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刍议

2014-04-17 04:45
教育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贵州专业能力

张 辉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相应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特别是2001年全国高校扩招后,很多高校大力建设与发展社会工作专业,逐渐呈现较为兴旺的态势。因受历史发展和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各个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并不完全一致。西部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因其发展的特殊性而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形态,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诉求。但是,无论具体的教育形态如何,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应该体现其专业特色,而且要重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教育目标——为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提供合格的专业化、本土化人才。

然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实况并不尽如人意。学校里的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发生断裂,该专业的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要求,专业对口率低,工作绩效不高;同时,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将社工人才概念泛化,以致出现大量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社工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的要求。因此,发展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发展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时代需要

首先,发展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加强社会治理的需要。社会工作是一门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价值的应用性专业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是推进社会建设与治理,实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综合发展的重要保证。贵州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创新社会治理,需要他们发挥在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教育发展、社会心理干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发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贵州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作为内陆多民族省份的贵州省,在国家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相关联地区就占3个(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2012年贵州有贫困人口1149万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88个建制县(市、区)中,有83个县有扶贫开发任务,其中有5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贵州是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也是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贵州乃至西部地区非常需要脚踏实地为农村服务、为数量巨大的困难人口服务的社会工作人才,需要一批批具有“奉献、乐善、平等、利他”精神的优秀社会工作者参与西部的建设与开发。

再次,发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解决贵州省社会工作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的需要。根据贵州省民政厅颁布的《贵州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3—2020年)》的要求,到2015年,贵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要达到1.5万人,其中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拥有同等能力素质的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达到0.15万人,具有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达到200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要达到4.3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达到0.6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达到900人。而目前就整个贵州省而言,现有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尚难以满足规划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贵州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二、发展专业核心能力是贵州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大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场所。一般而言,学生的综合能力可简单地分为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所谓基本能力是指不是专属于某一特定专业或工作,而为各行业广泛运用与所需的能力;而专业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指为从事特定工作,人需要在自己专业领域中成功做好相关工作所需的价值、知识和技术。专业能力包含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三方面的要素。

首先,要坚守专业态度。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既是构建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哲学基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依据。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就是通过提供系列专业服务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助其自助、发展其潜能,进而恢复和增强其社会能动性,提升其福祉。这样的使命或目标要求社会工作人员必须坚信,社会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能够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展自身,追求幸福。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更好地获得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公平对待。在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过程中,能否形成稳定、内化的专业价值观,是衡量学习者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关键标准。

其次,熟练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以及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理论与方法。社会工作人员需要对人类行为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认识,清楚人类行为不仅仅是个体生理和心理的产物,更受到特定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影响,家庭、同侪群体、学校、职业、社区、大众传媒以及文化习俗对个体行为均有一定影响。此外,社会工作人员需要熟练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社会工作的职业性和专业性要求学生一方面不断强化学科理论知识基础,通过学习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习得“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掌握生态系统理论、增权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等“社会工作的理论”;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及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工作技巧。

再次,把握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实施技能。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案主的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项目规划与设计。因此,学生应该具备完备的项目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以熟练的技巧、规范的程序、严格的标准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此外,社会工作者要掌握建立专业关系与资源整合的技巧。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积极运用各种技巧与案主进行情感互动,激发案主的潜能与主动性,促进双方达成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还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系列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案主的需要,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

可以说,培养这三项专业核心能力是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关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贵州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量的方面已有很大发展,学校数量、课程开设节数、师资力量及招生人数都有大幅增加;但是,目前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质量、学生的专业专注程度、毕业生服务领域和绩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

三、优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建议

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和贵州地方现实状况,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能深刻把握新时期社会建设理念和社会工作职业原则,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社会工作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具备社会工作职业所要求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技术;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实务能力,能独立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和有关管理工作。为落实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各项工作,提高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优化基于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基本要求,以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发展为目标,以突出学生能力和突出本土化的特色为原则。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看,他们大多是在民政、社区、工青妇残联系统,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司法矫正、卫生服务及其他社会非营利组织工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可分为七个方面:(1)学科入门;(2)对社会工作实务环境的理解;(3)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4)社会工作实践的技巧;(5)社会工作研究的理论与技巧;(6)培养社工的专业态度;(7)培养整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在这些课程中,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伦理、社会政策法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调查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课程应该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此外,课程设置不能忽视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围绕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要求设置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设置心理学、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计算机基础、专业外语、应用文写作等基础性课程。具体到贵州欠发达地区的现实状况,还可以设置农村社会学与民族学等课程,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突出知识的交叉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合理设置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课程建设。核心课、专业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应确保由专门的教师负责,组成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指导委员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课程教材,并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出版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教材。

(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与优化培养模式

优化社会工作专业教学,需要选拔一批近年来教学、科研和实践水平突出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承担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必修课程的教学;聘任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政系统、社区的专职管理干部和社会工作专家作为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社会工作教学的指导,确保教学质量。教师要特别注重社会工作伦理、反思能力及行动能力在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中的重要意义。这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善于“传道受业解惑”,也要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来提升和培养学生深入认知、分析并服务社会的能力,使学生秉持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主动积极地去获取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了解他们的心声,反思如何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案主的相关问题,促进社会福祉的增进与社会的和谐。

大力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平等参与为基本理念”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在培养方式上特别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采用“校地合作培养”的方式,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和专业团体及社会工作管理部门完成实践环节。实务课程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为学生上课或开展讲座。教学可采用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教学模式中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的目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包含多个方面,培养不同方面的能力,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专业态度,可以通过经典精读、小组讨论、社会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的伦理,公正的价值,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与理解,树立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针对专业知识,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项目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以及不同年龄性别社会文化背景的个体的心理及行为模式。针对专业技能,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参与实践等方式,配合学生把握社会需求、制订服务方案、整合社会资源、实施服务以及培养反思和评估的能力。有可能的话,师生一起积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行动研究,通过具体实操项目整合师生力量,在“教学、科研、服务”的一体化过程中,促进学生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的发展。

(三)应对贵州地方社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工作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社会工作的核心是服务,社会工作者是一种公共资源,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上应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中国的社会工作不是美国式的,只有社会服务功能,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仅具有服务功能,还具有社会管理、社会综合治理的功能。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贵州省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需要研究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涉及的地区的社会背景、民情、民俗进行类型学、形态学分析,探索社会工作与贵州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的关联性,具体到传统与现代社会工作性质、特质和功能比较,社会心态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等方面,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符合贵州发展的需求。

此外,还应基于内生视角对社会工作教育进行本土化探究,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上。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非本土化的,培养的工作人员不知中国人情、不知中国事务,偏重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经验。所以,在社会工作教育中,要明确新型社会矛盾,找准本土化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积极探索诸如民族心态、集体主义、单位情结、福利主义等心态的影响。要紧扣西部欠发达以及多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主题、民生观念、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基于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本土化和专业化社会工作教育,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社会、专业技能,提高专业对口率,保证总体就业率,直接为贵州社会工作人才需求服务,培养对贵州社会问题有理解能力、维系社会稳定、专业能力强、就业有竞争力、发展有潜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 柴定红,熊贵彬.英美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11).

[2] 陈宇鹏,佘曙初,董海宁.地方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3] 古学斌.三重能力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

[4] 刘斌志.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评论,2013(5).

[5] 周利敏.从“全球化”、“本土化”到“全球地域化”:课程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型——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0(5).

猜你喜欢
贵州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贵州,有多美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沉醉贵州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