《青年文摘》等。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运用抄读法、跳读法、精度法等阅读方法,以保证诵读的质量和效率。

另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朗读活动,如学生自己的朗读经验交流会和班级开展的朗诵会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午休和其他闲暇时间组织学生收听广播、录音等。当然,教师还可以将朗诵活动与家庭结合起来,即利用开家长会或者其他大会的空隙,见缝插针地开展朗诵会。这样,在教师和家长的合作下,教师就能更高效地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诵读轨道,学生也能时常漫步在诵读的海洋中。这不仅使学生陶冶了情操,愉悦了情怀,领略了伟大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诵读、爱上语文。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随着“学生中心论”日益深入人心,语文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生语文诵读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此前提下教师才能顺利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诵读能力。

(一)学生应该重视诵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自身注重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诵读中,积极主动地思考、训练,并锲而不舍地去完成,才有可能在语文诵读的领域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当然,无论教师将朗诵置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何种高度,都需要学生自身真正地重视诵读,毕竟主动、有兴趣地朗读比在教师的催促和强迫下朗读效果更加明显和强烈。将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结合起来是中学德育原则里的其中一条。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整个班集体都重视语文诵读,那么由多到少、由大到小,再到每个学生个体,自然将诵读摆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如学生对苏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朗读,文章中有趣的童年事件以及书屋带来的童趣极易吸引学生。在教师稍加引导之下,学生便可主动带着兴趣去阅读、朗诵,于是很快便可达到本节诵读的预期目标。总之,学生自身对诵读的重视是养成良好诵读习惯,提升诵读能力的关键。

(二)学生应该明晰诵读目标

诵读目标是学生学习前进中的灯塔。在灯塔的照耀和指引下,学生才不会彷徨和迷失。在授课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诵读目标,如情感、节奏、重音、语调的恰当把握。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提出不同的诵读目标,因材施教。这些目标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更好地达到诵读效果。比如,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在诵读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应该明白诵读目标即第一课时要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则要突出感情朗诵了,要求逐步加深。这些目标的明晰对学生培养诵读能力非常重要。

总之,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起推动作用,内因则起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学中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合理、有效发挥,定能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促进学生诵读能力的快速增强。

[1]侯占华.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开展途径[J].时代教育,2009(8).

[2]王玉.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

[3]李华平.朗读教学中的三促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

猜你喜欢
范读苏教版课外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小满课外班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