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2014-04-17 02:55刘建冬
教育观察 2014年5期
关键词:单导学交流同学

刘建冬

(如皋市下原镇花园小学,江苏如皋,22650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推行活动单导学教学的模式下,新课程呼唤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上的变革,要求将原来单一的教师讲解逐步转向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效率。现行的活动单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比比皆是,但细观之后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对合作学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在走过场,流于形式,探究停于表层,导致学生的合作学习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纵观所听之课,主要存在这些现象:1)合作流于形式。一进入活动,就开始合作讨论,讨论场面看似轰轰烈烈,但效果甚微。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组织了多次讨论,时间占半节课之多,浪费时间,使教学目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小组合作缺乏一定的技能。优秀者你一句我一句,各自抢着说,学困生乃至中等生都成了旁观者,更有调皮者抓住时机做小动作。3)合作不切实际,探究难易程度与班级实际情况脱节。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全部知识点都寄托于学生的发现,没有准备好相应的研究提示,致使合作时间过长,学生合作成果甚少,导致教学任务没法按时完成。

如何在小学数学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开展有效合作,切实培养学生素质,打造高效课堂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安排合作小组及分工

首先,合理安排合作小组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学习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来确定合作小组的规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一般情况下应组成4-6人的小组。因为在这样的小组内,每个成员都乐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参与度高,合作效果也比较明显。

其次,每个小组成员的构成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必须具备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个性,使他们之间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形成一定的凝聚力,把学习个体间的竞争转化为学习小组间的竞争。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习个体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最后,在合作小组内部还必须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各尽其职。没有明确责任,有些学生会借机玩耍,小组合作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别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并比较出大小,小组内合作找出其中的规律。进入活动后,各小组展开合作,但有的同学只顾自己折自己的,不管别人干什么;有的同学甚至在商量下课后如何玩耍;个别的学生还在那里说笑打闹。到交流汇报时,只有认真参与的同学能找出规律讲出理由,其他同学却一无所获。针对这一情况,合作学习必须加强学生的合作责任意识培养,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认识到自己是小组中的一分子,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小组的形象,都将影响到小组的荣誉,每个同学的发言都代表本组的最终意见。汇报时,教师可任意挑选一个同学回答。只有这样,小组成员之间才会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务中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学生才能在合作中活而不乱,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注重合作技能的培养

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效。合作的技能培养必须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的合作技能:

(一)合作前的独立思考

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合作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高效。例如在《加法的运算定律》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三个数相加有什么样的规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地观察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合作探究。这样,讨论的问题才会深刻,形成的印象才会牢固。

(二)合作中的交流与倾听

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看到很多出色的积极分子经常垄断小组发言,抢在其他同学之前且把正确的答案和规律一下说完了,导致其他同学无言可发。长期下来,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消极心态,认为发言只是那几个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教师在合作过程中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鼓励每一个同学都踊跃发言。在全班交流中,教师要做到根据不同难度的问题挑选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于基础差的同学的回答,给予及时的鼓励;对发言比较积极的同学让他们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往往他们心里明白,但嘴上说不明白,或者表达不完整,此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多创设机会,让他们在磨炼中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

耐心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取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不随意打断或插嘴;同时,在听的时候,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会倾听不仅能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同时也会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三)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

反思与调整是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教师要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原来的不足以及其他同学想法的优越性,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分析中,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三、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和时间

(一)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

合作学习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取长补短。因此,教师要抓住最有利小组合作交流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最佳合作契机有哪些呢?当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一定困难时,当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解答不透彻不全面时,当学生回答问题结论不一致或有争议时,当解题方法多样时,动手操作过程中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完成任务时,等等,最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最佳合作契机。

(二)给予充足的合作时间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合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讨论情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切实感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和实效性。如果小组合作时间不够,犹如蜻蜓点水,就不能保证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在心理和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合作学习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将无所事事,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主要学习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1] 冯东明.数学“活动单导学”模式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1).

[2] 余秀英.小学数学“活动单导学”初探[J].才智,2012(9).

猜你喜欢
单导学交流同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减少小组合作学习中伪活动的研究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引领高效体育课堂——对“活动单导学”的思考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