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引领未来

2014-04-17 03:59李秀伟
教育观察 2014年36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课堂

李秀伟

(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00)

在一个信息日益丰富的时代,未来课堂教学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精确提供走向大数据支持,课程与教学将进一步一体化,成为与教育相协调的统一体。那么,如何看待一个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呢?我们可以思考其基本纲要。

1.从“学校教授什么知识”到“哪里可以学习知识”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之下被技术所颠覆翻转了的课堂,在面对知识学习的问题上,讲求“提供”仍是主导方式,因为教学与研究的理论假设就是知识系统,而未来课堂的逻辑则体现为价值系统。价值是人,学生将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学校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应该包括“云计算”与“云平台”。

2.从“学校统整课程”到“学生生成课程”

将知识变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接受一直是课程领域研究的专属课题,包括约翰·杜威也期待着课程本身的吸引力,而不仅仅是用教学形式的多变掩盖课程本身的乏味。然而,课程是一个从目标到内容、实施、评价乃至元评价的系统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具有课程的开发权,课程由学生来生成,这是未来“数课”的核心价值。

3.从“提高教学效率”到“拓展学习时空”

即便是在现代背景下,离开课堂,离开学校,学生的学习也是才刚刚开始。那么,我们所理解的教学效率、教学效益就有了一个用一生作为分母的算式。课堂里的知识获得已经微不足道,贯穿学生生命始终的终身学习才是价值所在。如此,学校里的学习也就有了拉长学习生命的诉求。用一个无价的分母来解读分子,教学效率就处在大与小的辨证中。

4.从“培养未来人才”到“适应个性成长”

这仍然是一个主体与价值的重建问题,班级授课制下的“因材施教”曾经异化为“分层施教”,以致“抑长补短”,当新的技术充斥而作为一个社会学主体的人“被培养”的时候,人便消逝了。让学生的问题沐浴阳光,让学生的见解留下痕迹,这是适应个性成长,乃至促进个性成长所必需的。

5.从“学校职责与使命”到“教育回归整个自然圈”

现代主义的规整、效率至上让学校的职责与使命越发清晰、无限放大甚至不堪重负。大数据时代对教育的判断不是由定位学校而定位人,而是在人的发展期许下定位教育,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里的教育,还包含人所活动着的、伴随着生命触摸而扩大的整个自然圈。自然有多大,教育就有多大;教育有多大,对自然的期待就有多大。“大教育”是对教育的一种减负。

6.从“技术改变教学”到“数据支持教学”

教学始终离不开对自己的元评价,技术为改变教学带来了跨越式超越的可能,大数据则为教学的自我改变提供了支持。学生的生命成长来自有生命力的教学,关注教学本身的生命力,促进教学以自己的方式实现内在的变革,这是支持,而不是推动。教学就是教学,教学不是生活,不是范式,不是符号,教学的本质就应当是教学,借助数据让教学在现场自我反省与生成,则教学可期。

7.从“改变人的发展”到“遵循人的发展”

人类学学习:研究自然环境中的人的学习行为,加以综合概括探索教学研究方法。参与性学习:给予人自由表达心声、发表评论和提出要求的机会,建立学习模型和秩序。评估性学习:评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设计出改进流程与创新方案;充分挖掘一个概念的全部潜力,这样参与者就可以畅所欲言,让各种想法更趋成熟。

8.从“拓展教学空间”到“扩大教育空间”

“位育”:精神是以自由而独立的方式存在的,精神成长在于各安其所、各归其位,乃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的教化意蕴。“隐育”:引领而不是控制,在主体自由的环境里,没有人愿意去担忧成长的方向和价值。教育以引发自由实践为旨归。“复育”:教育是引发学生复演人类智慧,获取成长基因的完整之道。教育是在实践中重来一遍然后超越自我认知的智慧。

9.从“数据支持教学”到“数据构成文化”

知道我自己。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寻找一种把教育数据还给学生的方式。大数据云图,同步实现提供给学生课程与提供给学生发现课程的平台。教学相长,在全公开、全透明的数据支持下让师生的反思拥有了事实性的素材。不唯一模型,数据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现有教育体系之中促成多元变革的发生。

10.还原一个无处不在的探究性学习文化

问题即假设:学生发起的问题带有强烈的探究与求新欲望,超越问题承载的知识本身。学习即探究: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讨论学习都指向了自己的无知领域,学习过程承担着个体生命的社会化探究过程。过程即成果: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下来的学习过程即构成学生的学习成果。积累即课程:最终课程是由学生来建构的,这也正好符合当前课程开发的学生主体理念。

“专题研究”征稿启事

2014年伊始,《教育观察》将开辟“专题研究”栏目,向广大读者展示各学校、名师工作室等研究团队的课题研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希望在此基础上深化、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成果。本栏目注重创新性、学术性、实用性、指导性。欢迎各学校、研究团队来电垂询!

“专题研究”来稿要求:

1.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能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对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指导意义;

2.研究成果具有独特性,能凸显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点,或课程改革的亮点;

3.形式不限,访谈、专题报道或论文皆可,如是论文形式,数量以研究团队的3~5篇为宜;

4.研究内容不限,学校文化建设、课堂管理、学科教学、课程开发、教师发展等皆可;

5.文章应重点凸显研究成果体现的理念、操作和实施的过程,避免单纯描述研究取得的成就。

“专题研究”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gljygc@163.com (“桂林教育观察”首字母)

联系电话:0773-5831800 邮编:541004

地址:广西桂林市普陀路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教育观察》编辑部

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教育观察》编辑部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